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2019级工商管理辅导员的宿舍里,付梅芳和同学葛佩芸怀着紧张兴奋的心情,开启了她们的第一次远程支教。
屏幕的另一端,在2300多公里以外的四川凉山,美姑县巴普镇小学四(5)班的56名小学生,个个坐得端正笔直,全神贯注地盯着讲台上的大屏幕,期待着画面上新老师的出现。
“老师好!”
视频画面比较模糊,没办法看清每个孩子的脸,但当一声声整齐清脆的声音穿过屏幕,在耳边响起的时候,付梅芳和葛佩芸被孩子们的热情和纯净所感染,她们更加坚定了把这次在线支教活动做好的信念。
巴普镇小学的第一节线上课“国旗国徽国歌”
同一时间内,由全国的70多所高校以及社会招募超1000名志愿者组建成的200支在线支教队伍,和付梅芳团队一样,正在通过 “三村晖”线上教育平台,为全国200所乡村学校送去一对一线上课程。
2007年起,考虑到乡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中国平安联合中国青基会启动了延续至今的支教行动,每年组织近千名志愿者去到希望小学进行音乐、绘画、体育、英语、文化、心理等课程的志愿支教活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弥合城乡之间巨大的教育差距。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为线下支教的开展提出了难题,为了能继续为农村青少年提供多彩的支教课程,感受外面的世界,中国青基会联合平安公益基金会对支教形式进行创新,升级为 “一起学习,希望同行”希望工程云助学之“平安智慧小学在线支教行动。
疫情之下,支教志愿者和乡村小学生相聚云端,一起学习,与希望同行。
从青岛到凉山
美姑县巴普镇小学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这里是全国彝族人口最多的聚居地之一,云蒸雾霞的大山风景、古老神秘的彝族文化让这片土地充满着吸引力,然而地理位置、民族文化等因素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当地的教育观念和学生成长。
“我们这里的信息渠道相对闭塞,孩子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比较狭窄,很多人没有通过网络来学习的习惯。”
“家长和学校还是对语文数学等主课比较重视,音乐、美术等其他课程虽然都在上,但专业度还是不够的。”苏萍是巴普镇小学的音乐老师,说起学生们的兴趣培养,她感到一丝忧虑。
这所位于大凉山深处的彝族小学,学校1430名学生,老师74名,音乐老师2名,体育老师5名,在教学设施等硬件设备上比较健全,但在音体美等素养的专业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巴普镇小学全貌
当得知自己的团队被匹配到这所小学时,同样来自大山的付梅芳很激动,“现在的他们就是过去的自己。”
付梅芳的家乡位于云南边陲,小时候,跟姥姥姥爷住在用竹子和泥土建成的土坯房里,家里条件不好,对教育也不够重视,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你看人家去外面打工赚钱,已经改成新房了。”村里人普遍认为外出打工是赚钱最快的方式。
幸运的是,她从小便与希望工程结下缘分。
小学就读于临沧市镇康县南城镇沙坝田红岩红云希望小学,这所大山深处的希望小学温暖了付梅芳的童年。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希望工程的叔叔阿姨送来彩笔和图书,因为这一份礼物能高兴好几天。”
从小学接受希望工程的资助,到初中、高中,付梅芳一直得到来自外界的爱心支持,这些爱心支撑着她完成了学业。考上大学后,希望工程仍然以提供助学金、举办夏令营的方式陪伴着付梅芳的成长。
小学全年级60多个同学中,最终考上大学的寥寥无几,付梅芳是其中之一。作为一名希望小学学子,她很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与自己情况相似的孩子。
作为中国海洋大学支教小分队的带头人,付梅芳担负起了课程对接、场地联系、时间协调、课后总结的任务,虽然支教时间与考试周有冲突,但她乐此不疲。在一个月内,付梅芳与团队里的5个同伴共策划了21节课,有国旗国徽国歌、心理课、音乐课、读绘本讲故事、手工课等内容,巴普镇小学可以根据需要从中选择16节。
付梅芳在上课
开展大规模的线上支教,对于中国青基会来说是第一次,但自有同行者绵延着这股爱的力量,越来越多的希望工程学子们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爱心接力,将曾经收到的希望传承下去。
