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详情
印度要和我们下一盘更大的棋?
时间:2021-05-14 来源:徐弃郁
   

  在去年中国与印度的边境冲突以后,印度对我们的主要注意力开始从中印边界移开,移向一个更加多维、更加宽广的战略框架——换言之,印度似乎要和我们下一盘更大的棋。而这个动向,正好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的战略形成联动。

  这种趋势如果进一步发展,那对我们“一带一路”倡议也好,对我们整个国家的安全、大部分企业的外部产业经济环境,都会有冲击。那么印度究竟有没有实力来下这样一盘大棋?对于中国,印度总体上又是抱着怎样一种心态呢?

  印度现在是什么样的实力和心态?

  首先,我要讲一下印度现在的实力和心态,这实际上也是这盘大棋背后的动力。

  对于印度,我们多数人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认识,比如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种姓制度,庞大的人口,乱糟糟的环境。

  但事实上,印度经济过去30年发展得还不错,只是和我们比差了不少。

  在这一季全球智库报告解读的第二期,我们从供应链的角度,对印度的主要优势,特别是人口结构已经作了介绍。这里就不再提了。

  如果从国家的整体产业经济来看,印度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优势。比如,你知道印度的IT服务业是比较厉害的。但具体实力到底怎么样呢?

  就在4月份,美国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ITIF)出了一份将近20页的报告,由这家智库的创始人兼总裁阿特金森亲自主笔,题目叫做《印度是中国的一个关键制衡力量,也是美国下一步的重大依赖》。ITIF这家智库我们以前介绍过,是技术和战略领域的大拿。

  这篇报告很有意思,它没有泛泛地说印度的实力,而是从美国的依赖度这样一个视角来分析的。

  它首先说,美国在制造业上依赖中国,在IT服务上则依赖印度。

  在印度,光是为美国企业提供IT服务的人数就达到200万,其中60万是高端IT人才,另外还有将近30万印度人拿美国签证在美国的IT行业打工。而且不光是量在增加,质也在提高。

  以前印度提供的主要是那种低端的外包服务,现在也在往价值链的高端走,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把创新和研发中心也设在印度。

  报告说,印度在IT服务业上走的道路实际和中国在制造业上走的发展途径一样:先从低端进入,站稳后逐步向高端打。所以就像在制造业方面依赖中国一样,美国在IT服务业也依赖印度。

  那这两种依赖度哪个更大呢?报告列了一张表格,你可以看一眼PPT,专门比较了美国对中印两国的依赖度。

2.jpg

  它认为,一定程度上美国对印度的依赖可能还更大一点。因为美国有五个工业门类依赖中国的制造业,但几乎所有工业门类都依赖印度的IT服务。如果再考虑人的因素,那美国对印度IT的依赖更大。

  报告说,美国最重要的创新人才中,来自印度的移民比例最高,达到了7.5%。

  很多美国高科技巨头,像谷歌、微软、ADOBE、IBM的CEO都是印度裔,如果再算上CTO的话,印度裔的比例更高,可以说印度移民已经成为美国科技公司的中坚力量。

  所以报告得出的结论是:中、美、印之间的互动将塑造今后世界的数字竞争和创新。

  讲到这里,你对印度在IT方面的实力地位也比较清楚了。这也是我们前面第二期讲印度时没有涉及的部分,这次算是把这块拼图补上。

  我还要补充的一块拼图也非常重要,那就是印度对中国的心态。印度对我们的心态可以用“纠结”两个字来概括。

  一方面,印度自视是很高的。为什么呢?主要两个原因:一是文明悠久,这一点好理解。

  第二点我们中国人可能就不好理解了:印度是当年大英帝国最重要的殖民地,这让印度的感觉非常良好(我插一句,好像很多地方把曾经是英国殖民地看成是一件体面的事情,确实不好理解)。

  所以印度1947年正式独立以后,很自然地就把自己看成是战后独立解放国家的领导,说白了就是第三世界的头。这种心态在早先的中印关系中就有反映。

  当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印度对我们还是友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当中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但印度这种把自己当头的心态,为后来中印关系的恶化埋下了种子。这段历史这里就不多说了。

  那印度在自视甚高的同时,另一方面它也知道,中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它,所以它对我们同时又有一种弱势心态,表现得对我们非常敏感。

  我这里和你分享我的两次亲身经历。印度在90年代试验核武器以后,我在国际会议上碰到几个印度学者,他们就说,中国把印度当成头号威胁。

  我问他们为什么,回答是:印度掌握了核武器。这就让我感到啼笑皆非。不得不说,我们曾经同时面临过美苏的核威胁,印度这点真不算什么。这个事情有意思在哪里?

  我们中国是担心别人把我们看成威胁,而印度呢,是担心我们不把他们当威胁。你看这就是一种很奇特的心态。

  再讲一件事,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以后,几个印度学者和退休官员就说,中国的“一带一路”其实就是要包围印度。

  为什么呢?他们说,你看中巴经济走廊、中孟经济走廊、中国在巴基斯坦的瓜德尔港、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孟加拉的吉大港投资,把这些点连起来,就是一个对印度从陆地到海上的包围圈。说实话,当时我又一次被惊到了。

  所以你看,印度面对中国,一方面觉得自己很重要很伟大,憋着劲要追赶中国;另一方面对我们的行动非常敏感,总觉得我们要算计它,这就是一种很纠结的、也很奇特的弱势心态。

  如果不了解这种心态,可以永远理解不了印度对华政策。

  印度是否必定和中国对抗?

