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苹果内部又传出来一个大新闻。
有消息称,苹果在深圳的富士康工厂内,已经开始测试折叠iPhone,最快2022年亮相。
折叠屏iPhone,也要来了。
几乎在同时,小米也传出了类似的消息。
据媒体公布,小米申请了大量折叠屏手机外观专利,并且已经正式公开。
小米有望在2021年推出三款折叠屏手机,分别是外折型、内折型和翻盖式。
随着两大手机巨头的加入,折叠屏这个概念在沉寂一年后,再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和刚开始的厚重和粗糙不同,如今的“柔性屏”,已经可以做到像蝉翼一样薄。
像海浪一样波动。
这些优势,无疑在如今手机屏幕日趋变大后的趋势下,让折叠屏的便捷性进一步加强。
但随着产业的热度不断攀升,在民众心目中,对于这种“黑科技”的态度,却仍然保持着观望的态度。
首当其冲的,就是为人所诟病的耐用性。
虽然很多厂商都宣称自己的产品能够承受的开合数高达10-20万次,但全新的材料应用还要考虑耐刮、耐摔、防尘防水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当屏幕频繁翻折、挤压后,损耗的还不止是屏幕,铰链的寿命也是问题的“重灾区”。
而高昂的价格,更是让人望而却步。
这不禁让人心存疑惑:双倍的屏幕,真的能带来双倍的快乐吗?
随着越来越多巨头入局折叠屏,折叠屏市场到底将会是昙花一现,还是要迎来属于它的黄金时代呢?
01
说到折叠屏,就绕不过去一个企业,那就是三星。
2017年年底,距Note 7爆炸已经过去一年,国内对三星仍唯恐不及,其手机业务在国内的份额暴跌至不到1%。
几个月后上市的三星S9旗舰一片惨淡,第一个月在华出货量,赶不上同期开售的OPPO新机一天的销量。
从那时起,三星在中国成了“三丧”。
从中国“惨败出局”的三星手机,干脆不在国内玩了,关停了在内地的工厂,遣散3000名中国员工,转头把工厂转向越南和印度。
三星走了,手里却死死掐着中国手机的七寸。
一年后上市的华为旗舰机Mate 20系列,正眼巴巴等着预产,全球面板产业老大三星电子拒绝提供顶级AMOLED屏幕,后来华为Mate 20系列出现绿屏事件。
华为绿屏那几天,三星GALAXY官博发了六个字:屏实力,不焦绿。
气不气人?气人。
但有没有办法?还真没有。
三星的手机屏,技术、产能、良品率全球第一,苹果跟三星打了好几年的官司,iPhone X还是要用三星的OLED显示屏。
上一届安卓机皇HTC,当年市值碾压诺基亚,登顶MWC(世界移动通讯大会)“最佳手机公司”,然而被三星卡住屏幕和零部件供应命脉。
后者一断供,产能锁死,临时换屏,大伤元气。
HTC滑铁卢已过去七年,国内的华为Mate 9、Mate10、小米Mix2、OPPO R系列、vivo X系列、魅族等众多品牌旗舰机的屏幕,依然依赖三星。
2017年,三星在OLED屏幕市场的占有率达到89%。
京东方、天马、维信诺等大大小小的国产面板厂商全加在一起,也共只占全球OLED手机屏出货量的4%。
你再怎么看三星不爽,但只要还需要高端面板,就要看人家的脸色。
作为行业霸主,三星自然不会放过折叠屏这个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
早在2011年,它就已经推出过柔性屏幕技术,并在GALAXY S3及GALAXY NoteⅡ上得以应用。
2014年,三星又推出了首款曲面屏幕手机Galaxy Note Edge。
2018年11月,三星正式在开发者大会上,亮相了第一款折叠屏手机Galaxy Fold。
这款手机搭载了两块屏幕,合上时是4.6英寸屏幕,展开后是一块7.3英寸柔性AMOLED屏幕。
为了实现屏幕折叠,三星还发明了一种全新聚合物层——聚酰亚胺薄膜,让显示屏更加轻薄,却坚韧耐用。
三星对外称,Galaxy Fold经过严格测试,能够实现超过20万次折叠,使用寿命长达五年之久。
同时,这台手机的售价也不菲,最低起售价就高达1980美元(约合13300元人民币),在国内买一台,更是要将近15000元。
