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详情
冬奥会,一场漂亮的外交舆论战!
时间:2022-02-19 来源:超级学爸
   

42.png

  北京冬奥会,本来是一场全球体育盛会,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背景下,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意义和外交意义。

  虽然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但是现实却很复杂,就如同短道速滑中的武大靖一样险象环生。

  短道速滑,规则明显有利于领跑者。领跑者左冲右突,想尽一切办法阻挠后者的超越。后者要想超越,不仅要有实力,还要把握机遇。

  更困难的局面,追赶者要面临对手的集体作战、四面围堵。更气人的局面来自于昨天,由于小西八黄大仙故意犯规,临出局还一抬刀。

  武大靖被迫减速,以毫秒级的差距无缘A组决赛,失去了卫冕的机会。在随后的B组决赛中,武大靖取得了第一。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类似的困扰。纵然我们状态很好,但是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面对美国及其队友的围追堵截。比武大靖更困难的是,这个赛道没有裁判。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走谷爱凌的自由滑雪大跳台模式。谷爱凌在第三跳时,选择了最高难度动作放手一搏而夺冠,中国却不能赌国运。

  最近几年,美国加紧了对中国的围堵,先是贸易战,后是科技战,将来可能有金融战;美国打完了南海牌,接着是香港牌,后来又整来了新疆牌,台湾牌更是屡试不爽。

  中国虽然进步很快,但是在很多方面受制于人。美国不仅仅在军事和高科技方面大幅领先,还在货币金融、国际规则、国际舆论上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

  比如美国虽然不生产光刻机,也不能生产高端芯片,却可以让荷兰的ASML也可以让我台湾省的台积电断供华为。

  人类发展到了移动互联时代,但是中国以外的世界主要互联网平台却被牢牢掌控在美国资本手里。它们掌握着任何账号生杀予夺的大权,控制着世界舆论。

  也正因为如此,美国可以肆意地颠倒黑白、无中生有去污蔑中国、抹黑中国。全世界很多人都被西方媒体平台的阴间滤镜给蒙蔽了,他们看到的是哈哈镜中的中国。

  毫无疑问,北京冬奥是中国展示国家形象和自身实力的绝佳机会,也是提振民心士气、促进国际友好交流的有效途径。

  这次冬奥会,中国向外展示了自己的硬实力,包括超强的基建能力,超强的科技实力,超强的组织实力(开幕式、疫情控制与闭环管理、赛事服务的有条不紊)。

  还体现了很多人文理念软实力:处处可见的绿色共享理念,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赛事组织的安全高效,人民群众的热情开放,社会秩序的和谐有序,士气高昂的民心士气。

  除了各国媒体对赛事的转播报道,还有各国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国际组织成员对真实中国的宣传。北京冬奥会各种外宾超过了16000人,每个人都是一个传声筒。

  可能有人会质疑,怎么可能有这么多人?因为除了运动员,还有教练员、裁判员、国际组织成员、还有各国工作人员、各国啦啦队、赞助商等涉奥人员。

  这个数字是根据北京冬奥组委每日公布的机场入境涉奥人员统计的。从机场入境的涉奥人员,都要进入闭环。

  目前,已经有人把真实的中国声音,传递到了外网。长期攻击中国动态清零的《纽约时报》最近就很酸,因为其播客栏目The Daily翻车了。

  2月4日,该栏目连线了在北京报道冬奥的该报记者,然而该记者告诉主持人,中国真的清零了,中国的疫苗接种工作也很成功,除了武汉战疫几乎没人死亡。

  主持人显然觉得不可思议,说:太疯狂了吧……中国有十多亿人啊。美国才3.3亿人,却死了(近)100万人……

  主持人还不死心,反问记者数据有没有可能造假。亲眼见证了中国清零的记者,给予了确定的回答:这确实是真的。

  美国政府曾告诉运动员,中国政府会监控你们的手机,所以你们不要带手机,不然会危害国家安全。

  美国政府的真实目的,那就是怕把真实的中国形象传播到互联网上,毕竟移动互联时代,人人都是传声筒,美国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也是一样。

  结果美国政府担心的一幕还是发生了,美国运动员不仅带了手机,还拍得满劲儿。从入住冬奥村,到开幕式,到日常生活,到处拍拍拍,甚至搞直播。

  他们最终发现,原来在美国国内关于中国、关于北京冬奥会的报道,都是假的。

  绝大多数美国运动员在用行动、用在北京的经历、用照片视频和直播向美国传达一个真正的中国,还有美国运动员忍不住就把实话讲了出来。

  2月13日,美国代表团的新闻发布会上,美国自由式滑雪U型池运动员AaronBlunck公开指出,在美国看到了各种关于北京冬奥会的不负责任的报道,其实都是假的。

  他还说:“实际上,一切都很了不起。所有人,从工作人员到核酸检测员,到住宿条件,这是我们参加过的水平很高的冬奥会。”他的推特去年9月已被封。

  冬奥会是一个绝佳的展示机会,我们一定要努力办好。也正因为如此,美国才以新疆存在所谓的侵犯人权为由,外交抵制北京冬奥。

  然而,美国的外交抵制彻底失败了,首先北京冬奥胜客如云。刚才说了,从机场入境的涉奥人员,累计已经超过了16118人(加上未来的冬残奥会,也许会超过3万)。

  而到场支持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王室成员25人,超过了2018年的平昌冬奥会,也超过了2020东京夏奥会。

