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公共外交逐渐成为我国外交工作新的增长点和着力点,和官方外交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多层次多方位外交体系。当前,金融、能源等领域国企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成为我国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阵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作为我国重要能源企业,在开展公共外交方面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
中国石油海外项目是中国国家领导人每逢出访时必须安排的重点视察内容,也是资源国政府首脑必到之地,参观访问中石油公司总部也是外国政府首脑、政要的节目,中国驻外使节经常去中国石油海外企业指导工作。中石油虽然只是一个企业,并非政府专门外交机构,但事实上已经是中国公共外交的一个重要平台,因此,如何做好公共外交是中石油公司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国企公共外交的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一批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经验的企业得以迅速壮大,他们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更把眼光瞄准了海外,借助海外并购实现自己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与之相对,近年来美欧企业在金融危机、债务危机阴霾之下,多数濒于破产的边缘,出于对资金的强烈渴求,他们也愿意选择被并购的方式。这种行为,本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然而有些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却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这种收购行为,甚至拿到提升国家安全的高度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设置重重的障碍。中国国企“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国企公共外交对推动中国整体公共外交、消除误解、改善国家形象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消除误解,澄清事实
中石油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国外政府和企业的误解和猜疑。中石油作为一家大型国有控股能源企业,具有较强的政治背景,其企业行为往往会被理解成为一种国家意志的表现。因此,在海外并购的过程中,常常被其他国家错误地认为是危害其国家能源安全的行为而遭到一定的抵制。同时还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鼓吹所谓的“中国掠夺论”,如中石油在苏丹和其他非洲国家的投资,就被欧洲一些国家恶意炒作,宣称中石油投资的目的在于掠夺那里的资源,是在推行“新殖民主义”。通过对一些失败的并购案分析可以发现,产生上述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外某些政府和企业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存有敌意,认为威胁他们国家的经济安全;另一方面是部分中国企业未能及时向这些国家的政府、企业、媒体和公众阐明自己收购的目的、方式等,从而使他们产生误解。而通过开展公共外交,可以及时将自己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方式传播给对方,为并购扫清思想认识上的障碍。
有助于宣传国家政策,提升国家形象
过去中国企业投资海外,大都倾向于雇佣中国籍员工,所属地雇员所占的比例一般很小,因而体系比较封闭。如今中石油海外业务已经遍布全球,中石油员工本土化率近80%,从而使公司的跨国指数达到21%,中石油为这些雇员提供了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因而这些企业雇员都在心里认同中石油。此外,这些海外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和中国员工长期在一起,耳濡目染的都是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变化,并且中石油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培训平台,每年都组织一些优秀的雇员到国内进行教育培训,增进他们对我国国家政策的理解和认识,感受中国的发展变化。他们也会把这些信息及时传递给他们国家的政府和民众,阐述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从而达到宣传国家政策,提升国家形象的作用。
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整体形象
过去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时候,更多地是看重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自己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较少与当地政府、议会、工会、媒体、环保组织和广大民众沟通,因而招致当地政府和公众的反对,损害了中国企业的整体形象。此外,过去中国企业大都存在着经营水平低,缺乏科学管理,忽视劳工权益等问题,因而给当地政府和民众造成极差的印象,尤其是某些问题发生后,再经某些不明真相的媒体加以夸大,从而使国际社会对中国企业产生偏见。比如,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投资的赞比亚谦比西铜矿项目,是中非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但是由于企业不注重公共外交的开展,缺乏对自己企业行为的解释,不注重协调好企业和工人之间的关系,自建矿以来,劳资矛盾就十分尖锐,不断爆发罢工事件,某些铜矿工人甚至袭击了中国管理人员的住处,砸坏公司汽车,并对其他财产进行了破坏,在冲突中还有多名矿工受伤。使中国企业的整体形象大受影响。对此,赵启正说,“联想到我们当初在中国最贫困的时候,中国慷慨地去支援坦赞铁路建设,那时候我们获得的荣誉和光辉却被这个公司抹掉了,这是十分可惜的。”因而,对于中石油来说,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当地政府和民众,甚至国际社会的关注,而中石油在业务开展国所采取的尊重当地法律和民族宗教传统,积极投身当地社会公益事业,勇于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行为,都显示了一个国际大型企业的担当,受到了广泛的好评,提升了中国企业的整体形象。
中石油参与公共外交的优势
强大的品牌号召力
中石油在中国石油、天然气生产、加工和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海外媒体上也有比较好的口碑。2008年,中石油在美国《石油情报周刊》世界50家大石油公司综合排名中,位居第5位,在美国《财富》杂志2011年世界500强公司排名中居第6位,在《巴菲特杂志》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百强评选中,荣获“中国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全明星奖”第一名。在“2011中国企业500强”中,以营业收入14654.15亿元人民币列第2位。中石油现有员工167万人,是世界上雇佣员工最多的石油企业,业务遍布全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和遍布世界的业务网络,使中石油在开展公共外交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便于其向外界展示我国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对外宣传中国的发展理念,执政思想。
