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1日,河南卫视和百度爱奇艺网共同打造的《汉字英雄》首播。8月2日,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首播。这两档节目掀起了2013年夏天关于汉字书写、文化传承的热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首播6小时后,相关微博话题登顶至新浪微博电视节目话题排行榜第一位,截至第四期播出后,共有37154条微博提及该节目,超越了《中国好声音》、《快乐大本营》、《中国梦之声》、《快乐男声》等多档电视节目,而原本只在央视第十套科教频道播出的这档节目从第三期开始同时在央视一套周五黄金时段播出。《汉字英雄》借鉴综艺游戏节目的诸多元素让参赛选手和观众体味中国汉字文化魅力,并创造中外学生同台比拼汉字书写能力的机会。
本文基于对栏目创意、传播意图、传播内容、制作风格、传播效应的考察,并结合国外同类节目分析汉字书写类节目对于展示汉字文化魅力、创新电视节目形态、促进国人文化觉醒、搭建汉字公共外交平台等方面的传播价值。
一、节目创意: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文化传播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组表示,该节目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传承活动”,以“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为节目定位向全社会倡导书写汉字、保护汉字的意识,倡导爱汉字、爱汉语、爱中国文化的价值观。节目组强调通过汉字书写追求文化传承、文明传递的目标,并发挥汉字书写节目的危机预警功能,令国人意识到未雨绸缪的重要性。
从已经播出的节目看,选手们需要广博的知识面,并对常见汉字和生僻汉字都比较熟悉才能过关斩将,而遇到不太熟悉的汉字时,选手对汉字文化、汉字构成规则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选手的正确率。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一期节目为例,汉字考查范围涉及历史、文化、自然、武器、成语、生物、医学、地名、工业、生活、俗语等,所考查的词语基本涵盖了中国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历史文化类词语反映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国成语体现中国人精妙的汉字运用能力;俗语的出现反映着中国文化的生动性与趣味性;自然与地名考验参赛者对于中国地理自然的熟悉程度;一些形容词、动词、生物医学等生活常用词汇则重点考查人们对于常用词书写的熟悉程度,起着排查错别字的功能。汉字听写、讲解、评判构成节目的主体内容。
在电视大赛进行中,裁判讲述词语形成的故事、或以词语造句、或解读汉字构成原理,丰富了汉字听写节目的内容,传播了汉字所承载的中国文化。不仅参赛选手和现场观众获得关于汉字的解读,电视机前的观众也可以进一步通过场外主持人与专家之间的互动获知更详细的词语解释:提问——解释——思考——获知答案,从而完成学习或者普及知识的过程。
目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参赛选手都是以学校为单位组织起来的中国学生,而《汉字英雄》第一期节目除中国参赛学生外,还有5位在华留学生到现场参赛,其中1位留学生成为顺利通关的4名选手之一。向在华留学生提供参赛机会不仅为留学生提供了展示汉语水平和个性的机会,而且搭建了一个以汉字文化为媒介、加强中外学生相互交流、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汉字外交平台。
二、传播效应:促进国人汉字文化觉醒
“倡导书写汉字、保护汉字的意识”是节目所追求的目标。那么,这个目标是否实现了?节目的传播效应如何?本文从选手和成人体验团节目现场表现、网友们的反应、媒体报道3个角度观察节目的传播效应。
从节目现场看,选手答错的词语不在少数,其中包括一些比较简单的词语,而10人成人体验团在有些词语上表现出惊人的低答对率。
不仅是参赛选手在遭遇不会写的词语时露出窘态,而且有大量在电视机前观看节目的观众在对照电视节目同步检验自己汉字水平的过程中惊呼自己得了“失写症”,提笔忘字。在节目首播日(8月2日),关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新浪微博有255条,其中96条微博包含“感叹自身不足,表示要认真学习汉字”的内容,占40%。有网友感叹说:“原来以为自己认识的生僻字够多,够冷僻,并且常常在作文里全数套用,但只得到意想不到的超低分。开始很虚心地把节目中遇到的难词记录下来贴在床头柜上,标上拼音,划上重点!青春相伴,哪能不努力?”3%的微博由汉字听写大会引出反思,例如有网友说:随着那帮孩子同步写,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这真是个低调淡定的扫盲节目。有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和场上选手比对,发现在简单的词语都书写困难的过程中意识到汉字距离生活愈来愈远。汉字听写大会直接刺激国人重新认识自己的汉语水平,唤起国人重新重视汉字的意识。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两档节目的热播和强烈的社会反响吸引了媒体对“汉字热”背后问题的广泛讨论,而话题涉及键盘输入代替手写给现代人带来的“失写症”,继而引发汉字危机,呼吁重视汉字书写等。新华网的文章《挑战〈汉字听写大会〉90%的人患有‘失写症’》指出,“失写症”出现是信息化时代,“键盘手”的产物。香港南华早报文章《数字时代汉字书写能力下降》引用2013年1月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接受调查的5000名小学生中,接近1/3的学生的读写能力比起标准落后了2年时间。中国日报网的文章《汉字听写大会“惨不忍睹”专家:因不敬畏汉字》则认为,国内现今的语文教育与社会文化有问题,不敬汉字,汉字就会走远。