这种特殊的支教方式,打破了时空界限,让身在青岛的付梅芳实现了与凉山深处小学生的线上交流,延续14年的支教行动在继续,希望在继续。
播撒希望的种子
12月2日,已经晚上8点了,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大三的谭冰雪内心忐忑不安,在租来的支教房间里打电话给自己的朋友,反复修改、演练着一节寓言创作的课程。
这是她为孩子们特意设计的一个创意环节,明天就要开始上课了,此时此刻,她仍然对这个课程的效果没有把握。
在云支教活动中,志愿者为乡村小学带去16节课程,其中科技、英语、文学课程共10个课时,而剩下的6个课时由志愿者自己策划。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能够发挥大学生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将他们觉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带给乡村孩子,也是对志愿者实践能力的考验。
谭冰雪组建的“曙光云”支教团队
谭冰雪团队对接的小学是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水长乡小官市小学。这是她第一次设计寓言创作课程,虽然PPT已经发给小学的老师,但她觉得创作类的课程有一定的难度,担心不能吸引学生们的兴趣,也担心孩子们在短时间内完成不了创作。
朋友建议说,“要不取消这个环节吧,我们换个简单的。”
但没有思维的开拓和创新,课程的意义又在哪里?几番纠结下来,谭冰雪决定相信孩子们,而自己对着电话演练了两个多小时。
“我们在设置课程的时候,主要考虑要对孩子的思维有启迪和开拓作用。比如我给学生讲课,我会想我为什么要教他们这样做,我会引导他们也去思考,激发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欲。”谭冰雪说道。
在第二天课程上,短短七分钟之内,孩子们便展示出了他们强大的思考能力和创作能力。谭冰雪印象最深刻的是五年级王樾同学创作的“蜡烛和灯吵架的故事”。
“蜡烛不能照明的时候,有灯可以为主人照明,有灯照明的时候蜡烛可以休息。它们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短处。”王樾同学在寓言中写到。
学生们的作品让谭冰雪很激动,“我们要相信孩子们的想象力,他们可以把以前学过的知识、见过的事物都融入到创作里,要给他们尝试的机会。”她也深刻地感受到潜藏在孩子们身体里的能量,“线上支教是一个双向成长的过程,不只是我们在教孩子们,孩子们也在教我们。”
随着支教的深入,谭冰雪想让更多的孩子们去感受外面的世界,去获得新的认知,“我们只对接到一个班上的小朋友,感觉这个格局是有点小的。我们想要发挥专业优势,为小学提供中草药种植、园艺方面的线上课程。”小官市小学成为了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一个志愿服务基地,承接园艺学院开展的一系列志愿者活动。
由于希望工程云助学的开展,谭冰雪的曙光云支教团队与小官市小学一个班级的合作,变成了川农大园艺学院与整个小学的合作。
支教行动正是希望志愿者与乡村少年的触碰,打开他们走向未来世界的大门。“很多年以后,如果有学生因为我们的一堂课而有所成就,便是我们今天在支教活动中播下的希望的种子。”谭冰雪说道。
为教育插上科技的翅膀
对线上远程支教方式的探索和实践,对于青基会和平安来说并不是第一次。
在2017年的儿童节当天,《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亚军彭敏担任主讲老师,在宁夏中卫的黄河边上,面向希望小学以直播的形式讲解黄河诗词和历史开始,到10月份推出《我的故乡我的国》远程支教第二课、以及平安“智慧村教”的升级和“三村晖”智慧教学平台的上线,远程支教一直在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学生们在网络电教室通过直播上课
2020年的新冠疫情,是对线上远程教育的一次考验,也是对希望工程教育公益模式的检验。
在学校端,本次支教活动主要面向1000所“智慧村教”资助学校以及全国农村学校进行遴选,最终选出200所农村学校作为项目实施校。这些学校大多拥有完善的线上学习设备和条件,有能力承接在线远程支教。
在支教端,智慧教学平台已具备课件上传、视频直播、语音录像等功能,还能提供各类视频课程,能够实现志愿者和乡村小学的有效对接。
