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详情
感悟两起“民间外交”
时间:2018-11-17 来源:
   



  日前,先后以不同方式参与了两起“民间外交”活动,难掩激动和兴奋,还颇有些感悟。

  

  这两起“民间外交”分别是:北京市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和巴拿马驻华使馆,为庆祝中巴建交一周年,在北京市对外友协联合举办的“巴拿马文化旅游摄影展”;武汉民间外交家、高级记者、画家、摄影家和出版过数十本介绍外国国情成品的作家、余熙在家中接待来自乌拉圭的省长访华团。参加的方式是:应邀出席前者的开幕式;应询通过微信为后者的接待提出了谈话内容和程式的参考建议。欣慰的是,在两处活动中,我的“参与”都受到了某种程度的重视,也都产生了某些“重要”的现场效果。

  

  我曾经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新华社记者”身份,在巴拿马长驻过四年;在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多次作为外交官去过乌拉圭,对两国有一定了解,也有比较深的感情。与这两国相关的事情,自然有兴趣“介入”,既唤起回忆,也添加新的感情和认知。

  

  确实,介绍巴拿马民间习俗、迤逦风光和历史、现代建筑的幅幅图片,除了美的感觉,给我更多的是对几十年前事物的回忆和发展变化的感叹。我与这个建交未几国家关联的故事,则引起了主办展览各方阵阵会意的笑声;据余熙先生以及新华社、湖北媒体对乌拉圭省长团访问一个中国家庭追踪报道介绍,省长团访问余熙家庭的场面亲切、热烈,乌拉圭的6位省长和驻华大使对访问的气氛、内容和内涵深感满意,甚至还有点“意外”。余熙先生会见后关于“完全按照你的建议安排,效果极佳”予我的微信回复,自然给了我以一种“在场感”和“满足感”。

  

  古人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两国关系的远近,与人民之间的交往和亲近程度有很大的关联,对此我深有体会。中国和拉丁美洲国家相距遥远,相互了解不深,但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近些年来得到了非常明显的快速、深入发展,除国家领导人的直接、重要的作用以外,民间往来的不断和多方式、深层次的交往,在其间确实功不可没。

  



  它们让我想到,类似北京市对外友协、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和驻华使馆的联合行动,还有余熙先生的对外交往方式,体现的都是“民相交”,但意义和作用都很巨大,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因为它们简便,易于兴办,效果明显,产生的人际和社会影响又颇大而且直接。此外,民间外交,是人人都可参与的国际往来,体现的是重在参与,是一种爱国和国际主义教育,确实应该提倡和加强。本来,在接近和进入“耄耋”之寿的过程里,我参加类似的活动已渐次减少,但这两次基本没有费力、费神的“参与”,给我的“业余”生活又增添了许多乐趣,自然很为高兴和满意。

  

  激动之下,难以成寐,深夜从床上翻起,将两次的“参与”简单记录于案,或许还能够起点什么其他意想不到的作用。


  作者:徐贻聪(中国原驻厄瓜多尔、古巴、阿根廷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