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详情
毛泽东:外交上离不开周恩来
时间:2020-08-24 来源:世界知识
   

毛泽东不快的苏联之行


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目的是商讨两国间的政治、经济等重大问题,为斯大林祝寿,重点是处理1945年国民党政府同苏联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毛泽东希望斯大林能废除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旧约,再同新中国政府签订一个新约。

1.png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图为毛泽东主席抵达莫斯科车站时受到苏联党政领导人布尔加宁(右一)、莫洛托夫(右二)等的热烈欢迎。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到达莫斯科,当晚与斯大林第一次会见。斯大林问这次来要不要搞个什么东西,毛泽东说恐怕要搞个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斯大林和苏方其他人员都弄不清毛泽东是什么意思,目瞪口呆,贝利亚还失声笑了起来。

斯大林说,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条约是根据雅尔塔协定缔结的,这个协定规定了条约的主要内容:这就意味着,中国条约的签订可以说是取得了美国和英国的同意。考虑到这个情况,我们在小范围内已经决定对中国条约暂不做任何修改,因为即便是对一个条款进行修改,也会在法律上给美国和英国以口实……鉴于这种情况,条约问题无法讨论下去了。

毛泽东提出要周恩来到莫斯科参加谈判,斯大林感到奇怪,认为有他和毛这两位最高领导在,什么都可以决定,还要周恩来到莫斯科来干什么。

2.png

▲ 访问苏联期间的毛泽东

12月24日,毛泽东与斯大林举行第二次会谈,斯大林仍只字不提条约问题。第二次会谈后,斯大林常给毛泽东打电话,但仍不提条约之事,而且不再会见毛泽东。毛泽东被冷落了十几天,十分恼火。

恰在这时,英国通讯社见毛泽东在莫斯科十来天没有动静和消息,就散布说斯大林把毛泽东软禁起来了。这使斯大林十分紧张。怎么办?驻苏大使王稼祥出了一个好主意,用毛泽东出面回答记者问题的方式来戳穿谣言。1950年1月2日,毛泽东答塔斯社记者问发表,其中提到要解决《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问题。斯大林改变了态度,并同意周恩来来莫斯科。

▲ 毛泽东 资料图

令笔者不解的是,既然毛泽东心里最想要的就是条约,为什么在第一次会见斯大林时不坚持?斯大林一说否定的话,毛泽东就不再说了。也许是事先没有准备好,也许是初次见面不好意思向斯大林提不同意见。那么第二次会谈呢?中间有七八天的空闲,为什么不好好准备一篇发言,利用第二次谈判的机会,阐明中方观点,讲清楚道理,说服斯大林?

4.png

▲ 师哲


时任翻译的师哲和一些学者写文章说,毛泽东是故意坚持不主动提的。在毛泽东看来,如果中方先提出来,好像是有求于苏联,苏联应该主动提这个问题,苏方不主动提就是不诚恳,毛泽东的性格就是不低三下四地去求人。可毛泽东的性格又使他无法忍下去,于是就对苏方人员大发脾气。

5.png

▲ 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莫斯科出席庆祝斯大林70寿辰盛大庆典。

不仅如此。其间的12月21日是斯大林70寿辰,苏方举行庆祝大会。毛泽东的祝辞是苏方翻译费德林代读的,高度评价了斯大林的贡献,反响很大,大会气氛很热烈。可据师哲说,在大会进行过程中,斯大林一再侧过脸来同毛泽东说话,无论斯大林和坐在旁边的匈牙利领导人拉科西怎样引逗,都未博得毛泽东的一丝微笑


6.png

▲ 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

1950年1月12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就蒙古问题发表了长篇讲演,说:“苏联正在将中国北部地区实行合并,这种在外蒙所实行的办法,在满洲亦几乎实行了。”苏方同毛泽东商定,由中、蒙、苏三方分别发表官方声明予以驳斥。

1月21日,苏、蒙分别以外长名义发表了声明,中国的声明则以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的名义发表。斯大林约毛泽东和已经到达莫斯科的周恩来到克里姆林宫晤谈,对中方提出了批评。苏方的意见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新闻总署署长是不能与外长等同的。毛泽东对斯大林的批评很不高兴。

