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给爱书再多找一个理由
8月12日至18日,是2020上海书展。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刚刚落幕之后,随即上海书展又正式开展,这激发了更多人的参与热情,能逛一逛书展,和能看一场电影一样,是一个人的城市生活文化配置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场地扩大、品牌馆搬到户外、实名预约、戴口罩入场……这些或大或小的变化,都在明确提醒着人们:今年的上海书展与往年很不同。严肃与安静,成为今年书展的主要气氛,但这并未破坏人们逛书展的心情,反而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人,因此多了份珍惜与热爱。
前些年,“书展变成卖书大排档”“逛书展如同逛菜市场”,大家吐槽了这么多年的书展,到了今年上海书展的时候,环境和气质终于发生了变化。官方将这种变化形容为“转型力度前所未有”,线上与线下的齐头并进,提升体验感,强化品牌的影响力,以及让书展与生活发生更紧密的联系,等等。一切似乎都是筹备已久,一切也仿佛水到渠成。
今年的书展给人的印象是,它与上海的城市气质更为匹配了,时尚而舒展,大气而从容,让读者又多了一份想要逛书展的念想。这恐怕也是其他书展要学习的地方,书是特殊的文化商品,书与读者的心灵密切相关,书展展示的是书,但同时展示的也是公众的阅读心态,从书展环境与气氛的变化,去观察人们的读书态度,这中间,隐藏着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
在网上书店买书,图的是便宜与方便,在实体书店买书,想要体会的是真实的书香与独特的书店气息,那么在书展买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今年上海书展给出了一个较为清晰的答案,那就是——书展构建了一个梦幻般的情境。
在这个情境中,读者可以看到那些图书的作者,如此集中地出现在一个城市、一个场合,他们分享着对于书、生活、社会的看法,你甚至不必仔细聆听,只需在路过时耳边听到那么几句,就能觉察到,这样的文化生活与每天面对的现实生活是平行的,只是太多时候人们更多地向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息倾斜,忽略了精神空间的拓展,那么书展的存在,就可以算是为都市人提供了一个短暂却庞大的精神空间。读者可以穿梭其中,在某个瞬间感觉到、捕捉到某种孱弱但却富有韧性的需求,并且把它带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层面里。
上海书展的口号是“我爱读书,我爱生活”,想要在读书与生活之间建立更为日常、更为强大的联系,成为上海书展的愿望。可能会有人觉得,读书不正是生活的一部分吗?这个观点没错,只是读书正在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各种各样读书活动的举办,目的就是为了让读书重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并且是重要的一部分,那么多从业者竭诚做着在别人看来貌似无用的工作,他们并非仅仅是为了生存,也不是为了所谓的与时代对抗,而是想把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推送给更多人,让更多人通过读书寻找到把自己变得安静下来的办法。
容易理解的概念,需要有创意的举动来填充。
今年上海书展推出的“作家餐桌计划”是个亮点,挑选几家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的餐厅,邀请作家前去讲生活美学、推荐一些书单,同时这些餐厅也会设立一张“作家餐桌”,让进入餐厅的顾客知道,某某作家与这家餐馆有关联。从作家进校园,到作家进餐厅,发生这个变化,中间有着二三十年的阻隔。其实作家哪儿都可以去,不见得只能去书店、去校园,作家走到哪里,也不见得能够抬升哪个地方的品位,只能说明一点:如果可以在餐厅里高谈阔论文学,那么其他的地方也一样可以多谈谈文学,人们一起把谈文学——让这种从前令人羞赧的事情,变成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
虽然阅读率增长缓慢,被碎片娱乐占领的时间越来越多,但买书与读书,并未到一个让人忧心忡忡的地步,为了买书与读书,绝大多数人都会找到诸多理由,并且能够在这些理由的基础上,再增添两三个理由。无论到了什么时候,爱书总是对的,我们这段时间关注上海书展,也是在给自己爱书多找一个理由。
我们要相信,在书展上看到的、感受到的,都会帮助爱书人建立一种不容置疑的阅读精神,这种精神,是抵挡浮躁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