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详情
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助力中非关系发展
时间:2019-11-20 来源:公共外交季刊
   



  中非战略伙伴关系是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非关系经过几十年的长足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梳理了中非友好交往中在政治互信、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及国际地区事务合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当前中非关系发展进入新阶段,作者对我国对非公共外交所面临的问题作出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中国与非洲始终真诚友好、团结合作,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和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斗争历程、共同的奋斗目标让中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事实已经证明并还将证明,经受过时间和国际风云变幻考验的中非关系堪称发展中国家间关系的典范。

  

  中非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基石。习近平主席指出,中非之间因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发展任务和战略利益,因而是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同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和非洲国家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吸引力。中国与非洲始终是真诚友好、平等相待的好兄弟、好伙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非关系不断发展。我们都记得,在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亲访非洲10国,发表了著名的《中国政府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中非友谊根植于非洲民众心中。后来,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联合国”,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顺利恢复。中非友好历经国际风云变幻,双方政治关系代代相传,历久弥坚,战略互信更加深厚。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非真诚牵手,厚植传统友谊,聚焦合作发展,政治引领不断加强,互信不断夯实,关系内涵日益丰富,取得长足发展。习近平主席两次当选国家元首后的首次出国访问都选择了非洲,2018年访非也是习主席第四次踏上非洲大陆。近5年来,中非高层交往频繁,习近平主席等我国30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访非,非洲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60余人次来华访问或出席国际会议。仅2017年我国国家领导人访非10余次,共接待12位非洲国家总统和政府首脑、两国副总统、10位国家外长来华访问或参会,数量上超过往年。2018年,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是中非关系的“大年”或可称中国外交的“非洲年”。年初,三位非洲国家元首来华访问,之后我国国家主席、人大委员长、政协主席等领导人相继访非。中非关系在新时代的今天保持着高水平运转,中国同非洲国家的伙伴关系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迄今已同24个非洲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或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中非关系定位由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非关系保持高水平高质量的传承和发展,为我国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了积极作用。中非合作论坛自2000年成立以来就在不同时期为中非合作规划路线图。“真实亲诚”,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明上交流互鉴、安全上守望相助、国际事务中团结协作——“五大支柱”为中非友好合作关系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中非工业化合作计划、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计划、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计划、中非金融合作计划、中非绿色发展合作计划、中非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合作计划、中非减贫惠民合作计划、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中非人文合作计划、中非和平与安全合作计划——总额600亿美元的“中非合作十大计划” 领域广阔,涵盖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中非合作硕果累累。如今, 共建“一带一路”又为中非合作增添新的动力,9月初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为2018年中非关系的高潮。中非24亿人民正在构建更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携手迈向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

  

  中非经济合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双方利益纽带更加牢固,合作空间更加广阔。中非贸易额从1978年的7.65亿美元到2017年的1700亿美元,增长了200多倍,中国连续多年保持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地位。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堡峰会以来,中国同非洲国家合作更加密切,双方共同推进峰会成果落实,在非建成、在建及待实施项目606个,金额超过1080亿美元。中非经贸也逆势而上,总额达853亿美元。中国企业对非洲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为31亿美元,中国企业在非洲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76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12亿美元,一批重大项目已取得积极进展。目前中国对非投资存量达1100亿美元。非洲也是中国第三大海外投资市场和第二大海外工程承包市场。中国已帮助非洲建设了6200多公里铁路和5000多公里高速公路,如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到吉布提的铁路线。中国建设的吉布提自由贸易区是非洲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从肯尼亚港口城市蒙巴萨到首都内罗毕的新铁路线将继续扩建,最终会把肯尼亚和南苏丹、卢旺达、布隆迪以及埃塞俄比亚连接起来。中国在非洲兴建的工业园已吸引大量的企业入驻发展,成为中国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中非友好合作的象征。中国在非洲建成、在建或筹建的产业园有近100个,其中近40个已经开始运营,产业园建设已成为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非洲工业化及中国对非经贸合作,特别是产能合作与创造当地就业岗位的重要载体。中非投资的迅速增长也促进了产业园建设,入园企业众多。

  

  中非人文交流领域稳步拓展,人民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双方的民意基础更加坚实。中非每年有近200万人次人员往来,友好省市总数达133对。中国在41个非洲国家开设了80多个孔子学院和课堂。2017年双方举办了一百多场人文交流活动。非洲已经成为人们旅游的热门地区,中国游客为非洲旅游业注入强劲动力。根据世界旅游组织2018年发布的数据,2008年赴非中国游客数量仅占出国游总人数的3%,在2016年这个比例已经升至10%,达1130万人次,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50%的速度快速增长。

  

  中非在国际地区事务中配合密切,双方携手捍卫发展中国家利益。中国坚定支持非洲国家自主解决问题,积极参与非洲和安事务,是联合国“五常”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目前中国在南苏丹、马里等地有大约2500 名维和驻军,占中国全球维和人员的80%以上。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大会议期间宣布,中国将在五年内提供1亿美元用于支持非洲联盟常备军建设,并建设8000人的联合国维和人员待命部队。2008年以来中国海军在亚丁湾巡航打击海盗,成为中国常态化的海外军事举措,至2017年7月已累计派出护航编队26批、舰艇83艘次、官兵22000余人。在打击几内亚湾海盗方面,中国也与沿岸国家加强了双边合作。2014年中国积极协助西非国家特别是塞拉利昂、几内亚、利比里亚几国抗击埃博拉病毒,在当地支持并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国医务人员累计近600名,并已向1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4轮总价值约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中国已坚持50年向非洲派遣医疗卫生队。中国更积极地参与非洲反恐。非洲也积极支持中国的政策主张,双方在国际地区事务中配合默契。

  

