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目标,将智库发展视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近年来,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积极有效的公共外交工作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尤为重要。因此,提升智库国际合作水平以推动公共外交发展,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智库公共外交功能日益凸显
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其中提到,“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公共外交”成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五大重要功能之一。
智库公共外交是指智库作为一种积极的公共外交行动主体,通过开展跨国议题的政策研究、开展国际合作与人员交流、举办国际会议等活动,利用各种传播媒介与方式,与国外精英和公众进行沟通,从而影响公共政策制定和公众舆论。智库公共外交的目的是增强本国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塑造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促进和平发展。由此看出,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是智库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途径。
智库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包括影响政策、塑造舆论、培养人才,这也是智库发挥公共外交作用的渠道。具体内容包括:开展“二轨外交”,事前协商冲突问题以及为一轨会谈做准备;提供创新思想、政策建议和智力支持,并实验新思想,测试其可行性和可接受性;构建政策理念与价值观传播网络,引导舆论走向;搭建高层对话平台,影响舆论领袖等。
国际合作助力智库公共外交实践
智库重在搭建平台,汇聚资源,打造自身品牌,将自身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有机结合。为更好地实现公共外交功能,以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为例,智库可以通过以下国际合作方式开展公共外交实践。
第一,建立服务中央与地方政府决策的服务体系,提供高水平的决策咨询报告。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对外开放所必需的区域、国别、商情研判和预测技术,打造华南地区外向型数据服务机构;协同国内外创新力量,及时把握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态势,为政府提供应急预案、战略预测、考察调研等各类决策咨询报告,打造应用政策研究的高地。
第二,与各国顶尖智库合作,建立国际智库网络联盟。积极加入“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联盟、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NACT)等智库联盟,并打造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论坛。通过每年举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广东)国际智库论坛、东盟战略合作论坛等,逐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库交流平台,招库引智,树立广东品牌,积极服务我国公共外交。
第三,与外交部建立稳定的机制化联系,服务我国整体外交。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作为外交部在全国选聘的6家“政策研究重点合作单位”之一,承接海外专题调研等项目委托,与国际高水平智库就热点问题开展会谈,积极参加二轨对话;实行“旋转门”机制,接收外交一线人员来院开展长期驻地研究。
第四,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智库声音。例如,在国际重要媒体开设专栏,通过网络新闻、电视采访、纸媒、移动客户端等渠道报道并推送重要研究成果、智库专家观点和主办的重大活动。利用新媒体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成本较低等特点,对外宣传解读“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和外交政策,为我国整体外交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第五,开展国际智库合作,加强智库交流。与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等国外有影响力的机构互派研究人员进行长期和短期访问,开展专题调研,联合开展智库研究国际合作项目。与海外智库合作举办国际会议,建立长期稳定联系,并发掘新的合作伙伴,促进中国与各国的沟通与理解。围绕“一带一路”、广东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世界对广东的了解。
第六,提升依托学科的整体水平,创建新型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建区域与国别研究新型学科、新增区域与国别研究博士点。整合各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各学科研究方法,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开设国际治理创新班,培育一批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状况,又懂得国际规则的高端人才。开办沿线国家青年领袖项目,邀请沿线国家青年领袖学习与探讨中国发展及双边国家合作情况。通过领军学者的指导与培育,帮助青年学者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一流人才,形成研究领域覆盖全面、人员专业结构合理、具有传承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研究团队。
第七,加强大数据建设,服务公共外交。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凝聚研究方向,积极推动大数据建设,在中联部、外交部、商务部的支持指导下发起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网络。经过几年的努力,海上丝绸之路数据库建设稳步进行,推出了广东对外投资与贸易研究年度报告。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大力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数据库建设,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广东的国际宣传,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智库建立更加畅通的沟通和数据共享机制。
研究和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中国智库近几年取得了飞速发展,在公共外交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在国际合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智库创新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能力较弱,国际影响力尚需提高,公共外交效果有待改善。中国智库学者应打好更严谨、更扎实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基础,产出有较强公信力、理论支撑力和现实说服力的研究报告,获得海外学者、公众、精英群体的普遍认可甚至较高评价,使世界各国准确了解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政策,切实发挥智库营造舆论的公共外交功能。
第二,中国智库对外交流活动的可持续性不强,长期海外合作伙伴较少,未能满足积极开展公共外交的要求。为改善这一现状,中国智库应当在遵守各级行政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克服困难,提升自身外事交流水平和业务管理能力,通过主动联系海外智库互访、组织筹备国际会议等方式积极搭建自我主导的国际智库网络和交流平台。另外,中国智库还应注重与海外智库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同时注意根据各国实际情况使用恰当的合作方式,兼顾全球性问题研究和国家战略宣传,切实开展公共外交。
第三,中国智库对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利用程度不高,不利于发挥实际公共外交作用。因此,中国智库应当尊重新媒体传播规律,认识到直观要素是智库国际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应当加强中英文网站建设和微信公众号建设,提高更新速度,改善内容质量,美化页面布局,提高访问便利度。同时借助目前最新的互联网技术,探索更多的新媒体传播途径,加强与决策者和国内外公众的实时互动,提升智库及其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智库近几年在数量上大幅提升,但公共外交研究和实践能力还不强,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与西方智库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发展和外交工作的实际需要。因此,中国智库应增强公共外交意识,提升国际合作水平,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等手段提升品牌形象和国际影响力,从而充分发挥公共外交功能。
作者:何传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