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详情
“雕塑是不需要翻译的”
时间:2014-05-29 来源:
   

——记我国著名艺术家、民间外交活动家袁熙坤先生

        “政治家们的竞技不要以生态环境和审美理念来买单,尤其是审美理念,颠倒审美理念是冷战时期的王牌,从现在的历史潮流来看这样做是刻舟求剑的,是得不偿失的行为。”

——袁熙坤

袁熙坤先生

前言:
        北京最美不过春天,在这个春暖四月,花开雨润的季节,我们来到坐落于北京朝阳公园内的金台艺术馆,拜访著名艺术家袁熙坤先生。我们深知,能够采访这位为理想和事业而奋斗不止的老一辈艺术家,对于我们来讲是非常荣幸的。采访过程中,袁熙坤先生谈到人生、谈到艺术、谈到感恩甚至谈到了大自然。他那慷慨激昂的表达,对艺术对人生的满腔热情以及对祖国的衷心奉献,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我们。艺术家所秉持的精神,就如同奥运圣火般在世界各地传播,我们真的感受到了,那份光和热……
 

艺术外交,成就不凡人生

        20世纪八十年代初,袁熙坤与当时日本使馆的一位工作人员相识并结婚,随后便东渡日本,由于他在艺术方面的高深造诣,很快就成为了日本美术家联盟的一名理事。1991年,袁熙坤受邀到日本首相海部俊树的官邸,为他写生创作水墨雕像,这是袁熙坤画的第一位外国领导人,也是他“艺术外交”生涯迈出的第一步。
        谈到自己的第一次“艺术外交”之旅,袁熙坤感慨万千,“为国家领导人画像,如果你没有一定的基本功,就不要揽这个瓷器活,哪怕只差一点就麻烦了,因为全世界都在看着呢。海部俊树长着一张娃娃脸,形像与我国的前外交部长钱其琛同志有很多相似之处,一旦他起来看看,说‘这不是你们的钱其琛同志吗?’那么这张画所达到的效果也就适得其反了。”


《海部俊树》水墨肖像画

       俄罗斯伟大的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这一个肯定不是那一个”,恩师蒋兆和也曾对袁熙坤说,“画这个人不同于那个人,要掌握每个人的五官形状,以及它在脸上不同的位置,才能决定他是张三李四还是王五”。不仅要画好海部俊树,更重要的是,海部俊树作为一国首相,时间相当宝贵,不能浪费他的时间。
    所以,为海部俊树作画,袁熙坤仅仅只用了半个小时,在这半个小时的时间里,海部俊树配合得相当好,画好后对作品非常满意。后来海部俊树到北京的时候,袁熙坤把这张早已装裱好的画像送给他,他非常高兴,回日本之后将这幅画像展示在官邸里。
        对于能够快速而完美地为海部俊树画像,跨出“肖像外交”第一步。袁熙坤说:“首先应该感谢我那些故乡的少数民族,是他们让我练就了这个基本功。当年我在边疆,少数民族部落里面的那些苦聪族兄弟为我免费当模特。那时苦聪族的兄弟如果对我说‘时间是金钱’,那也麻烦了,但他们是朴实的。有一次,一个小伙子拉着弩为我当模特,弩就抵在他的胸上。你说在这种情形下,我忍心在那慢慢地画吗?”这就使袁熙坤能够在很快的时间里,以极其精炼的笔法表现对象所满意的形象,形成了他特定的画风。早年的这些不凡的经历,让袁熙坤的“艺术外交”生涯从此不凡。
        在之后的日子里,袁熙坤通过自己高深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绘画风格,分别为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和安南、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玛兰奇等152位国家元首和政要作画,深得海内外政要、名流关注。提起过往的这些传奇经历,对袁熙坤来说,映像最深刻的恐怕就是为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绘画的那次。


