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冬季奥运会以更娴熟、更自信、更丰富、更国际化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中国,这些进步,实际上折射出14年来中国社会在经济、精神理念、科技等方面的全方位积极变化。
冬奥会闭幕式上,2008年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再次响起,当上届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梦幻五环与本次奥运会标志冰雪花交错在空中时,既让人心生感慨,又让人不禁思索两届奥运会之间中国的发展和变化。
2008年夏天,时值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走到“而立之年”的开放中国,向世界展示和平发展的傲人成果。14年后,世界已是另一幅模样,早在冬奥开幕之前,国外就有不少杂音,中美关系波诡云谲,疫情挑战空前,北京是否能够像当年那样举办一场让世人惊叹的奥运会,不禁让人心存疑问。
不过平心而论,十六天的赛程下来,北京冬奥会无论从开闭幕式表演,还是赛事安排、场馆设计看,乃至中国运动员的表现,都超出预期,不仅是历届冬奥中格外杰出的一届,甚至在不少方面超越了2008年。彰显出中国正以更娴熟、更自信、更丰富、更国际化的姿态向世界展示自己。
虽然西方主流媒体仍对北京冬奥会充满了偏见性的评论,但是笔者认为,站在非政治立场上,北京冬奥会的创意和成绩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它给我们留下的遗产不仅仅是奥运会本身,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发展变化的窗口。
一、奖牌榜折射的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这届冬季奥运会,中国获得了9枚金牌,位居金牌榜第3,总奖牌数15,位居第7,创下冬奥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相较于夏季奥运会,中国参与冰雪运动时间不长。中国第一枚冬奥会金牌是2002年取得的,比夏季奥运会金牌迟到了整整18年。“夏强冬弱”,是长期困扰中国竞技体育事业的问题。
与夏季运动项目相比,冰雪运动是一项经济和技术门槛都要高得多,被认为是“富人运动”。冰雪运动参与者绝大多数都是中产以上的阶层,根据调查,美国滑雪者中50%以上人均收入超过10万美元(美国人均年收入约3.9万美元)。全球冰雪运动发达国家也毫无例外都是高收入国家,据统计,冬奥会金牌得主国家的人均GDP是夏季奥运会金牌得主国家的两倍以上。
体育经济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按当下购买力计算)时,冰雪运动才有可能进入发展快车道。20世纪初的美国,20世纪中叶的日本及20世纪末的韩国,它们冰雪运动的崛起,印证了这个规律。
本次,中国冬奥获奖人数的剧增,背后更深刻的现象是近些年在社会发展水平及城市生活方式的质的改变,以及随之带来的基层社会冰雪运动普及程度的质的提高。
由于我们长期没有成规模的中产阶级和市民社会,中国的大众滑雪产业起步很晚,1996年2月亚布力雪场对公众营业,才算是起点,这比欧美晚了一百多年。但是,伴随着城市中产的兴起,最近一些年滑雪人数迅猛增加,从1996年的15万人次,增加到2008年的500万人次,2021年突破2000万人次。
近年来中国滑雪人数的快速增长,数据来源:2021 InternationalReport on Snow &Mountain Tourism
此外,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2015年7月31日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至2021年10月,全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为3.46亿。全国已有654块标准冰场,803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冰雪运动居民参与率达到24.56%,中国已经成为冰雪运动的参与大国。
得益于冰雪运动的发展,冰雪运动的基础人才储备也在迅猛增加。以北京为例,注册的青少年专业冰雪运动员从无到有,今年已经突破7000人。我们在密云或崇礼的滑雪场可以看到,很多家庭在有意识培养年幼孩子的滑雪技能。这次冬奥会能让他们感受到体育运动超越国界的活力,对中国冰雪运动无疑更是一次巨大的促进。
第二,运动员及教练背景的多元化
民间冰雪运动进步之外,专业运动本身也发生了很多积极的变化。首先,以前冬奥获奖项目绝大多数集中在冰上项目,在过去五届冬奥会中,中国获取了12枚冰上项目金牌,只获取了1枚雪上项目金牌。这是因为过去我国财力有限,更缺乏雪上项目群众基础,只能重点发展成本比较低的冰上项目。
这次雪上项目异军突起,获得了5枚金牌,一举超过冰上项目,这是经济和体育基础设施进步的另一个反映。
