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了2020年独资建厂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举措之后,斯堪尼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步入全新阶段。为何没有合资而是选择独资建厂?斯堪尼亚独资建厂后将对中国市场带来哪些影响?
斯堪尼亚中国集团总裁何墨池
最近10年,中国先后出现了多家重卡合资企业,关于斯堪尼亚合资的传闻也屡次传出,但最终斯堪尼亚选择了独资建厂,这背后到底经历了什么?作为中国本地化战略的参与者与执行者,何墨池回忆说:“从1985年我来中国担任首席代表,公司派我出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去跟一家中国公司谈合资。”从那以后,斯堪尼亚与很多中国的商用车品牌都进行过交流,但结果并不理想。“我参与了三次具体的合资谈判,但因为各种条件不成熟,都没有成功。后来我们感觉,合资这种形式不适合我们的生产系统和企业文化,我们要做独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
此后,斯堪尼亚通过欧盟商会等组织参与推动中国商用车合资股比放开,并从2018年开始进行关于建立独资公司的市场调研。2年后的2020年,随着新政落地,斯堪尼亚中国独资公司成立,“这是基于我们对未来市场发展的判断,也是基于现有政策条件的允许,斯堪尼亚决定在中国独资建厂,并把中国市场放在2025年的战略发展计划之中。”
30多年的在华工作和生活经历已经让何墨池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国通,他在斯堪尼亚和中国市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一方面他要把斯堪尼亚的产品和理念带给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他要把中国市场的信息传递给瑞典总部。何墨池认为,最近两年工作取得的一个大的突破就是提高了总部对中国市场发展的认识,这也对斯堪尼亚的产品和服务战略制定产生了积极影响。“现在我们认识到,无论发展什么新产品或者新服务,如果你不了解中国的发展趋势,如果你不把中国需求纳入到研发中,就不能符合中国市场的未来需求。所以我们现在做产品和服务发展规划时,既要面对西方市场的需求,也要面对中国市场的需求,并最终融合在一起。”
虽然目前斯堪尼亚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还很低,但当何墨池将中国经济发展走势、技术创新能力的信息不断汇报给总部之后,经过全方位考虑,斯堪尼亚还是决定将新的产能投资放在中国。“两个原因,第一,中国和亚洲是我们未来发展最有前途的市场;第二,未来包括新能源、自动驾驶等新技术有很大一部分将来自中国;所以把新的生产基地放在中国是一个合理的决定。”
从战略定位来说,斯堪尼亚如皋工厂将是其全球第三个综合生产基地。它不只是为中国市场生产卡车,而是要融入斯堪尼亚全球生产系统。“我们在中国采用的生产程序、设备、原材料、标准等等,都必须符合斯堪尼亚的国际标准,在中国生产的车辆零部件可以和斯堪尼亚全球系统实现互换。”何墨池认为,这将会带动中国零部件供应体系的成长。从2019年开始,斯堪尼亚加大了对中国本土零部件的采购量,通过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让中国生产的零部件进入到斯堪尼亚国际生产系统。随着中国零部件生产能力和质量不断提高,在加速斯堪尼亚本地化步伐的同时,对中国零部件走向国际市场也将发挥积极作用。
斯堪尼亚在中国建厂的举动也引起了整个商用车行业的关注,对于中国自主品牌而言,将迎来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对于这种竞争,何墨池把它之称为“一个好的竞争关系”,他认为,中国为什么要放开合资股比限制,就是希望把像斯堪尼亚这样的国际公司引入到中国,与本地品牌一起竞争。只有通过竞争,才会让国内品牌的水平迅速提升。中国希望把自己的商用车品牌打造成国际品牌,这就需要先在国内市场做好,达到国际水平以后,就可以把产品出口到欧洲美国等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竞争是一个好东西,中国商用车品牌应该也会这么认为。”
市场竞争对于任何行业而言,最终的受益者都是客户。“我们要给中国客户提供更量身定制的产品,只能通过在中国生产来实现。本地化还能给客户提供一个更短的交货期。如果从国外订购一辆定制车的话,要等半年时间。而在中国生产以后,交货期可能只有8周。”
对于斯堪尼亚国产化后给中国客户带来的实际影响,何墨池认为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更加定制化、性价比更高:“从国外直接订车的话,车辆基本都是标准配置,客户有时候会买一些不需要的配置,或者少了一些他需要的配置。国产化之后,相信中国客户将会对车辆的配置和性价比都非常满意。”
从1965年首次出口车辆到中国,到1986年设置北京办事处;从2007年成立斯堪尼亚销售(中国)有限公司,到2010年组建斯堪尼亚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从2013年首个直营经销商在广州落成,到2020年独资建厂斯堪尼亚中国集团成立;中国市场成为斯堪尼亚全球2025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斯堪尼亚也将成为一家全面植根中国的跨国商用车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