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详情
瑞中建交70周年系列人物之——埃拉·梅拉特
时间:2020-09-03 来源:瑞士驻华大使馆
   

  穿着马褂的男人和大襟短衫的中年女人在北京冬天的街市卖柚子,驮着人与货物的驼队在戈壁滩上行进,老妇人好奇地拿着照相机看,两个男人划着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摆渡——这些黑白照片瞬间把我们带回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而这些珍贵影像的背后便是瑞士著名摄影家、冒险家、旅行作家、运动员且做过演员的传奇人物埃拉·梅拉特(Ella Maillart)。

15.png

埃拉·梅拉特把相机展示给兰州老妇人看

  1935年,梅拉特作为法国一家报纸的特派驻华记者,和英国记者、旅行作家彼得·弗莱明(Peter Fleming)一道从北京前往新疆。两人本都想独自前往,梅拉特几年前才在与中国毗邻的前苏联中亚地区独自旅行,但考虑到穿越中国偏远地区的困难,她最终还是决定和弗莱明结伴同行。对于这位无畏的旅行家来说,探索未知的地方,在旅途中结识当地人,是旅行最大的乐趣之一。

  在交通不便、极端气候和恶劣天气等种种阻挠下,俩人穿越了中国西部,并最终抵达克什米尔地区。他们的足迹虽然早已消失在西北的黄土和沙石中,但对这次旅行的记录却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梅拉特沿途拍摄了很多照片——不论是蒙古族女性、黄河、戈壁滩及青海地区的藏族男女,她都举起相机,记录下当时眼前的情形。1936年,她将所见所闻连同黑白影像编辑成书并发表。与她的男性旅伴不同,梅拉特更加关注中国文化与习俗,表现出对当地人及其生活的极大兴趣。在旅途中,她学习中文,并可以简单与当地人交流,她也总是愿意把手里的相机拿给好奇的当地人看。

16.png

埃拉·梅拉特与彼得·弗莱明抵达印度

  作为一位女性旅行者,梅拉特也展示了对中国女性的关注。在写到女性缠足时,梅拉特说:“我对此十分关注,因为每当我看到那些裹足女人拄着拐棍,用尖尖的脚在泥土路上艰难行走时,我心里都很不好受”。

  梅拉特的书和摄影作品向世人展示了上世纪30年代中国西北的风土人情,这些记录时至今日也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梅拉特穿越中国的旅行使她成为最早在中国西部旅行的女性之一。在她的生命长河中,梅拉特一直是那个时代的特立独行者和女性先锋。

17.png

北京冬天的街市

  梅拉特1903年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父亲做皮草生意,母亲是丹麦人且酷爱体育。梅拉特自幼喜欢读地图和探险类书籍,为了提高身体素质,年幼时开始各种体育训练——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滑雪,10岁开始帆船运动,16岁组建瑞士法语区第一支女子曲棍球俱乐部。

  作为一名专业帆船运动员,梅拉特于1924年代表瑞士参加当年奥运会单人帆船比赛,她也是来自17个国家所有参赛选手中唯一的女性。7年后,梅拉特成为瑞士国家女子曲棍球队队长,任期两年。1931年她还代表瑞士参加了世界滑雪锦标赛。

18.png

黄河支流上的羊皮筏子

  如同在体育领域的成就一样,梅拉特在不同国家的旅行经历同样非凡。十几岁时,她移居威尔士,成为法语老师,并在那里学习英语。1920年代末,她往返于巴黎和柏林之间,做过各种工作,其中包括打字员、演员和雕塑家的模特。1930年,在手中只有50美元的情况下她去了俄罗斯,在莫斯科住了五个月,学习电影制作,同年晚些时候,她随同俄罗斯远征队,从北向南穿越高加索地区,尽管途中被狗严重咬伤,梅拉特依然坚持完成了探索。1932年,她再次抵达俄罗斯,并独自在前苏联的中亚地区旅行。

  1935年中国之行后,梅拉特继续作为特派记者在法国报社工作,并借工作机会到达土耳其,穿越伊朗和阿富汗并最终抵达印度。

19.png

1935年中国街头的男子

  1939年,梅拉特与一位朋友开着福特汽车前往阿富汗,之后直到二战结束,她都住在印度,并于1946年回到瑞士并定居千多林(Chandolin)。

  定居千多林并没有阻挡梅拉特探索的脚步。1949年,尼泊尔对外开放不久,她前往尼泊尔并把自己的经历记录在《夏尔巴人的土地》一书中。

  梅拉特一直渴望在路上,以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她在耄耋之年还只身前往中国西藏旅行。

  1997年3月,梅拉特在千多林逝世,当地建立了埃拉·梅拉特博物馆,以纪念这位传奇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