其次,体育人才的多元化。此次冬奥会中国代表团成员中,不仅有武大靖、徐梦桃等老面孔,还多出了很多官方体校、体工队系统之外的运动员,也就是所谓的“体制外运动员”。他们既有苏翊鸣这种中产阶级自行培养出来的优秀体育天才,也有谷爱凌、朱易这种海外华裔运动员。教练队伍中,外籍教练则更多,中国代表团78名教练中,外籍人数达51人。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作为中美混血儿的谷爱凌,选择代表中国出战,更加具有标志意义。其实即使不考虑民族感情,几十年前的人可能根本无法想象,谷爱凌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不仅仅可以视为商业诱惑,更是中国社会更加开放、自由、包容的结果。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成功的最大秘密,正在于最大化地利用全世界的人才和资源,为我所用,民营企业、海外资本都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活跃力量。而近些年,中国体育也在逐步学习经济改革的经验,融汇体制内外及海内外资源,使得体坛面貌焕然一新。如果继续沿着在这条道路走下去,中国体育很可能像经济建设那样,未来一二十年冰雪运动会有更大突破,会真正变成一个冰雪运动强国。
第三,开闭幕式理念转变——无需再证明我是谁
2008年夏季奥运会举办时,中国希望用这次奥运来展示自己的大国地位,让世界知道“我是谁”,奥运会筹备的中心实质上是围绕着构建中国的大国形象展开的。因此,这届奥运会的尽量凸显场面宏大和中国特色,而本届奥运会更多的是凸显环保、科技、平民化等理念。正如闭幕式后,总导演张艺谋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说的那样:“我认为这次冬奥会开闭幕式跟 2008 年最大的不同,就是文化自信,我们放下了包袱,完全放松自己才可以浪漫。”
从开幕来看,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参与表演人数达2万人,更注重用人海战术展现宏大场面,而本届奥运会参加表演人数仅有3000多人,更注重用科技手段表达艺术;2008年开幕式主要凸显中华文明特色,充满东方哲学符号,更像一场文化秀,而本届冬奥开幕式重点展示中国人在新时代的创造力,更凸显普世和现代性的元素。
2008年重要参演人员具有明显精英化色彩,而这次凸显平民化,开幕式上最为引人注目的合唱团来自贫困山区阜平县的一所乡村小学。虽然他们的希腊语发音并不完美,但是却代表了成千上万的普通中国孩子,相比宏大叙事,对微小个体的关注无疑更加令人动容。
第四,更加凸显绿色奥运、科技奥运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定位是“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但当时的中国,尚处在工业化中期,很多方面有心无力。时隔十四年,我们看到这一届冬奥会,处处凸显绿色和科技的特色,反映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以及发展观念的新变化。
本次冬奥会前,中国已经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加速从工业化走向数字化,绿色环保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我们看到本次奥运不仅有引发热议最低碳圣火台,预算也从上次的68亿美元减少到30亿美元,在场地建设也凸显循环利用、节俭的理念。冬奥北京赛区6个场馆中,其中5个是延续使用旧场馆(其中包括将水立方改建成冰立方),最凸显循环节俭理念的是,把位于石景山区的原首钢工厂,改造为冬奥组委会办公场地及比赛场所。
笔者曾经在2020年参观经过改造后的首钢园,之前不久还刚刚参观过德国鲁尔区一些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的被活化改革的旧工厂,但是通过两者比较,明显感觉到首钢园的循环利用和创意,做的比埃森、多特蒙德好很多。
在节能减排方面,本次冬奥会也做的非常优秀。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内部制冰基本实现了碳的零排放,服务奥运的车辆80%以上采用清洁能源,张家口、延庆赛区场馆全部使用风能、太阳能发电能源。
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的使用也成为本次冬奥的一大特点,比如热门吉祥物冰墩墩,据说有超过100万人同奥林匹克官方旗舰店在线上抢购,这个位于天猫的网店也是奥林匹克百年历史的首个线上旗舰店。消费者在玩互动游戏的同时,还能获取冬奥会和冰雪运动的知识。
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正在以符合世界主流价值的东西来影响世界,并且,中国人在很多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开始引领这个世界。
第五,中国企业更上一层楼
奥运会不仅是运动员竞技的赛场,同样是企业竞争的舞台。2008年奥运会时,国际奥委会顶级的12家全球合作伙伴中,仅有一家中国企业联想,主要提供计算机等设备,尽管家用电脑的制造不算是高科技,但却反映了2008年中国经济的制造业为主的结构,这在当时依然是非常难得的,除了联想,其余关键性的技术和管理支持都是外企提供的,本土企业尚无力参与其中。