7.png

▲ 周恩来 资料图

谈话结束后,斯大林特地把毛泽东、周恩来请到自己的车上,拉他们到自己的别墅并设宴款待。在车上,斯大林与师哲谈到要择机去住处看望毛泽东时,毛泽东看出了其中的意思,不等斯大林把话讲完,就对师哲说:“你和他谈的什么?不要请他到我们那里去做客。” “把话收回来,不请他了。”之后一路上大家一言不发,气氛沉重得像灌了铅。

到了别墅,晚宴的气氛仍然冷清、无聊。为了打破僵局,斯大林自己离开座位打开留声机,请大家听音乐、跳舞。尽管有三四个人轮番请毛泽东上场跳舞,却始终没有成功。宴会和舞会更添了不快之感和格格不入的气氛,最终不欢而散。

8.png

▲ 毛泽东 资料图

这就是毛泽东,毛泽东就是这样的人。毛泽东的确不同寻常,他的言行常常出人意外。据随毛泽东第二次访苏的翻译李越然在《中苏外交亲历记》中说,毛泽东向苏方提出,到达莫斯科后下了飞机就走,不要人迎接,也不检阅仪仗队。到莫斯科后,毛泽东不愿住苏方安排的大房间,而看上了李越然住的房间,要与李越然换房。这些当然都不能按毛泽东的想法办。读到诸如此类的故事,人们会增加对毛泽东的了解,感到他的可爱之处。

9.png

▲ 斯大林 资料图

有学者说,毛泽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早就对斯大林憋了一肚子意见,抗日战争时全部援助蒋介石,而信不过他毛泽东和中共,甚至打压他,所以见了斯大林情不自禁要发泄。也有学者赞扬毛泽东,说他用这样的办法来表示对斯大林和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不满,表现了应有的骨气。

不过笔者有所怀疑:用这种方式搞外交合适不合适?搞外交不能靠使性子,不能靠发脾气,不能靠给人脸色看,不能靠偶然。事实证明,斯大林当时对毛泽东来访是很重视的,对毛泽东本人也是很尊重的,在一些问题上是可以听取中方不同意见的,在签约问题上斯大林改变了态度就是明证。

看来,面对已经领导苏联几十年、长期同美英等大国打交道、很有国际外交经验的斯大林,毛泽东的办法不多,所以诚如师哲所说,毛泽东“一心要把担任总理兼外长的周恩来请到莫斯科完成这项任务”。

师哲说,有一次斯大林打电话问毛泽东:“我是想征求你的意见,看你是否还有什么新的意见或想法。”毛泽东说:“我没有什么新的意见,一切由周恩来商谈办理。”


周恩来表现非凡


周恩来一投入这项工作,果然表现非凡。

10.png

▲ 开往莫斯科的火车

他于1950年1月10日率团动身前往苏联,20日到达莫斯科。随周恩来访苏的伍修权曾回忆:“旅行路程太长,随行人员都觉得十分疲劳困乏,但周总理却一路未露倦容,利用旅行的时间从事紧张的工作,在颠簸的车厢小桌上,起草、批阅和审改许多与这次出访有关的文件材料,还利用电话与远在莫斯科的毛主席商讨问题。”

11.png

 周恩来 资料图

到莫斯科后,他一面主持整个代表团的活动,一面又要不断向毛主席请示报告和研究问题,更要与苏方连续会谈。由于当时我们刚刚建国,包括苏联在内的许多国家对我国的政策还很不了解,有的抱着怀疑态度;加之苏联仗着大国地位,常常过于强调本国利益,同他们打交道并不是一切顺利的。毛主席作为中央最高领导人,处于第二线,一切都由周总理出面处理。

会谈中既要强调团结友好,努力发展互助合作关系,又要坚持原则维护本国利益,不为对方单方面意愿左右。周总理以他杰出的外交才能,完成了党和毛主席交给他的这一艰巨任务。”《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起草、修改、签订,周总理更是倾注了全部心力。

