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手机里连续出现关于“弱国无外交”的评说,长长短短,三言两语,各抒己见,有些还署有很熟悉同事的名字。对之,我也有所思考,很想说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弱国无外交”,是一句很久以来就广为流传、也颇受质疑的词语,解释多样,褒贬不一。
据比较一致的介绍,“弱国无外交”一语最早的文字源自参加一次国际会议的清朝代表团,表达对动议失败后的感叹,里面包含有对“强权”的无奈。
按照我的理解,每个国家国人间的相互交往是“内交”,与外国人的往来就是“外交”,大小国家也都有其“外交”。自古以来,古今中外,“外交”从未缺席,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度完全、彻底地自己孤立于世界,必定都有对外交往。至于每次外交是成功还是失败,则另当别论,需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客观分析,但并非完全按国家的强弱来定论。在外交活动中,有弱国取得成功的,也有强国完全失败的,不能一概而论。发出“弱国无外交”呼声和感慨的清朝代表团,也只是对当时所处境遇表达的一个微弱呐喊,提出的一种警醒,而并不是一种断论。
说到底,“外交”,是为本国的利益争取最大成效的活动,强弱国家都必须要有,也必须要坚持,原则是要符合道理,是要符合国际公认的法则,反对强词夺理,反对居高临下。
有人曾以讽刺的口吻认为“美国不需要外交”,因为这个国家以“老大”、“霸主”自居,对别人指手画脚,说一不二。这样的表达应该是从另一个侧面道出“弱国无外交”的内涵,有助于我们对“外交”的存在和作用的认知和实施。
“弱国无外交”给我们的提示应该是,要尽可能使得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说出话来能够有人听,被人看重,容易被人接受;在对外交往中要具有一呼百应的真理和气势;发出来的声音需要能够代表正义和前瞻,不怕权势,据理力争,以期内外结合,取得百分之百的成功。软弱、消极、无原则的退让,则需要在外交中予以避免,予以摒弃;同时,理应信守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弱小国家,注意听取他们的声音,绝不应该瞧不起他们。
可以看到,新中国问世以来,在短短的70余年间,有过“从弱到强”的历程。但是,无论是在“弱势”,还是在“强势”,中国都始终坚持自己的外交原则,理智决策,合理合法,不卑不亢,不怕强国,也不藐视弱国,从而使得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日渐扩大、提升,被国际社会广泛推崇、信任和敬仰,显示出外交的活力和贡献。
正确、全面理解“弱国无外交”的含义,奋发图强,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强化外交形象,持续发挥外交影响,让中国外交在强权依然呈威的情势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带动并贡献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本文作者徐贻聪,中国前驻厄瓜多尔、古巴、阿根廷大使,公共外交网特邀高级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