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圣马可儿童合唱团接受中国网专访
中国网讯 法国圣马可儿童合唱团由尼古拉斯·博特(Nicolas Porte)创建于1986年,凭借2004年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名声鹊起。作为今年中法文化之春的重磅演出团体,该合唱团在广州、深圳、北京等多个城市巡演。近日,在此次巡演的最后一站北京,合唱团团长尼古拉斯·博特及成员接受了中国网专访。
中国网:请问目前合唱团一共有多少成员?退团年龄是多少 ?
尼古拉斯·博特(以下简称博特):合唱团有大约60名团员,其中25到30名在参加各地音乐会巡演。这些团员最大不超过15岁。这也是一般中学毕业的年龄。
中国网:现在每年有多少人报名参加合唱团?在众多报名者中挑选人才有哪些标准?
博特:每年都有30名左右儿童报名参加圣马可合唱团.其中半数,也就是15至18名儿童最终会被录取。录取标准中最重要的要能够每天有1个半小时到2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训练,当然也要有相当的嗓音条件。
中国网:请您介绍一下这次巡回演出的情况,在各地演出反响如何?
博特:这已经是合唱团第三次到访中国,每次都有不同的体验。我们都很爱中国,中国观众非常热情,友好。他们对表演的响应很积极,对我们的音乐也很认同,我们很高兴得到中国观众的掌声和鼓励。
法国圣马可儿童合唱团团长尼古拉斯·博特
中国网:自2005年以来,乐团已经在中国进行多次巡演,在曲目的编排上是否有为中国观众而特别做出的调整?
博特:是的,我们会在不同国家的演出不同的节目。其中有一部分传统歌曲是保留节目,在法国或者其它国家都会演。此外,我们会留出一定的时间演出当地的歌曲。比如在中国,我们会演唱一些中国歌曲,比如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我们还为中国观众特意排练了一个根据儒勒-凡尔纳小说改编的小歌剧《80天环游地球记》。
中国网:曾经与多少中国的童声合唱团合作过?可否评价一下与他们的合作?他们的演唱水平如何?
博特:我没有具体数过。但几乎在每个走过的城市都会有类似的合作演出。在香港和广州各地尤其多。
中国的合唱水平很高,我感受到合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也很高。中国演员和我们演唱方法会不同,双方都会在交流中受益。我认为中国合唱团体也很高兴听我们演唱。在音乐会上,中法两国小演员同时演唱,声音相互交融,非常有意思。我想,中法两国的关系通过音乐也得以进一步加强,今天的这些儿童在未来成年后可能有更多机会在一起合作,一起工作。
中国网:自从《放牛班的春天》在国际上取得巨大成就,圣马可童声合唱团一夜成名,您认为乐团最大的变化是什么?目前童声合唱在法国的发展如何?
博特:《放牛班的春天》2004年公演时,我们合唱团已经成立20多年了。当时,每年演出30到50场。还要巡演。电影公演后,我们当年演了100多场。邀请很多,巡演也很多,差不多所有假期都在巡演,我们此次来华就是参加亚洲巡演。这是电影成功后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我们的知名度现在已经超出法国,走向世界,所以,能够参加那部电影的演出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快乐,荣幸和机遇。
电影的成功也使法国合唱事业获得重生。其知名度也在世界各地,比如中国获得提高。我听说在中国,孩子很小就开始唱歌。在法国就很不同。在法国合唱还是个小众艺术。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成功使合唱重新回到艺术界,特别是回到媒体的视线中,很多孩子看完电影就想参加合唱团。我们在法国也帮助创建了很多合唱团,这部电影确实让法国的合唱团体获得了新生。
法国圣马可儿童合唱团成员在中国网合影留念
中国网:能否介绍一下近期的演出计划?是否打算继续参演影视剧,创造出比《放牛班的春天》更加优秀的影视作品?
博特:我们将来在秘鲁,墨西哥,西班牙和法国都有很多演出,也还要再回亚洲。这次离开北京,我们要去韩国,台湾,七月要参加一周的巡演,演出还是很多。
另外我们也确实在考虑新电影。在《放牛班的春天》之后能否再创辉煌?现在还很难说,有很多具体的事情要做,但我们已经在准备新电影的音乐。新电影还是围绕合唱这一主题,但有别于上部电影讲述一位合唱团成员成长的故事,这次是讲一位合唱团团长的对合唱事业的热爱。
中国网:您对乐团未来发展有何计划和目标定位?
博特:我不知道将来是否一定比现在做得好,因为我们现在已经做了很多事。尤其是孩子们需要正确处理对合唱的热爱与家庭以及和学习的关系。但至少,我们希望现在的一切能够继续下去,并给孩子们提供高质量的训练。这些孩子除练声,还要练习一项乐器。他们还学习发声技巧,舞台表演等。
我希望在他们离开合唱团时,能够成为有一定水平的小小音乐家,也为他们将来如果继续在这一行业走下去奠定良好基础,这一思想始终贯穿在我们音乐教学中。这样或许可以吸引更多孩子加入我们,并在其他地方继续从事合唱事业,不必非得在我们团,只有这样合唱事业才能不断发展进步。(张智超 杨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