从整个条约的宗旨大纲到每条每款的措辞用语,他不仅亲自一一反复推敲,还组织发动代表团和驻苏大使馆的同志一起认真讨论修改,要求人人都对此开动脑筋,贡献力量,尽可能使其准确无误。周总理对我们说,这个条约不仅要适应今天的需要,还要考虑到以后的形势发展,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后人的检验,要对我们的国家负责,维护人民的利益,决不能出现差错和漏洞。”

12.png

 小说《旅顺口》

在火车上,周恩来还翻阅了一本获得斯大林文学奖的苏联小说《旅顺口》。他曾对身边的同志说:对这本书的印象非常坏,这本书宣扬沙俄侵略战争、掠夺战争,极尽丑化中国人之能事,实在令人气愤。书中的“英雄人物”拥护沙皇的反动制度和侵略政策,这样的人有什么值得宣扬的?

周恩来是带着对《旅顺口》这样的印象到莫斯科的,所以在谈判中他除了把握好当时的中苏友好外,不会不对苏方的错误倾向提高警惕和进行抵制。其实,早在新中国外交部成立伊始第一次去讲话时,周恩来就说过,我们与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体系,要联合,但不是说没有区别,认为毫无问题,那是盲目乐观。

在与苏方的一系列谈判中,周恩来充分发挥了他的外交才干。例如,据师哲说,会谈中斯大林提出不允许第三国居民进入中国东北、新疆地区居留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提得突然,谈话有些冷场。周恩来随即反问道:“东北住有很多朝鲜民族的居民,他们算不算第三国公民?更不用说外来的蒙古人了。”斯大林被这一反问弄得措手不及,一时哑口无言,后来说明,他们的本意是禁止、美、日、英等帝国主义国家的人进入我国东北活动。

看来,周恩来敢于而且善于在斯大林面前提出不同意见,使斯大林难以应付,而不得不暴露出内心的真实意图。这表现出周恩来善于搞外交的特点。也许,通过诸如此类的事情,斯大林就会明白,为什么毛泽东一定要周恩来来莫斯科参加谈判。

13.png

条约的第一稿是苏方起草的,周恩来认为不能用,中方的很多意见没有包括进去。后经请示毛泽东,决定我们自己起草一个稿子。师哲说:“周总理花了整整两天多时间草拟了条约文本,我把它译成俄文交给苏方修改。这是出乎他们意料的,他们没有想到我方会提出内容这么充实的条约。”

条约全名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其中“互助”二字是周恩来建议加上的,这不是两个字的问题,而是有着深刻的含义,表明两国之间是互相帮助而不只是苏方单方面给予中国帮助,从而体现了平等。在苏联一向奉行大国沙文主义的背景下,周恩来的这一高招表现了他的外交智慧,是何等重要。

师哲说:“周总理强调,‘友好同盟’的具体内容自然就包括互助合作在内了,而后者也应该是条约的具体内容。苏联方面对周总理的解释很感兴趣,也相当重视,因此把这次会谈情况向斯大林作了汇报。以后,周总理的这个意思在条约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这两个字将新条约与旧条约区别开来,表现出外交上的善谋。

14.png

▲ 周恩来 资料图

师哲对周恩来的评价极高,他说:“在那次不欢而散的宴会上,总理虽然也说也笑,甚至也歌也舞,但他的每个举动、每一步骤总是紧跟着毛主席的步伐和情调,然而又不令人感到他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他表现出自己的意志、立场,他的举止符合他的身份及礼节,没有丧失尊严和原则,也没有损伤自己的形象,更没有表现出迟滞、呆板或失措。他总是想方设法自然地调节、缓和紧张气氛,以便造成一种较活跃的环境。在那天晚上,他的努力虽然不尽如人意,但如果没有总理在场,沉闷、压抑的气氛定有增无减。总理真不愧为机敏、灵活而有气魄的外交大师。”

毛泽东在外交上离不开周恩来

笔者认为,从毛泽东第一次访苏谈判签订条约这一历史事件人们可以看出,毛泽东这样伟大的政治家,离不开周恩来这样伟大的外交家。毛泽东必须请周恩来出来办理他想办的外交。周恩来的重要作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显现。

