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越来越成为国人关注的对象,评论,献策,纷至沓来,气氛笼罩全国,载体五花八门。作为一个一辈子从事外交工作的老人,感到欣慰,受到鼓舞,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外交,是国家事业的一个方面,组成国家的任务和目标,不可或缺。国人关注它,希望它能体现国家的主权、面貌、威望、尊严,天经地义,需要鼓励,也需要引导。
确实,作为国内事业和远景期盼的手段,作为复兴中华、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梦想、政策和愿景的延伸,外交任重道远,不仅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密切关注,更需要全体国民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推进。评论也是参与的一种方式。
诚然,中国的外交自古就有,贯穿于历朝历代,有过辉煌,也有过屈辱。近100年来,中国的外交历尽坎坷,不屈不挠,有板有眼,有礼有节,终成今日之局面,体现中国的责任和担当,受到全世界的侧目。可以说,通过新时代的外交,中国昂首走进了世界民族之林,还成为了其中必然的中流砥柱,当然值得回顾,值得骄傲,更值得以高瞻远瞩的姿态看向远方。
国人对外交的关注、热议,一浪高过一浪,高潮迭起,可喜,可贺。
但是,在其间出现的某些偏向或偏差确实需要注意,需要重视。
我一直认为,对内交往是“内交”,与外国人的交往就是“外交”。“外交”,有政府外交和民间外交之分。对于“政府外交”,国民有监督的权利,“民间外交”,则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事情。无论是哪种外交,都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客观、冷静的方式,精细、认真地予以对待。
在“言论自由”的原则下,什么话都可以表达,但还是应该注意责任和影响。无论是监督和评论政府外交,还是自己以不同方式参与民间外交,国民都应该理解政策,知晓历史和情况,懂得外交礼节,不能脱离实际,不能盲目自信,不要随意拔高或者贬低,更要避免信口开河,用“居高临下”、“庸人自扰”、“自高自大”、“不切边际”等发泄式的态势和语气,干扰和破坏正常的外交。在外交中提倡“管控”,在评论外交中也需要对自己有所“管控”,力争说出的话适当、合理、有力、有效,令人信服,受人尊敬。
我以为,鼓励关心,提倡客观,呼吁冷静,应该是评论和参与外交中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不应该被理解为是在“泼冷水”,更不应该被看作是为了打击、制止舆论。
(本文作者徐贻聪,中国前驻厄瓜多尔、古巴、阿根廷大使,公共外交网特邀高级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