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圭的绵羊生产
绵羊生产在乌拉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中一直占据着“主角”的席位。长期以来,它一直是该国外汇的主要来源,并在原材料供应方面发挥着根本作用。同时它也是乌拉圭纺织工业的基础,并且直到今天,仍然是乌拉圭农村地区的主要食品来源。
让人口定居在农村地区是绵羊产业所带来的一个明显结果。这种生产位于乌拉圭各个地区,并在不同地区产生劳动力。与这一生产过程有关的投资包括冷冻业、屠宰场,羊毛刷制造,制革厂以及纺织产业等。
一点历史
19世纪下半叶是绵羊生产急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南北战争(1861-1865),北美缺乏南部的棉花出口,因此对羊毛的需求增加导致了绵羊数量的显著增长。在随后的几年中,绵羊的产量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1896年至1900年期间,平均每年记录的未加工羊毛为4030万公斤。
一方面,以英国为首的外部羊毛需求促进了一种羊毛定向的发展-通过与美利奴羊,朗布依埃和尼格莱特等羊毛品种的杂交改良了克里奥尔品种,另一方面,它们开始出现初期肉类加工业的迹象,为引入以肉类为主的品种(如林肯和罗姆尼·马什)创造了条件。
20世纪,羊毛世纪
这种增长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那时羊毛已经是最早的外汇源之一。 1916年至1920年期间,羊毛年均出口额达到3,850万比索,占乌拉圭总外汇的37%。经过杂交和繁殖之后,为了提高羊毛的质量并在国家级实现更大程度的生产均质化,羊毛产业开始了新的阶段。从1935年开始,这一目标一直由名誉绵羊改良委员会领导。
因此,由于战后时期及朝鲜战争外部需求的异常扩大,国际价格的惊人上涨,乌拉圭羊毛在外部市场上得到了更好的定位,这使羊毛在整个1950年代产生了超过50%的外汇收入。
但是,正是这些高昂的国际羊毛价格促使人们投资合成纤维的替代品,从而刺激了人造纤维产量的巨大增长,并导致了自1960年代末以来该行业和纺织品贸易一个深刻而不可逆转的变化。纤维市场不再一样。在这种新情况下-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后期,羊毛纤维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它经历了三个非常重要的变革,以使其保持竞争力:先进工业化国家的工业资本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地区-中国进入世界纺织品市场-澳大利亚以及后来新西兰建立了羊毛营销体系,这一体系将国际羊毛价格稳定到1991年这个系统出现危机之前。
在乌拉圭,这些变化反映在羊毛的出口结构,数量的增加,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出口目的地上。 70年代和80年代主要针对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的羊毛出口,后来乌拉圭继续向中国和欧洲(德国,意大利和英国)出口精梳羊毛。 20世纪是绵羊的世纪,羊毛生产占据了重要地位。绵羊的数量总是远远高于牛的数量,并且在90年代初就增长了两倍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羊毛的价格是牛肉的六倍。
最终,在90年代,乌拉圭的绵羊种群开始持续减少。这是一个经济困难的年代,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系的衰落,澳大利亚支持价格体系的危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羊毛公司的倒闭以及在澳大利亚形成的超过4千6百万的剩余羊毛囤积,这种种因素都导致了直至21世纪初国际羊毛价格的下跌。价格的下跌导致羊毛业务减少,从而也就导致了世界绵羊数量的下降。乌拉圭也没能从中逃脱,那时乌拉圭每年减少130万头羊。之前生产绵羊的空间开始被其他产业如林业,大豆农业,肉牛和制奶产业所占据。
但现如今,乌拉圭羊毛已经出口到了30多个国家。水洗和精梳羊毛的出口占72%。其中,水洗和精梳羊毛占55%,未梳的其他含脂羊毛占23%,水洗羊毛占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