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详情
来华30年的意大利学者:今天的西方文化早就“中国化”了
时间:2019-07-09 来源:环球时报
   



  来中国已30年的弗朗西斯科·郗士是个不折不扣的“中国通”,但又不止如此。这位把中国当作“第二个家”的意大利学者,在意中两国人民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正如他在网络上发表的《中国特色意大利史》一样。这部近20万字的著作有16章,他每周在网上发布一章,现已发布12章供中国读者阅读。

  

  这本书的名字说明了一切:从策划阶段开始,它就是为中国读者而作。2004年,郗士还是意大利驻华使馆的文化参赞,当时他冒出一个念头:为中国读者写一本易懂的关于西方历史的书。作为一名跨文化学者,他觉得市场上缺乏这类作品。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郗士表示,中国人有了解西方的强烈需求,因为中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而在当今语境下,“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基本等同于科技等领域的“西方化”。他说,鉴于此,如果我们能搞清楚西方的历史,就会更明白今天影响世界的因素。而意大利在很多领域都是西方文明的代表,于是他的写作计划最终落脚在对意大利历史的研究上。

  

  有趣的是,尽管对许多国家来说西方是“现代化”的标杆,但郗士认为,中国文化早在16、17世纪时就通过天主教耶稣会会士传播到西方,进而深刻影响了西方。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利玛窦便是耶稣会会士。郗士表示,中国文化对西方做出了贡献,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今“现代化”的西方内化了一部分中国特色,“或者说,今天的西方早已被‘中国化’了。”

  

  在郗士看来,不仅中国需要了解西方历史,西方也需要了解中国。由于东西方之间仍然缺乏互相了解,尽管双方交往变得更加频繁,误解却在加深。不过,中国人使用英语比西方人使用汉语多,在西方生活过的中国人也比来中国的西方人多,因此他觉得或许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更深入。

  

  据郗士向记者介绍,他花了10多年时间完成这部包罗万象的作品,它采用时间轴的方式从意大利的起源写到今天。郗士在构思阶段便努力从中国视角看问题。中国有一个强大的文化传统贯穿历史,即不同的文化分支在这一大的框架里互相交融,郗士说这也为当今世界看待今天的中国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形成对比的是,西方没有这种传统,在西方,单一国家自身的历史都不是全面的西方历史。

  

  所以,一个非西方的人应该怎样看待西方?是什么让西方成为“西方”?郗士正是怀着这一问题来写作。他说,“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中国学者,努力把西方的不同文化分支绑在一起。”

  

  在书中,郗士突出了西方文明的重要元素,比如天主教,因为它是意大利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中国史书会详细讲述“四大发明”,郗士也重点讲了玻璃和水泥在意大利的出现,以帮助读者了解意大利对科技的贡献。

  

  郗士说,迄今为止,他从中国读者那里得到的反馈大多是积极正面的。他提到,《学习时报》曾发表该书的前言。但西方读者却显得有些困惑,也许这显示了该作品“中国特色”定位的成功。“西方读者的感受或许就像面对一面熟悉的镜子,当镜子角度改变,你可能就认不出镜中人了。”郗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