2008年夏季奥运会开幕式及场馆核心设备,基本是GE、松下、三星、AGGREKO等国际巨头提供的。但在本届奥运会的赞助商和供应商,则基本实现了本土化,凸显出中国企业在国际同行业竞争势力的上升。
比如,开幕式上的地面屏面积达10552平方米,是全球最大的LED屏,里面蕴含42000多个光学模块,并且分辨率达到8K以上;雪花形状的主火炬台实际上是一个直径14.89米,嵌着超55万颗LED灯珠的巨大屏幕;冰雪五环实际是长20米的LED异形屏,这背后就是来自中国本土企业京东方。
据冬奥会闭幕式总导演沙晓岚透露,2008年开幕式的科技产品80%是进口的,音箱设备100%是进口的,而这次做到了100%的国产化。这些折射了中国科技创造能力在近十几年内的发展成果。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是,本次冬奥会前,中国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击败了国际同行亚马逊,跻身于国际奥委会“顶级合作伙伴计划”,一次性获得了连续12年的顶级赞助商资格,成为了国际奥委会在云计算和电商领域首个顶级合作伙伴。
作为中国企业,阿里巴巴为奥运会提供的不再是组装工业品,而是底层互联网技术,其不仅首次为奥运专门开发奥运信息管理和分发系统(OMS/ODS),运动会管理系统(GMS)等以云计算的数字化平台,还是实现了奥运转播技术的革命。
据介绍,这次奥运会转播,我们看到了大量几十台摄像实时合成转播信号,背后就是阿里云的强大算力帮助实现的。通过阿里与奥运转播公司合作的数字系统,转播机构不必亲临奥运现场,就可以远程接收赛事内容,还可以在平台上建立自己的内容创作、管理和分发系统,有效避免了感染新冠的风险。整个奥运会负责转播的工作人员减少了约27%,但转播内容却增加了约30%。
按照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说法是,中国企业“为奥运设立了全新技术标准”,这在14年前,似乎难以想象的。
阿里巴巴成为国际奥委会的顶级赞助商,为本次冬奥会提供云转播服务,带来了奥运传播的新的技术革命
数字时代打破了商品和信息流动的壁垒,实现了空前的规模效应。环顾全球,过去20年,只有中国和美国诞生了拥有全球影响力互联网公司。得益于中国统一的大市场,有巨大规模效应的数字经济平台应运而生,阿里巴巴参与冬奥的事实再次证明,这是中国经济的一笔重要财富。
时隔十四年,中国在奥运商业活动的参与程度,早已今非昔比。从普通供应商,到技术革命的推动者,中国企业正在展现出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和行业领导力。
第六,中国品牌进一步走向世界
除了成为顶级赞助商的科技企业,一大批中国品牌同样也在奥运上绽放也令人印象深刻,比如中国代表队的运动服赞助商安踏,很多国内的消费者没有注意到,通过收购斐乐和始祖鸟,安踏其实也已经成为了一家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运动品牌。
除此之外,我还在赞助商名单中看到了蒙牛、伊利、海尔、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盼盼食品等企业的名字,这些中国本土品牌赞助奥运会,不仅是对北京奥组委的支持,其实更是展示了对于未来品牌国际化发展的信心。
过去20年,借助中国统一大市场的优势,大量中国本土品牌突出重围,成为和外资品牌并列的龙头企业。在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的支撑之下,中国品牌的成长速度远超以往。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出现了一种声音,似乎只有技术创新才是创新,其他都不重要,其实品牌化转型同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就像当年可口可乐、IBM、VISA、宝洁、菲利普等发达世界老牌企业一样,只有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全球消费者认同的中国品牌,才意味着中国经济更大的成功。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是极富战略价值的历史跨越。
北京冬奥会已经走入历史。但在我们看来,冬奥圣火熄灭的瞬间,又是中国经济新的开始。
14年前,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从“世界工厂”开始了新一轮的产业升级,高铁、5G等基础设施建设,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中国经济再上一个台阶。
展望未来,虽然面临疫情和国际形势变化的全新挑战,中国技术、中国品牌、中国企业的成长之路不会终结,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进程也将继续。
北京冬奥会让世界又一次看见,中国的自信和开放。我们也期待着,市场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力量,让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为全球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