1992年10月16日,袁熙坤为曼德拉写生画像

        1992年10月,作为南非政治领袖级人物的曼德拉首次访华,开启了他的中非友好之旅。10月6日,袁熙坤来到钓鱼台为曼德拉画像,为了能打开这位在南非牢笼里待了二十多年的伟人的心灵之窗,袁熙坤开始与曼德拉聊天。曼德拉问:“袁先生你是怎么走上这条艺术道路的?”袁熙坤说:“因为我交不出数学作业啊。”曼德拉笑了。就这样,藉着二人之间惬意的聊天方式,在二十几分钟的时间里,袁熙坤不仅将曼德拉身上那种老而弥坚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刻画出了曼德拉内心所蕴含的那种为实现大爱不懈努力的精神和豪迈之情。
        曼德拉后来说,“在中国能请到袁熙坤这样著名的画家为自己画像感到十分荣幸”,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应出了袁熙坤“艺术外交”的不凡。

心怀感恩,彰显艺术人生

        为名人政要作肖像画,袁熙坤用的是毛笔,这与传统的铅笔素描相比,有着本质的差别。正因如此,才使得一些国家元首、政要对于这种独具特色却又无比神圣的东方艺术充满赞誉和遐想,也同时让袁熙坤赢得了更多的佩服和尊重。


袁熙坤先生

        2004年,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百年诞辰,海内外的目光曾一度集中到一尊邓小平的青铜雕塑上,这尊雕像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巧妙的艺术处理成为极具人格魅力和艺术感染力的丰碑。这尊雕像的作者就是袁熙坤,提到这尊雕像的创作初衷,袁熙坤首先给我们讲了另外一个故事。
       袁熙坤的父亲袁晓岑是画家,也是雕塑家,其作品《母女学文化》曾经获得过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的金奖。五十年代初期,袁熙坤就开始做父亲的小工,锤石膏、敲泥巴甚至拉风箱,年岁再大一点,就跟着父亲到野外写生。这些经历对袁熙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整个感受就是小工比研究生更重要,因为按雕塑大师罗丹的说法,动手能力比搞平面更为重要,它牵扯到太多工匠所需要的东西。绘画和雕塑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只能在二维的空间中去虚拟三度空间的假象,而后者则是直接真实地在有深度关系的空间中去驾驭形象。
        历史上有那么几个人,比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还有俄罗斯的谢洛夫、福禄贝尔,这些人都是画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转变为以一种从平面到立体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雄思,所以他们开始了雕塑这条艺术之路。用袁熙坤自己的话来讲,就是——画而优则塑,画一定要达到非常高的境界,才有可能塑,这也算是袁熙坤对自己40年实践经验的一个总结。
        2004年的一天晚上,袁熙坤站在金台艺术馆东厅里,看着那些带有百余位国家元首、政要签名的水墨肖像,突然觉得自己也该为我们国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做些事情。想到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今日的自己,怀着这样一种朴实、充满感恩的心,袁熙坤决定为邓小平塑像,用一种更加立体、永恒的形式来纪念和歌颂他。做邓小平的雕像,袁熙坤用了整整180天,每天都坚持站在雕塑台上工作将近15个小时,这可能是袁熙坤有生以来耗费时间最长的一次创作。
        这个雕像后来获得了几个国家的授勋,拍制成的邮票也在香港邮票总公司发型了。对他人而言,袁熙坤所取得成就可以说是风光无限,但在这份成就背后的坚持,也许只有他本人才能明白。

艺术追求,谱写辉煌成就

        2014年4月1日到28日,袁熙坤在昆明画了二十多天的画,完成了200多张作品,并从中挑选出的191张展示在金台艺术馆的大厅里。作为“艺术外交”之大成者,袁熙坤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有人评价说袁熙坤“若不在创作,就一定在创作的路上”,这也是袁熙坤从事艺术生涯以来,从未放弃艺术追求、停止艺术创作的真实写照。
        袁熙坤读过《三字经》,看过蒙托夫的小说,听过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知道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临摹过罗丹、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学习跟追求之中,袁熙坤的艺术成就开始慢慢成长,不断飞跃,袁熙坤才成为了第一个在联合国大厦举办个人画展的亚裔油画家。
        1999年,袁熙坤个人油画展在纽约联合国大厅举办,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法眼健作,以及助理秘书长索伦森女士,还有其他40多个国家的大使、中国驻美大使等出席了此次展览。当时展出的《回忆》《醒狮》《山君造像》等系列作品,被西方的一些业内人士称作“东方油画”。
        袁熙坤把他的《山君造像》限量版送给了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联合国副秘书长法眼健作代表联合国总部、代表安南秘书长将由前联合国秘书长库尔德·瓦尔德海姆签名的联合国纪念邮票回赠给袁熙坤。


