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的理念和路径”研讨会在京举行
时间:2014-06-10 来源:
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等形式,了解、获悉情况和影响国外公众,以提高本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而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自“公共外交”在党的18大报告中被提及以来,我们对于“公共外交”这一概念的普及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而下一步的工作,则主要是研究公共外交的战略问题。
6月9日下午3点,察哈尔学会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察哈尔圆桌“公共外交的理念和路径”在京举行。本次圆桌会议适逢中国公共外交领军人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公共外交季刊》总编辑赵启正主编的新作《公共外交战略》出版,察哈尔学会邀请赵启正院长和来自全国的十余名学者围绕该书和公共外交的新理念、新路径进行了讨论。
赵启正院长做主旨发言。他梳理了公共外交的概念和在国内的源流与发展。在公共外交工作中,赵院长更加强调民间力量的重要性。他说,纵观全球,官方推动公共外交的效果都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只有民间自发的公共外交行为才更有效果。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交往空前加强,人们与国外接触增的多,使每一个普通人都成为国家形象的代言人。赵院长说,《公共外交战略》这本书希望解决的是现实问题。当代中国,各行各业都涉及到公共外交,并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同时,这本书也呼吁各行各业都应有公共外交意识,对外讲好自己的中国故事。这不需要我们“讲政治”或“编瞎话”,只需要我们讲述好自己的故事。千千万万人的故事汇集到一处,合成一本书,叫做“中国”。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赵启正院长的发言进行了讨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副院长雷蔚真认为,中国公共外交确实已经开始了从“为什么做”到“怎么做”的转变。为了迎接和推动这种转变,我们需要针对以下几点做出努力:第一、进行更大规模的协同与创新;第二、提高理论素养,促使公共外交理论精深化;第三,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路径。
作为本书“网络公共外交”部分作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研究员张东说,网络是各国民众之间进行公共外交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落地平台。因此,网络安全也就成了国家安全的基础。而中国的媒体在网络上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如何进行公共外交,则是一个我们应给予充分关注的新话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姜飞认为,赵启正院长的新书有四个特点:视野开阔,代表着中国公共外交战略的转型;学术敏感,团队的学术能力强大;思考前沿,书中涉及的主题十分前沿;对策务实,书中提出的对问题的解决办法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最后他期待我们自己的、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路径的建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庆安认为。当代是权力转移的时代,民族主权国家的话语主导能力,被更多的碎片化的语言表达所冲击,越来越多的新闻已经不再有传统的“新闻现场”。这为我们的公共外交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无论是宏观战略还是微观操作,我们面临的是知识体系的整合。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周鑫宇表示,在他看来“战略”二字是本书的亮点。公共外交应该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来解决我们现今棘手问题。无论是中日安全纷争,还是国内的反恐工作,或是企业在海外的利益受损,都可以把公共外交作为解决途径之一。
赵启正曾说过,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精英和广大公众等多个层面,其中,政府是主导,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精英是中坚,广大公众是基础。中国公众在公共外交活动中,要善于讲中国故事——就是我们身边的故事。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公共外交实践的最高境界。(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