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详情
两种氛围 一个目的
时间:2021-03-25 来源:徐贻聪
   

  最近连续有中国和美国之间的两次高层接触,范围不同,讨论的内容不同。由于是在美国两届不同政党的政府交接期内,接触引起的关注程度,以及对之的评论和反响也很不同。

7.png

  我说的两次高层接触,一是3月18-19日的中美战略对话,一是3月23日的第五届气候行动部长级会议。两次接触中,中国和美国都派出了高级代表,但氛围明显有异。

  在战略对话中,中国对美国的无理做法直接提出了公开的批评;而在“气候行动”会议上,中国则对美国的“重返”表示了欢迎,还希望美国能够在世界气候问题上真正发挥“领导作用”。故而,两次会议被议论分别界定为“剑拔弩张”、“雨过天晴”。

  其实,应该说,氛围上的两种表象虽然不同,但并无本质和内涵上的差别,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认真、积极地寻求可能的合作。

  中国希望并推动国际上的多边合作,也在希望和推动合作中的平等、公平、公正的原则,不接受霸权、霸道、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傲慢态度和做法。对于同他国开展的各种类型的交往和接触,中国始终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予以对待,真诚负责,显示担当,先礼后兵,不卑不亢,态度鲜明,层次清晰。两次接触中的表现,体现的就是这样的原则、传统和精神。

8.png


9.png

  “合作,共赢”,是中国的主张,也是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坚持的方向。要落实这项原则,必然会有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氛围,需要以不同的方式面对。相向而行的对话,唇枪舌战的相持,形成不同的氛围,导致皆大欢喜或者不欢而散的结果,都是会商中常见的正常景像,完全不足为奇。其间,合作的目的需要坚持,氛围则可视情调整。前面提到的两个接触氛围不同,但最后都取得了实际上的“积极成果”,显示的应该是目的可期,需要有正确方式的临场运用和发挥。

  外交是政治,也是科学,是艺术。新中国的首任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开启了新时代的外交,也树立了科学、艺术外交的典范,让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中美之间的这两次接触,应该可以列为学习周总理外交典范的成功实例,展示了中国外交的风格和追求的目的。


  (本文作者徐贻聪,中国前驻厄瓜多尔、古巴、阿根廷大使,公共外交网特邀高级顾问)

(版权声明:本站凡属“公共外交网”版权的图文视频,转载或编辑使用均须得到授权,联系电话:+8610-85804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