  先说明一下,去年边境冲突以后,中印是否必然对抗就成为印度国内激烈讨论的一个话题,也出现了很多极端的观点,包括和中国经济脱钩,印度放弃不结盟传统、彻底倒向美国等等。

  但是,从大智库的报告来看,印度的精英圈子还是保留了一些相对理性的认识。

  就拿前面我们介绍的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来说,三月份出台了一份《2030年印度经济外交展望》,篇幅巨大,一共200多页。

  报告的作者是印度很有影响的学者和前政要,应该说反映了印度精英圈的看法。

  在涉及中国的部分,报告首先说和中国脱钩是完全不现实的。为什么呢?

  因为中国深深地嵌入了全球供应链当中,疫情以后中国经济又快速恢复,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印度的基础设施、制造业、数字行业等等有了可观的投资。

  它这里给了两张表格,一张是中国对印度工业的投资,你看在印度的冶金业中资比例占到了17%,在汽车业的比例居然占到了40%,另外一张是对印度数字科技的独角兽企业的投资,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中资的参与力度确实不小。

3.jpg4.jpg


  所以报告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和中国脱钩非常难。

  那退一步说,即使印度硬要脱钩,硬是把中资全部摘清,中国资本还可以从亚洲开发银行、亚投行和世界银行这些多边机构进入印度的基础设施项目。

  在这种国际多边框架下,印度要是单方面地搞禁止,那就是搞歧视,违反这些机构的规则,还是不可行。

  在这个基础上,报告又说,现在印度、日本、澳大利亚正在搞“供应链弹性倡议”(SCRI)(我在第二讲说过,看到“供应链弹性”这类词你就要明白,这就是供应链的去中国化),说这是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

  但是,说到这里报告同时又说,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个“供应链弹性倡议”更多地是一种战略性的“宣示”,这里用的英文词是statement。

  所以你看,这篇报告实际上承认印日澳之间的重建供应链达不到预期目的。

  那报告的结论是什么?它说,在未来的5到10年中,印度需要看清中印经济之间的复杂依赖,下一步印度对华经济政策重点是三个:一是要加强与中国协调,缩小对华贸易逆差;二是要降低关键领域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度;三是要更多通过多边经济机制和中国打交道。

  你看,这些观点应该说都是相对理性、平衡的观点。从这个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印度国内虽然在涉华问题上调门很高,但精英圈里不少人心里是明白的。

  目前看他们至少在经济层面上似乎没有准备和中国搞大的对抗。

  接下来的问题是,经济层面上不打算搞大对抗,那在更高一层的国家战略方向上是否会搞对抗呢?这个问题可能就比较复杂了。

  美国智库卡内基基金会3月份出了一篇30多页的报告,题目是《从加勒万河谷走来:未来的中印关系》。

  注明一下,加勒万河谷就是去年中印边界激烈冲突的地点。这个作者(Vijay Gokhale)身份比较特殊:曾经当过印度驻华大使,后来又当过莫迪政府的外交国务秘书(相当于是印度外交部的二把手),中文名字叫顾凯杰。

  实事求是地说,这篇报告在我们看过的西方智库关于中印关系的所有报告中算是最客观的,没有之一。

  它当然是站在印度立场上,但是把中国方面的观点也都原原本本列出来了,双方认知上的分歧一目了然。

  我这里主要讲的是报告的结论部分,也整篇报告最重要的部分。它说中印关系现在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未来有四种发展方向:

  一是继续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武装冲突或者说战争;第二是武装共处;第三是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共处;这两种有什么区别呢?

  报告说,这两种共处的区别在于中印之间有没有信任,如果有信任就是既合作又竞争的共处,如果一点信任都没有,那就只好相信自己的军事力量,又不想打仗,那只能武装共处,也就是军事对峙。第四是伙伴关系。

  报告说,伙伴关系现在来看还没有可能,爆发战争则是双输,所以现在就尽量争取实现既合作又竞争的共处。而要实现这种可能,中印双方现在必须一点一点地培养信任。你看,这里的观点基本还是比较理性的。

  接着报告又提出,现在中印双方都要避免陷入一种思维定式。

  中国方面要避免什么呢?避免认为中印关系反正没有前途了,印度已经成为美国的准盟友;印度方面则要避免用一种弱势者眼光去看中国,不要老是认为中国想凭借实力优势来打击印度的地区影响力,来羞辱印度。

  讲到这里我插一句,印度国内现在这种看法其实很普遍,这篇报告之前的部分也提到印度国内部分人认为中国会趁着印度疫情爆发,加紧在边界问题对印度施压,就是所谓的“趁你病,要你命”,所以他们感觉在受我们欺负,这当然是那些人的误解。

  报告认为,双方把这种思维定式改掉得越多,下一步中印关系就越容易管理。应该说,这也是有道理的。

  不过,我介绍这篇报告不是要我们同意它的观点,而是要通过这篇报告看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印度在有些事情上调门很高的时候,它精英圈里不少人心里还是明白的。

  就中印关系而言,未来虽然很不乐观,但机会窗口还在,可能性还在。

  最后,引用当年德国宰相俾斯麦的一句名言作为结尾:政策是可能性的艺术。

  这句话值得每个人去细细品味。


  (作者:清华大学资深研究员徐弃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