山君造像

        回忆起这段往事,袁熙坤意味深长地跟我们说,“我的那些画印刷出来很像我们的国画,但实际上它是油画,是我结合国画的技巧,将其巧妙运用到西方的油画上展示出的效果。我的‘东方油画’当时在联合国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赞赏,这种风格是经过了多年对艺术的坚持和探索而自然形成的,并不是刻意的追求。从小的实践,耳濡目染,也是禀赋,天无绝人之路,如果当年我的算术作业做得好也许就不会走上艺术这条路,而艺术追求的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定要有这个蝌蚪变青蛙的转变。你看看我右手无名指间厚厚的老茧,那都是握毛笔时间久了形成的。”
        一位外国友人曾经这样评价袁熙坤:“在艺术的道路上,袁熙坤始终坚持遵循量变到质变,不只是精神上去追求,而是付出每一滴诚实劳动的汗水”。这恰恰是对袁熙坤不断坚持艺术创作,不断追求艺术成就,为艺术辉煌不懈努力的肯定与认可。

赤子之心,凝聚社会责任

        金台艺术馆作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展示平台,有着诸多国际知名人物的雕塑在这里常年展出,其中包括甘地、玻利瓦尔、圣马丁等领袖级人物,每逢伟人祭日,便会有相应国家的侨民到这里来祭拜。
        提起自己当初为什么会花费那么长的时间去做雕塑、办艺术馆,袁熙坤直言,“我一直凭的就是自然,自然就是智慧,所以我搞这些东西,去了那么多国家,美洲国家组织一看,很多人也许会认为这老者疯了,但是他做的却不是疯子做的事。他一个瘪鼻子,一个蒙古种的人,怎么能做我们这些混血的人种的雕塑呢。那些国家组织的人到东方一查,他袁熙坤就是个从小交不出算术作业的人,所以鲜艳的红领巾没有在胸前飘扬过,而且外语水平还只会一个‘cheers’,他只有这个能力,他怎么会来做这个?”
        “我认为,人类的优秀文化不是单一某个国家的古人创造的,不是我们的孔子或孟子,我们历史固很长,但它是一个综合体,就像生物多样性一样,不是孤立的,我佩服的是共同的东西,画完了那么多先贤和名人之后,我想我应该用一种更为永恒的形式,为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这些人树丰碑。你看,这里经常有国内外游人来参观膜拜。风和日丽的时候,幼儿园的阿姨会带小朋友来金台艺术馆参观,还有北京少年宫学美术的学生来写生,这正是我所希望看到的。”  
        从心出发去做对社会及他人有意义的事,这是袁熙坤始终恪守的原则。长期以来袁熙坤所做的这一切,都凭着自己的志愿精神,袁熙坤常说“奥林匹克就是志愿精神”。奥林匹克的雕塑景观征集大赛,袁熙坤也是自筹经费,做到了“不等、不靠、不伸手”。“我要不是一个充满感恩的人,我的泥巴怎么会荡漾在神秘的空气里?”袁熙坤说。
        恩格斯曾经说:“人类不要过分得意地征服大自然,大自然迟早要报复的”。如今,地球生物圈遭到破坏的事实,已使人类自食其果,对此袁熙坤深有感触。几十年的国际间游走,让袁熙坤明白在国际上有很多的政治家,一旦他们在政治上不能平衡,往往会干两件事,一个就是向人民承诺然后让大自然买单;另外一个,就是颠倒审美理念,很多年轻艺术家往往会被个别政治家给出的一些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福利所诱惑。已经经过蝌蚪变青蛙形成的这种人类崇高的审美思想的阶梯,攀岩起来不容易,但是被这些人一下子推倒了,为了迎合所谓的大多数,不惜颠倒审美理念。
        亚里士多德曾说,一切艺术宗教都是自然的附属,“你看今天天空多好,大自然的美是上帝在微笑,它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情绪。具有改变灵魂潜在能力的力量,如果没有这些,一切就无从谈起”。如果青山也不再,夕阳也不红,罗贯中还写得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样脍炙人口的美诗吗?艺术家也就失去了创作的最基本的源泉。对袁熙坤来说,不管是保护环境,还是塑造正确的审美理念,都是他作为一个知名艺术家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老骥伏枥,开创全新篇章