15.png

▲ 毛泽东与周恩来

不仅是这一次,终其一生,毛泽东在外交方面都离不开周恩来。毛泽东与外国领导人谈话喜欢谈大的方向、战略、原则,海阔天空、无拘无束、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甚至动不动就与对方谈哲学,要求苏联派一位哲学家到中国当大使。当然,方向、战略、原则都是很重要的,外交中谈谈哲学也是很深沉的事情,颇得对方的敬重。但国际关系中无论是多边或双边,都有许多实际外交问题需要解决,仅靠方向、战略、原则乃至哲学是不够的。

真正把外交局面打开,发展对外关系,争取实现有利于我国的国际环境,维护我国利益,还得靠对国际事务了如指掌,在外交领域得心应手,既能在宏观上把握战略方向,又能在微观上深入事物机理,而这些都需要兢兢业业的周恩来,带领一批能干的专职外交人员去努力完成。

16.png

▲ 毛泽东与周恩来 资料图

即使在毛泽东最不喜欢周恩来的时候,他也离不开作为外交家的周恩来。建国后毛泽东对周恩来有过两次严重批评。一次是1956年,毛泽东对周恩来的“反冒进”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批判,调子越来越高,以至于迫使周恩来提出他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是否适当。

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认为周恩来应继续担任总理,而周恩来兼任外长不是长久之计,不再兼任本属正常现象,问题是毛泽东按照“大权独揽、小权分散”的原则批示,“大政方针和具体部署都是一元化,党政不分”,设立了财经、政法、外事、科学、文教小组,直属党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的一些问题要提到书记处讨论。

这实际上就是把国务院的实权收到毛泽东那里,周恩来的很多领导权被剥夺或削弱了,但外交仍然决定由周恩来主管。好在新任外长陈毅一向内心佩服周恩来,两人关系始终很好。

17.png

▲ 周恩来 资料图

第二次是“文革”期间,1973年7月,批评外交部153期《新情况》,毛泽东撇开周恩来对张春桥、王洪文说:“你们年纪还不大,最好学点外文,免得上那些老爷的当,受他们的骗,以至上他们的贼船。” “结论是四句话:大事不讨论,小事天天送。此调不改动,势必出修正。”同年11月,毛泽东又听信他人谗言,说周恩来在与基辛格会谈中“右”了,组织开会对周恩来进行严厉批判。

研究者说,这次毛泽东抓住外交问题批周恩来,是出于林彪叛逃摔死后对周恩来批极“左”心存不满而采取的举措。最后,毛泽东说“总理还是我们的总理”,他不敢把大权特别是外交权交给别人。江青、张春桥、王洪文之流对周恩来恨之入骨,千方百计想利用毛泽东的话把周恩来扳倒取而代之,但他们终无胆量也无能耐去插手外交,就是外文也不是说学就能学出来的。这些历史事实说明,尽管毛泽东在一些方面不同意周恩来,但总的来说,他还是离不开和信任周恩来的,尤其在外交上,他只能依赖周恩来。

18.png

▲ 1957年,毛泽东访苏红场阅兵。

为什么毛泽东在外交上要依赖周恩来?1957年,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苏联同赫鲁晓夫谈话时说出了内中的奥秘。据翻译李越然在《中苏外交亲历记》中说,毛泽东对赫鲁晓夫说他要辞去国家主席职务了。赫鲁晓夫问谁是接班人,毛泽东说了刘少奇、邓小平,在谈到周恩来时,毛泽东说:“这个同志在大的国际活动方面比我强,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他是非常精明强干的人,有弱点能自我批评,是个好人。”毛泽东一生特别是当上最高领导后,恐怕没有说过几次谁比他强的话,却不能不坦诚表示周恩来在外交上比他强。

19.png

▲ 《沉思中的周恩来》

周恩来是如何在外交上达到这种境界的呢?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而周恩来是终身磨一剑。“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实际上不只是“一剑”,周恩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可以说是个全才、通才,而在外交方面,达到了全党全国无人出其右而享誉全世界的地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周恩来不但是新中国总理的不二人选,外交部长也非他兼任不可。

毛泽东是公认的伟大的政治家,他在很多方面包括对外交问题、全球问题都提出过了不起的战略思想,但他不喜欢处理实际外交问题,所以在外交上他总是离不开周恩来。周恩来不但是公认的伟大政治家,还是公认的伟大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