  从关注度上,北京冬奥也非常成功。因为持续两年多的疫情,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困扰和压抑,而北京冬奥,如同一剂强心针,振奋了人心,也带来了希望。

  今天外交部的记者会上,有记者提到,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宣布,北京冬奥会已成为迄今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而且已在全球社交媒体上吸引超20亿人关注。

  媒体报道北京冬奥会赛事收视率不仅在欧美一些冬奥强国成倍增长,甚至打破纪录。在常年不见冰雪的热带国家,也有很多人关注北京冬奥会。

  开幕上有个细节,我们认为是对美国的强有力回击,那就是开幕式上,主办方有意安排了新疆阿勒泰姑娘迪妮格尔·衣拉木江,来点燃主火炬。

  北京冬奥会还非常干净、道德、精彩,好评如潮,中国又是攻心,又是攻胃,最终俘虏了大批各国外宾。

  先说攻心,便捷舒适的公共设施,体贴周到的志愿服务,给大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竞技和工作环境,也播撒下了友谊的种子。

  别忘了,运动员多是年轻人,就算是对中国有坚如磐石的偏见,这石头也该被暖化了。

  无论是以350千米时速飞驰的京张高铁,还是餐厅里的机器人调酒师,冬奥村各种展馆,都成了各国外宾的打卡点。

  美国00后跳台滑雪运动员安娜·霍夫曼经常在社交网站晒出自己在北京冬奥村的日常。

  她在冬奥村做了一次美甲并发布到了网上:美甲很漂亮!这些服务可以提供给运动员们简直太棒了!

  最暖心的一个细节,每个运动员的大礼包中,除了冰墩墩,还有一副精美的充满人情味儿的礼物——一幅中国小朋友的画。

  原来,北京冬奥组委历时三个月,面向全国征集到总计7500幅青少年优秀画作,每一幅作品都独一无二,独具匠心,背面还有小朋友的联系方式。

  就这样,冬奥组委用小朋友的方式,向外国朋友们宣传长城、京剧等中国传统文化,为远道而来的朋友们送上了一份特殊的冬奥礼物,也播下了友谊的种子。

  中国另一个方式是攻胃。作为一个吃货大国,没什么朋友是一顿饭交不到的,如果有,那就两顿,两顿不行那就两周。

  虽然说运动员入境以后管吃管住,但不能说这是花纳税人的钱,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本身是盈利的。

  本届冬奥会直接花费大约31亿美元,其中赛事花费为15.6亿美元,场馆建设为15.1亿美元。京张高铁、冬奥地铁和相关公路属于长期基建投资,不能算。

  而冬奥会的收入,包括赛事转播权,门票收入、品牌赞助费、周边产品收益(预计超4亿美元)、奥委会补贴等等,目前预计将超过31亿美元。

  冬奥食堂的美食颇受各国外宾好评,大家对冬奥美食赞不绝口。麻辣烫成了荷兰速度滑冰运动员尤塔·莱尔丹的心头好。

  宫保鸡丁、葱花饼、麻婆豆腐、饺子和担担面,给美国单板滑雪运动员特莎·莫德带来一次次舌尖上的享受,竟然当起了吃播。

  2月6日,美国单板滑雪运动员朱莉娅·马里诺在接受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新闻采访时表示,自己在奥运村最爱的美食是饺子,几天就吃了200个了……

  挪威冬季两项运动员菲利普·菲耶尔德·安德森,在社交平台上直言:离开这里时可能会胖10斤。

  美国单板滑雪名将、三届冬奥会冠军肖恩·怀特,发布视频回应粉丝自己在冬奥村的生活,他说:比赛间隙我一直在吃,因为这里的美食实在是太棒了。

  马耳他运动员珍妮斯,因为每天要造了6个豆沙包出圈了。比赛时兜里还塞了两个,比赛结束后等成绩时,还不忘拿出来啃一口。

  你可能以为,她最爱的中国美食一定是豆沙包了。错!其实她的最爱是麻团(麻圆),她说她能吃100个。

  面对这种情况,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却忧心忡忡。第一,他认为自己也要胖10斤;第二,冬奥会快结束了。

  是的,冬奥必将结束,但是冬奥会如同一枚炸弹,在美国精心构筑的抹黑中国的舆论阵地上,炸开了一个口子。

  有的运动员完成了赛事,已经不舍得回国了。美国运动员莫德在社交媒体发布了一张图片,眼带笑意和两名志愿者合影,配文称“会非常想念他们”,并加上了一个哭脸的图标。

  她在当天的一段视频中曾介绍自己在中国最后一天的穿着,紧接着说“我很难过”,沉默了几秒又说“我会在飞机上哭的,我要哽咽了,爱你们。”

  而在另一段视频配文中,她更是直言自己“显然不想回家”。莫德曾发视频,回忆起志愿者对自己大喊“欢迎来到中国”那一刻,忍不住热泪盈眶。

  视频引发热议后,被“点名”的志愿者小哥还为她写了一封热情的回信,邀请她疫情后再来中国。

  也正因为如此,美国的政客忧心忡忡,正在考虑加强舆论攻势。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将提供5亿美元支持媒体发布中国的负面消息。

  冬奥会必将过去,中美竞争却仍在继续。中国如何在竞争中胜出,值得我们认真考虑,还是原来的观点:关键在于科技和民心,而科技关键在于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