汉字听写节目热也吸引了外国媒体的关注。澳大利亚人报的报道“智能手机和电脑对年轻人的负面影响”和TIME网的“‘癞蛤蟆’一词能反映的中国现代化”等外国媒体的讨论都围绕探讨中国人书写汉字能力下降的原因。一时间,中国汉字书写危机成为了国内外各大媒体纷纷评论的主题。“失写症”、“惨不忍睹”等带有危机感的标题对社会大众起到了警示作用。
三、节目制作:竞赛类电视节目创新
汉字听写节目成为关注焦点与节目带给观众的新鲜感也有关系。汉字听写竞赛可以归类为知识竞赛,这类节目可以让观众在没有报名参加现场比赛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观看节目时同步体验间接参与的快乐,而答案的唯一客观性使得观众能够直接检验自己的水平。观众能够通过观看节目获得自我满足或者自我反省,这是知识竞赛类节目如《一站到底》从播出至今一直拥有良好收视率的原因之一。
从节目制作风格来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与《汉字英雄》各有侧重,具有差异化竞争的特质。
1.《汉字英雄》:综艺娱乐与知识竞赛融为一体
《汉字英雄》以个人为参赛主体,不需要大规模组织团队参赛,比较适合作为常态节目长年周末播出。选手可以在节目中展示个人才艺,增加了节目的娱乐性。同时,节目借鉴综艺游戏娱乐节目的元素,设计了“汉字十三宫”,选手通过选择走宫格路径表现谋略和决策能力。参赛选手每答对一题走一步宫格,但能走到哪一步是悬念,在变化中让观众期待。选手答错时仍有继续参赛机会,预示一城一池很重要,但笑到最后更重要,鼓励选手沉着应战,坚持到最后。参赛选手的年龄范围较大,但核心目标聚焦于青少年及儿童的汉字教育。点评嘉宾包括知名学者与文化人于丹、高晓松、张颐武等。嘉宾多角度地提示选手思路,强调对知识的解读比通关重要,将“竞赛”特性放在第二位。嘉宾为节目营造轻松诙谐气氛。在后期剪辑上,将未晋级的具有相同特性的参赛选手放在一起并进行穿插剪辑,将最具特点的画面片段剪辑在一起,增强了娱乐效果并使得整档节目节奏紧凑。
2.《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风格严肃、视听语言丰富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学校为单位展开团队之间的竞赛,实施了全国中学总动员。从组织规模看,比较适合夏季假期举行。尽管是团队比赛,但强有力的个人能力则能够带领整个团队进入下一阶段的比赛,而比赛的悬念恰恰在此,当一支队伍只剩下1人,而其他队伍仍有4—5名参赛选手时,人数多的一方却不一定能够获胜。主考官由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担任,这些新闻主播在主考现场选手的过程中向所有电视观众进行了标准读音示范。
如果只有新闻主播读词汇的单一听觉信息、选手写词汇情景的单一视觉信息,节目的视听元素会显得太少。从播出节目看,多种视听元素得以设计、拍摄和精心编辑。例如:国内语言专家担任裁判和词汇解说,而3位裁判的亮灯也是众目期待的关注点之一;场外主持人与专家实时点评;场外辅导老师和家长在候场区或紧张或欢呼的镜头与比赛现场镇定自若的选手镜头穿插编辑,增强了节目的紧张感、戏剧性和可视性,同时填补了参赛选手书写、上下场等“无声阶段”的空白,增加了节目信息量;选手在比赛过程中举棋不定的时候,插入后来补充采访,回溯当时的想法和纠结,还原现场紧张气氛,也体现了参赛选手的个性特征;对一些特殊参赛选手,如少数民族学生、汉字书写天才少年等,节目组也到选手家中做采访,在选手上场时穿插播放前期采访短片,使严肃的竞赛节目增添了生活情趣,突出了选手的主角身份,帮助观众了解选手,8月2日节目首播日,9%关于节目的微博话题讨论的都是参赛选手;10人组成的“成人体验团”是听写大会的另一大亮点,他们与参赛选手同步书写汉字,并由场外主持人在解说过程中公布正确率,而“低正确率”也为公众拉响了汉字书写不容忽视的警钟。
四、节目未来:汉字听写节目的可持续性与创新
任何节目都有生命周期,而观众对任何节目都可能有从感觉新鲜到感觉审美疲劳的过程,因此,可持续性和创新也是任何节目必须面临的课题。国人写汉字能力的重新培养、汉字文化的保护、中国文化的传播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目标,可持续的汉字书写节目无疑对凝聚注意力、强化意识、提升能力有帮助。可是, 比赛写字正确率这样的节目能够走多远呢?
美国全国拼字比赛(National Spelling Bee)从1925年延续至今,证明这类节目可以可持续发展。自1994年起,比赛开始对后几轮赛事进行电视转播。从2006年起,比赛的所有场次都被记录下来并在白天播放,冠军决赛在晚上播放。现今美国全国拼字比赛接纳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参赛选手,以一视同仁的赛制让国际学生和美国学生同台竞技,比赛的国际性和参赛选手的多样性助力节目的可持续和可视性。不同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考察选手写的能力,美国全国拼写比赛考察选手“说”的能力。当主持人念出一个词,参赛者口头拼写这个词。参赛选手必须为15岁以下,以个人为单位参赛。参加复赛决赛的选手都是从地区通过层层选拔出来的。比赛为回合制,参赛选手每一轮有2分30秒时间,在前2分钟可以主动询问考官词语的意义、语言出处、词根、其他可能发音、在句中的运用等问题帮助自己确认词汇,同时,增加了与考官互动的机会。美国拼字比赛的现场主持人、考官、场外主持人、嘉宾等角色的设计,选手表现镜头与观赛家长的反应镜头以双视窗同时呈现给观众,选手短片等制作编辑手法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非常相似,其中很多技巧在各国电视人相互学习中已经成为通用的基本方法。美国全国拼字比赛节目近90年的历程值得《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深入研究和有效镜鉴。
在本土化创新方面,如何包装方块汉字使其更加凸显汉字魅力、如何结合中国国情组织参赛团队、如何吸引在华外国人、海外华人等群体参与、尝试直播重要比赛场次以提升注意力和参与度等都可能是节目创新的方向。(《新闻与写作》)
作者:钟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公共传播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纯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黄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