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企业文化
中石油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和“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的企业理念,这些企业文化的精髓,不仅是中石油的核心经营理念和长期价值追求,同时也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最宝贵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国家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缔造了无比灿烂的中华文化,指引了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中石油的企业文化正是在吸收中华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是和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可以说,了解了中石油的企业文化,也就了解了历史悠久的传统中国文化,也会对中国现阶段的国家政策、执政理念和发展目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中石油“走出去”的道路上,中石油的企业文化精髓也随之被传递到了世界各地,使得世界上其他国家和人民能够通过中石油的企业文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核心价值追求有更多的了解。
中石油具有参与公共外交的较好基础
中石油在海外经营的过程中,遵循“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国际能源合作理念,秉持“将合作成果惠及资源国人民”,为资源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中石油始终热心资源国的公益事业,通过捐赠、救济、组织培训、社区共建等活动投身到当地的社会公益事业中,向外界展示了公司的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社会意识,为公司赢得了良好的赞誉。如自1995年起,携手苏丹在石油工业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共同建起技术先进、产业链完整、规模配套的一体化现代石油工业体系。被苏丹总统巴希尔称赞为“南南合作的典范,是发展中国家自强联合的典范”。中石油还定期与驻地社区群众进行交流,在油区开展为孤儿院捐赠空调和学生学习、娱乐用品;在传统节假日期间,向当地友好人士发送贺卡、贺信,送去祝福等。中石油以其自身的实际行动,不断向外界诠释着一个文明古国的热情和友好,不断向外界展示着来自中国人民的关怀和友爱。
中石油的公共外交实践经验
树立自觉参与公共外交的意识
对于中石油这样一个特大型跨国企业来说,在对外开展业务的时候,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的言行都会被看作是企业背后国家意志的体现,都关乎企业所代表的国家形象问题。因此,中石油的每一个员工都应树立起自觉参与公共外交的意识,这不仅是维护企业利益的必须,更是向外展示中国形象,表达爱国情怀的必然。同时,企业在走出去实施海外投资和并购的时候,最初的商业行为也已经和国家利益挂起钩来,在国内仅凭商业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在国外却往往不见成效,甚至会引起对方当事国的反感而招致失败,如近期中石油高溢价收购加拿大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商Encana一油区50%权益失败案以及中石油竞购尤甘斯科的失败案等,其失败都并非是金钱的原因。所以,将公共外交作为企业每个员工的一项行为自觉,时时刻刻注重展示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外界宣传企业的文化和经营理念,增进当事国官员、企业家、民众等对企业的了解,获取国际舆论的支持,才是实现成功投资和海外并购的根本保证。
更加积极地融入当地社会
对于企业来说,追逐利润是天职。中石油投身海外经营,也是为了寻找更广阔的利润来源。但对于投身海外的企业来说,切不可为了获取利润,搞投机钻营。进行海外经营,企业就已经打上了外交的烙印,就具有了外交甚至政治的属性。全国外事委员会的调研报告提出的建议是,要在公共外交中表达中国企业在当地注册后就是当地的企业,愿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等等,如中石油伊拉克公司,尊重当地宗教传统,每年开斋节期间,都向当地社区居民送上礼物,支持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2011年2月10日,向Berjesia地区选定的SOC一所子弟小学和一所子弟中学捐赠了笔记本电脑、书包、投影仪、体育器材以及其他文体用品等共计价值10多万美元的设备和用品;积极雇佣当地工人为雇员,达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总之,中石油以其自身的行为,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欢迎。
充分利用区域性多边舞台,建立和发展与区域、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及机制的关系
不同国家和地区为了发展自己的经济,常常彼此间建立起某种经济合作组织或者定期开展某种合作机制,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COMESA)、海湾合作委员会(GCC)、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GMS)等,由于这些组织在发展理念上都具有一致性,重视用一种声音说话,重视对一事件采取一致行动等,在动员和整合本地区力量方面更有独特的优势,因而中石油可以通过对组织或机制内一个国家开展公共关系,获取对方认可而由此及彼,达到整个组织和机制的认可。有助于中石油在该地区开展业务,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注意企业的本土化问题
中石油历来比较重视员工的本土化,员工本土化为企业快速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要严格遵守所在国的各项法律和管理制度,尊重当地人民的宗教和风俗习惯,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如当前伊拉克,国内局势初稳,正是大力加强基础建设、修复战争创伤的关键时期,对建设性人才的需求力度较大,同时由于其工业设施在战争中深受破坏,国内失业严重,由此引发了各种社会危机。对于中石油公司来说,为伊拉克培养人才,帮助其扩大就业和为当地修路、建学校等基础设施,就可以最大范围地争取当地社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塑造在当地的良好企业形象。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之间的联系已经日益密切。中国作为全球经济体中的重要一员,发展和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和经贸关系已经成为当前外交工作的重点,而中石油作为较早走出国门的中国特大型企业,理所当然要在宣传国家政策、展示国家形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不仅是国家对企业的要求,同时也是企业应该担负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经济责任。开展公共外交,对于中石油来说,更是符合企业利益的长期发展规划,中石油一定要在今后,尝试开拓更多公共外交新举措,为推动我国公共外交事物做出更大的贡献。(公共外交季刊)
作者:李振民(中国石油伊拉克公司公共关系部副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