        2014年5月,为庆祝中美建交35周年和中国成为美洲国家组织观察员十周年,“中国艺术家眼中的美洲:袁熙坤雕塑艺术作品展”开幕式在美国华盛顿毗邻白宫的美洲艺术博物馆举行。本次集中展出的十二尊美洲国家英雄人物雕像,是十余年来袁熙坤先后应邀创作的。
        对于自己的作品能被美洲国家组织共同选用,袁熙坤表示,“先进的文化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要充满敬畏跟感激,不忘学习和继承。华盛顿、玻利瓦尔、林肯都是我崇拜的对象,尤其玻利瓦尔曾是生活在巴黎上流社会的贵族,可谓鲜花锦簇,可他对这一切却不屑一顾,毅然放弃所有,全身心投身到拉丁美洲的艰苦斗争当中去,直至最后献出生命。这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我能有今日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备受这些人物精神的鼓舞;玻利瓦尔说过,最完美的制度是给人民提供最大的福利乃至生活制度,并且最主要的强调社会安全与稳定。这些说法对现在的芸芸众生,对民众而言都同样关心的,这些都让我心悦诚服,所以我歌颂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这样做也就也为我们国家文化走向世界做了坚实的铺垫”。


《极地之急:北极熊》雕塑

        饱含着这样一种感触,袁熙坤自筹资金举办展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我们的孔子,也让我们了解美国,了解马克·吐温、德莱赛尔。一位央视的主持人问袁熙坤希望这次展览取得什么成果时,袁熙坤说,“本次展览的这些雕塑名人所承载的是一个‘盾’。应该让人们明白,我们除了要了解那个‘矛’,还要知道这个‘盾’。要知道,在冷战时期,有的国家为了达到某些目的,研究出一个颠倒审美理念的‘矛’,作为武器攻击敌对国家的意识形态,之后又相继摧毁很多国家的意识形态,如今他们的‘矛’在全世界可谓所向披靡了。遗憾的是,他们忘了为自己本国民族青少年的心灵研究一个‘盾’,所以当对现实感到不满足的时候,有些孩子开枪了。这个矛就好比人的睫毛长了倒睫,刷伤自己下一代儿童的眼球,这就是教育的失败。
        而这个‘盾’是一直以来就有的,就是米开朗基罗说的:崇高的文化、艺术和真善美的东西。如西方的卢梭、伏尔泰、罗丹……以及中国的《三字经》、孔子的“学而优则仕”,这些都是主张人在感到不满的时候首先问自己有没有做好,而不是对着社会开枪。所以千年来中国人恪守的伦理道德和自律、感恩、敬畏的美德,都是强大的盾,要作为美育教育去继承、传播。即便不从制度的角度去谈,我们作为长辈,对于地球村所有的小孩,应该有责任同时教育好他们吧?所以知道矛,也有了盾,这个世界才会和谐,地球才会和谐了。希望我的雕塑为这个‘盾’起到添砖添瓦的作用。”
        很多人喜欢叫袁熙坤“袁老”或“前辈”,对此袁熙坤风趣地说,“在我没成为先辈之前你们应该多安排点事给我做,我还有多少东西没有做,像欧洲那些斯拉夫的民族,当年产生过伟大影响的人物,那些雕塑还没做呢,我只做了帕德莱夫斯基。保加利亚是世界上现存国家中第一个承认我们的国家,像这些国家虽然不富裕也很小,但是我们还是要用这些文化精神去支持他们”。也许对于我们而言,袁熙坤所做的一切已经相当崇高跟遥不可及,但对袁熙坤本人而言,他的事业却才刚刚开始,我们期待着袁老能在未来的世界里创造出更多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希望袁老的高深艺术能为民间外交带来更多的惊喜。

后记:
        在采访当中,袁熙坤为我们讲述了很多生动而有趣的故事,面对眼前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我们心中充满的不仅仅是他为民族、为国家做了诸多贡献所产生的敬仰,更多的是对于袁熙坤老师那种为了艺术坚定不移的感动,他的故事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和敬仰,希望他的这些精神和智慧能够代代相传,延续下去,也希望让这个世界能够更加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