这个价格,相当于可以买两部iphone了。
但定位如此高端的手机,却成了三星的滑铁卢。
在还没正式发售之前,不少收到测评手机的科技媒体人,手机就接连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彭博社的马克·古曼(Mark Gurman)就表示,自己的测评机用了两天就完全坏了”;科技媒体The Verge表示测评机的铰链处有一个能够摸到的“小凸起”并导致屏幕“略微扭曲”;CNBC的记者使用测评机两天后,左侧屏幕开始不停闪烁。
对于这种还没开卖就翻车的现象,有网友甚至开玩笑说,原来三星的折叠手机,就是“折(zhe)着折(zhe)着就折(she)了 ”。
由此,三星被迫推迟Galaxy Fold的全球发售计划。
将上市时间从当年4月延到9月,以便修复柔性屏的诸多问题。
但即便是修复后的Galaxy Fold,依旧问题种种。
有较真儿的外媒在实际测试后,发现Galaxy Fold在折叠了11万次的时候,就出现了损坏,甚至一半的屏幕已经停止工作,与之前所宣传的20万次折叠完全不符。
由此行业内普遍认为,即便是改良版,Galaxy Fold也依然只是个半成品。
最终这款手机销量惨淡,还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为了2019年最失败的技术之一。
谈及失败原因,三星电子首席执行官高东真(DJ Koh)在接受英国《独立报》采访时这么解释道:“这件事说起来非常尴尬,Galaxy Fold还没准备好,我就把这部手机推出了。”
那大家不解,根基雄厚财大气粗的三星,为何不能耐心等到其技术成熟之后再推出它的第一部折叠屏手机呢?
这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因为一家半路杀出的中国公司。
02
2018年10月31日,一家名为柔宇科技的科技公司,抢在三星之前,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款量产折叠屏手机——柔派。
这并不是这家公司第一次出圈。
早在2014年,这家公司就研制出了业界最薄、厚度仅为0.01毫米的超高清柔性显示屏,打破了行业纪录。
在公司发布的视频中,手机的这“片”屏被风拂过,便轻轻晃动;它还能被卷成卷轴状,看起来像是一张柔软的纸。
而这项技术,在业界内曾被专家断言,至少需要15-20年的时间才可以实现,而柔宇仅用了短短两年。
站在这家飞速成长的公司背后的,是一位来自江西的80后,刘自鸿。
从履历来看,可以用“学神”来形容他。
17岁成为江西省抚州市高考理科状元,曾获全国奥赛物理一等奖、化学一等奖,23岁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26岁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而且是斯坦福校史上罕见的用时不到三年即完成博士学位的毕业生。
还在斯坦福读博时,刘自鸿就对柔性屏产生了兴趣,主动提出以柔性电子作为其课题,并做了为时3年的基础理论研究。
毕业后,他进入IBM位于纽约的全球研发中心担任顾问级工程师及研究科学家。
2012年,他放弃高薪,与两位斯坦福大学校友一起,同时在美国、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三地成立了公司。
作为创业公司,为了赶超在三星之前研发出柔性屏,刘自鸿几乎不分昼夜的工作。
他每天都6点多到公司,深夜才会离开。团队也十分努力,不分白天黑夜的在测试产线上做实验,失败,又实验;实验,又失败……
将这样的过程多次重复,将设计好的方案推倒重来,花费大量时间,才将产品不断迭代。
用刘自鸿的话来形容,造柔性屏幕,如同在豆腐上盖大厦。
“因为要在极薄的薄膜上,建造晶体管,一层一层放上去;还不是简单堆砌,你得做好设计。比如这里是窗户,那里是墙壁,彼此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为是硬件创业,前期投入较高,刘自鸿的花钱理念就是,钱要花在刀刃上。
