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3日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年度业务工作公众分享报告会上获悉,2018年该所在西藏阿里、山南、那曲等地开展了联合考古发掘工作,相关成果为构建西藏考古学文化序列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填补了西藏区域性考古学文化的年代数据。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社江说,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与中科院联合对阿里地区革吉县梅龙达普洞穴遗址进行了科学考古,发掘出土了动物骨骼、石制品和陶片共计1500余件。
“梅龙达普遗址距今至少4000年,是青藏高原发现的首个史前洞穴遗址和高原腹地有明确地层信息的细石叶文化遗址。该发现对探讨青藏高原西部地区古人类生存活动、迁徙演变、人群互动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研究掌握细石器技术人群在高原腹地活动的时间和生计方式提供了强有力证据。”王社江说。
四川大学考古学系工作人员张晓雯说,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学系连续四个年度联合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山南市琼结县邦嘎遗址考古发掘研究终于取得阶段性成果。
“今年邦嘎遗址清理了房址、灶等各类遗迹共455处,全面揭露了距今约3000年前后的早期聚落遗存。此次发掘成果对西藏中部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考古学、社会演进等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参考。”张晓雯说。
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拥措说,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与阿里地区札达县文物局等联合开展的桑达隆果墓群考古发掘表明,墓地年代为公元前200年至公元200年,对研究前吐蕃时期上部阿里社会的形态提供了丰富资料。
“该墓群分布密集、随葬品丰富,出土了陶器、铜器、金器、珠饰等十余种材质遗物。考古队员还在该遗址发现了西藏境内迄今为止首个多次反复使用的墓葬。”拥措说。
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扎西次仁说,在阿里札达县格布赛鲁墓地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期间,考古队共清理了4座墓葬、1处石框遗迹及晚期遗迹,发掘出土了陶器、金属器及牛骨、羊骨、马骨等随葬品。
“两个年度的发掘研究显示,该墓地有较为明显的两个时期遗存。第一期为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第二期为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200年。第二期年代恰与桑达隆果墓地上限年代衔接,为构建这一区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提供了非常典型的实例。”扎西次仁说。
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陈祖军说,2018年与那曲市相关单位联合发掘的班戈县欧聂墓葬年代约为公元7世纪初至8世纪初。“该墓地是藏北那曲班戈县境内首次经科学考古发掘的墓葬遗存,此次发掘成果填补了这一地区该时段物质文化遗存空白,对研究色林错东岸地区隋唐时期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