  非洲有丰富的自然和人力资源及潜力巨大的市场,正致力于实现《2063议程》目标,亟待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我国有资金、技术、装备、人才和成功发展经验等丰富的优质产能。中国脱贫的经验可以为非洲提供参考和借鉴。中国用占世界6%的淡水和9%的耕地资源,解决了占世界20%左右人口的温饱问题,让非洲国家看到了解决粮食问题的希望。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非开展了一系列务实高效的农业合作。一方面,中国已为非洲国家援建20多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帮助当地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当地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帮助非洲国家大规模培训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中国农业专家以真诚和务实的态度,在非洲大陆各个地方指导、培训当地农民,帮他们走上致富路。2017年,中国援布隆迪农业示范中心传来好消息,当地水稻种植亩产最高达到924公斤,刷新了非洲的水稻高产纪录。

  

  中非合作论坛已经成为推动中非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载体、促进政治对话的重要平台,成为中非增进互利合作、实现共赢的重要纽带。9月的北京峰会对接中非双方优势,围绕“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主题,共同规划未来路径,赋予中非关系新的时代内涵,通过落实“十大合作计划”,对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给中非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当前中非关系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对非公共外交面临一些新挑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西方带着有色眼镜的评判和奇谈怪论,利用舆论对中非合作进行抹黑。

  

  中非关系经过几十年发展,取得成举世瞩目成就,为双方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但西方不愿看到中非合作蓬勃发展,西方政客、媒体不断抹黑中非合作,炒作债务问题,指责“中国贷款加重非洲债务负担”,宣扬“中国以资金蚕食非洲国家主权”等论调,给外界造成一些误解,对我国在非形象及中非关系带来一定消极影响。

  

  中国对非合作始终尊重非洲国家自主意愿和实际需求,坚持平等协商, 不搞强买强卖,不搞模式输出,不附带政治先决条件。这是中国对非合作最鲜明的特色,也根本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对非合作。一些非洲国家出现的债务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普遍问题,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其根本解决之道还是要靠发展。

  

  事实上,我们高度重视非洲债务可持续性问题,对非借贷风险总体可控。同时,我们还积极鼓励中国企业加大对非直接投资,帮助非方防范债务风险,减轻、减缓偿债压力。与非洲相关的涉我不利舆情,背后存在多种原因,有西方有意干扰破坏的因素,有我们走出去经验不足的因素,还有我们公共外交开展不足的问题。

  

  新时期开展对非公共外交,确实面临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是我们的舆论塑造能力有待提高。有关部门仍习惯用内宣语言做外宣工作,没能真正换位适应当地语境,不能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二是“中国故事”讲述效果有待提高。故事供应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不足,存在内宣外用、通用版本多、缺乏针对性、生动实例和数据少等问题。官方色彩过于浓重,主体多数是政府部门及下属机构,民间力量普遍缺位,大量海外工作、学习、定居人员等资源未能被有效利用,智库建设也有待提升,可资使用的外脑外嘴明显不足。

  

  三是内外舆情协调有待加强。前后方联动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难以针对非洲媒体特别是“脸书”“推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开展精细化操作。

  

  四是公共外交形式有待改善。公共外交不同于文化教育交流,不能局限于演讲、撰文、图片展、座谈、文艺演出等老套路,还是应该围绕外交主线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工作。

  

  当前中非关系面临大发展的重要机遇,我们应该认真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对非工作“真实亲诚”的理念和正确的义利观,全面推进对非公共外交,全力配合新时代对非外交工作,为中非关系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是要紧扣外交主线,继续做好我国重要政策主张、重要理念的宣介工作。积极推动中非双方高层互访,结合中非领导人出访、双方的重大外交活动,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唱响中非友好主旋律,唱响中非合作机遇论,讲述中非合作真实故事。努力寻找中非共同点,贴近当地民众思维习惯和文化特色,多讲通俗易懂的道理和鲜活生动的故事,避免自说自话。继续推动文化“走出去”,尊重文化特性,互学互鉴。

  

  二是坚持不懈,细水长流,努力打破西方话语体系。写好剧本,练好唱功,针对焦点问题敢于善于交锋,敢于善于回应外界对中非合作的不实杂音,主动揭批西方的两面性和虚伪性。要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结合国际和地区形势演变,学习国际智库先进经验,加强中非之间的智库合作与交流,贡献更多“中非智慧”,打造行之有效的中非话语体系。

  

  三是善于利用当地资源,建立积累人脉。西方殖民非洲的历史久远,在文化、语言、宗教等方面给非洲留下了很深的烙印,而且现在不少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及学界商界精英大多从欧美等西方国家留学出来,他们往往在思想理念上认同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并在实践上也推行西方那一套。我们应加强与当地网络“大V”、媒体及各界精英的联系,做人的工作,通过邀请访华等多种方式,使其增进对中国的认知和了解。合理运用国际国内两个舆论场、两类媒体,积极、正确宣介“一带一路”倡议、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因地制宜,从利益关联、互利共赢角度,用他人听得懂的语言加强宣传。

  

  四是充分利用中资企业、华侨华人、留学生等资源开展公共外交。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出国人员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语言和行为习惯,注意遵守当地法律,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使每个出国的中国公民都成为开展公共外交的载体,都能够成为中国形象的代言人。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是比侨居国民众更了解祖籍国、比祖籍国民众更了解侨居国的重要群体,也是做公共外交的重要资源。

  

  五是强化互联网思维,重视新媒体、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公共外交领域运用,了解涉华民情舆情,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外交,提高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非洲大陆是最能够体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责任担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舞台。推进中非战略伙伴关系是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内容,助力中非关系深入发展,促进中非民心相通,公共外交大有可为。

  

  曾宪柒:察哈尔学会外交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前驻卢森堡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