在志愿者招募上,越来越多像付梅芳、谭冰雪一样的大学生希望通过支教的方式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
“之前的支教大多是线下的,需要在支教之前有全面的准备,线上课也更考验一名支教老师的课堂掌控能力以及课程设计能力。”谭冰雪认为,线上支教的方式更加灵活。
通过科技来弥合城乡之间巨大的教育鸿沟,这不仅仅是对线上支教的实践探索,更是对乡村教育发展的长期关注和重视。科技为教育提供了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支持,硬件可以让乡村学生享受更加舒适先进的教学环境,软件可以帮助学生对接外界先进的教育资源,开阔视野、提升认知能力。
“在城市里面用设备在线学习,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事,但在农村有时候成了一种奢望。远程教学是在乡村学校教学中还存在困难和问题,数字技术的开展普及还是有非常大的障碍。”如何通过科技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缩短城乡教育差距,是中国青基会理事长郭美荐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
“由于这次疫情的影响,乡村地区对线上教学需求激增,远程教育在以后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态。”郭美荐说。
探索窗外的世界
云助学课程结束后,小官市五年级的王樾同学经常跟父母分享自己学到的变废为宝、科学实验和手工课程,其中最喜欢“海景折纸”的课程,“我们先用一张纸折了一条小鱼,然后在另一张纸上画了一些海草,让海草和小鱼放在一起,我感觉自己创造了一个海底世界!”
杨梓蔓是一个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她特别喜欢这些大学生老师带来的课程,“这些课很有趣,很搞笑,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外知识,我也想成为跟老师们一样活泼、有趣的人。”
小官市小学的杨明生老师发现,孩子们的积极性变高了,课堂表现也比以前有进步,“孩子们跟老师玩得‘很火热’,最大的改变在于,他们能够经常聚在一起主动讨论问题,这让我觉得挺惊喜的。我们的多媒体设备以后会以这样的形式更多地使用起来。”
由于线上支教课程是一个支教团队对应一到四个班级的课程,因此很多小学生没办法参加这次支教课程,巴普镇的苏萍老师感受到学生们对线上课程和大学生志愿者的喜爱,“有一个班的学生没有体验手工课,但孩子们特别想上,于是他们的班主任就买好教具,自己教孩子们做手工课。”
教育公益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影响力,短短两个月的支教,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是学业生涯中的一段插曲,志愿者们也无法持续陪伴小学生们的成长,为乡村小学捐赠图书,用另一种方式陪伴他们,成为本次志愿者团队一个心照不宣的默契。
支教结束后,湘潭大学的罗粉花团队为广东韶关乐昌三溪镇平安希望小学送去了图书和学习用具。
广西科技师范大学的刘晟岳团队动员整个学院,为云南腾冲市荷花镇嘉桥阳光希望小学捐赠了100余本图书。
本次线上支教活动中,除了来自全国的160支大学生志愿者团队,还有40支平安志愿者团队,薛晋梅是吕梁市贺昌中学初二的英语老师,这次支教让她真正地去思考教育到底要怎么进行。
“线上支教主要是对他们日常的课程起到一个补充作用,我们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给他们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提高他们接触外界资源的频率和程度,也许我们的某一句话、某一堂课就能为他们打开一扇窗。”薛晋梅说道。
薛晋梅专门到书店为孩子们挑选图书,她觉得科技、手工方面的图书不能缺少,“我们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窗外的世界要靠他们自己去探索。”
薛晋梅团队为孩子们购买的书籍
巴普镇小学的孩子们和付梅芳团队约定,以后要走出凉山,到青岛去看海。越来越多的同行者正在加入乡村教育的行列,缩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公平的发展,这正是希望工程不断向前的源泉,也是支教行动生生不息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