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的网络公开课受到国内网友热烈追捧。4月初,复旦大学也推出了网络公开课,由著名历史学者王汎森教授讲述《执拗的低音》,第一讲重点对一些历史思考方式进行反思。这引发了网友对国内高校是否应该开设网络公开课的热议。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网易新闻中心,对134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5.9%的人支持复旦大学开设网络公开课,其中49.1%的人表示“非常支持”。调查中,52.1%的人有听网络公开课的经历。
外国网络公开课何以在中国受追捧
“牺牲少数人的生命去挽救大多数人就一定合理吗?谁有权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呢?”自从听完哈佛大学的网络公开课《正义》后,这些疑问就一直萦绕在濮俪的脑海中,让她不断琢磨。
濮俪是北京市某世界500强企业的管理培训生,上网听名校公开课是她最近下班后最主要的休闲方式。濮俪之所以如此着迷于外国网络公开课,是因为她对国内的所谓公开课早就深恶痛绝。“国内的公开课大多是事先排练好的。老师会告诉几个优秀学生会问哪些问题,并让学生背好标准答案。等上公开课时,老师与学生间就能对答如流,配合默契。这样的公开课太过虚假、呆板,没有任何思想性、趣味性可言。”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上课就是为了考试。但是,听过外国名校的网络公开课后我才知道,课程内容可以五花八门,上课和考试也完全可以没有关系。这正是国外网络公开课能在国内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濮俪说。
说起网络公开课,南京师范大学某专业研究生李婷婷立刻能说出《聆听音乐》、《文学理论导论》等国外网络公开课的名字。她认为,这些公开课的上课方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师生互动非常多,老师的教学手段多样,言谈也很幽默。这些是我们向往的授课方式。”
调查显示,受访者眼中外国网络公开课在中国受追捧的两大主要原因分别是:公开课内容本身具有吸引力(66.2%);形式新颖,吸引人眼球(65.0%)。
其他原因还有:网络普及率高,听课比较方便(53.1%);听不到国内名校的网络公开课(52.7%);能上网的课程大都非常经典(50.9%);网络公开课中的老师水准高(44.0%)等。
据了解,教育部早在2003年就开始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计划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搬上互联网并免费开放。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已累计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3700余门,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1万多门。
我们的网络精品课程起步如此之早、数量如此之多,但为什么到现在仍不被国人熟知,在流行程度上也远逊于近几年才进入公众视野的国外网络公开课?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国内网络精品课程没能流行起来,主要有教师和资金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很多大学老师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自己的讲课内容放在网上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都对网络精品课敬而远之;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精品课对公众免费,其背后需要巨大的人力资源和经费支持,许多网络精品课由于缺乏这方面的支持,维护更新很不及时。”
受访者最希望听到的网络公开课是“国学”
由于对人文社科领域感兴趣,李婷婷一直盼望能有更多国内名校推出这方面的网络公开课。“国内不缺高水平的教授,汉语授课也更容易让国人接受。所以,就像当年《百家讲坛》风靡全国一样,我们自己的网络公开课也一定会非常受欢迎。”
调查显示,87.4%的人认为我国应有更多名校推出网络公开课。
具体而言,受访者最希望听到的网络公开课科目是:国学(63.7%)。接下来还有:文学(52.3%)、经济学(51.8%)、哲学(46.9%)、社会学(46.4%)、历史学(44.9%)、法学(42.8%)、政治学(28.6%),还有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27.8%)和工程技术科学(27.5%)等。
中国开放教育资源联合体(简称CORE——编者注)开发合作伙伴关系高级主管卢健告诉记者,目前他们网站的镜像和链接课程已达17000多门,年点击率达到了1000多万次。在众多课程中,最受中国用户欢迎的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而最受外国用户欢迎的是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版课程。
卢健表示,他非常希望国内能有更多高校投身网络公开课建设。“互联网是公众获取知识最便捷、最廉价的平台,网络公开课的普及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激励和帮助更多的人学习,最终形成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社会风气。”
一位民意中国网网友表示,在夹带着西方思想观念的国外网络公开课广受追捧的今天,我国的网络公开课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肩负着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的重任。
推出我国名校网络公开课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调查中,获选率最高的前三项分别是:充分发挥大学公共资源的作用(81.0%);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71.3%);提高国民素质(70.5%)。
受访者的其他选择还有:改变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59.9%);丰富国人文化生活(54.4%);提升高校知名度(47.3%)。
熊丙奇认为,高校网络公开课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既服务学生,又服务社会。但是我们必须注意,不能让网络公开课的建设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从而变成高校间互相竞争的“政绩”指标之一。
“建设网络公开课当然值得鼓励。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提高当前大学课堂的质量,提升大学课堂的思想性与吸引力。只有如此,建立在大学课堂基础上的网络公开课才能受到更多人欢迎。”熊丙奇说。(向楠 张锐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