中美两国来回飞,他从没主动买过头等舱机票、从不住五星级酒店、给自己开3000多的月薪、有时就睡在中美两地朋友家的地板上……
甚至连公司的装修,承包商说10万块钱全部搞定,刘自鸿都觉得太贵了,跑到深圳一个偏僻的小镇上,用了一整天时间挑选每一块木头、每一张桌子、每一把椅子、每一个螺钉,直到凌晨。
然后,他和同事就坐到街边的一个串烤摊,光着膀子大汗淋漓地吃羊肉串。
家具厂老板颇为感慨,说从来没有见过美国海归,自己到小镇上挑家具。
结果,那次采购加装修,总共花了5万元,剩下的5万元,被用在技术上做了很多事情。
在研发过程中,刘自鸿对外界一直保持沉默。“甚至连朋友都觉得我消失了,不知道我那几年干嘛去了。”
他觉得,如清华人常说的那样——“行胜于言”。创业,不玩噱头,不喊概念,先把产品拿出来,直接一鸣惊人就好。
他们曾经不允许员工对外讲跟技术相关的任何事情,“免得还要花时间解释,还是先把事情做好。”
正是这样的企业,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就创造了行业纪录,成功研发出了厚度0.01毫米、卷曲半径为1毫米的柔性屏幕。
不仅如此,在三星、LG等巨头主宰屏幕显示技术的背景下,柔宇科技还用最少的经费,研发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ULT-NSSP)。
与三星相比,这条全新的技术路线,有效精简了柔性显示面板的核心工艺制程,使得量产良品率和产品弯折可靠性大幅提升,同时投资成本和生产周期也显著降低,成本仅为其他厂商的1/8或者1/5。
这项技术的突破,被刘自鸿称为“换道超车”。
亚太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曾称“柔性电子”是在学科高度交叉融合基础上产生的颠覆性科学技术,将带动万亿元规模的市场。
ULT-NSSP技术研发出来后,一位国内产业巨头开出了3亿美元现金收购的优厚条件,刘自鸿拒绝了。
之后,三星也抛来了橄榄枝,想要通过投资的方式收购柔宇,也被拒绝了。
2015年,柔宇开始全面进入了自主量产化进程。
他们通过筹资,自建了全球首条全柔性屏产线,实现了从1到N的大规模量产。
在显示行业发展史上,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在重大技术突破上,领先了韩国三星为首的国外传统显示行业巨头,将其牢牢把持十年的技术高墙上,撕开一道缺口。
恰恰是这一个小口子,让三星始料未及。
在柔宇于2018年10月领先三星发布全球首款折叠屏手机后,一贯坐稳老大位置的三星,非常难以接受。
据说,三星集团高层大为震惊,在内部给了三星移动社长极大压力。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三星匆忙发布Galaxy Fold,却不料在一周内出现大量弯折可靠性问题和显示故障,舆论一片倒戈。
一直到2019年底,三星才正式将Fold再次推向市场。
但此时此刻,不仅距离柔派的面世已足足一年时间,中国还有另外一家企业,也开始对三星进行着“夹击”。
03
发布4天之后,华为也发布了全球首款5G商用折叠屏手机。
这款手机的屏幕供货商,既非韩国厂商,也不是柔宇,而是京东方。
早在2013年,京东方就考虑布局柔性显示生产线。
关于这个决定,企业内部也展开了十分激烈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在于极高的风险。
要知道,在面板行业,投建一条柔性生产线动辄耗资4、500亿元,若投入后没有产出,对企业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损失。
这在中国显示屏发展史上,曾有“血泪教训”。
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加紧布局CRT(电子显像管)技术,产能迅速扩张并培育了长虹、TCL、海信等世界彩电巨头,等到2004年液晶技术如潮水般替代CRT时,中国彩电工业遭受重度损失,再一次惨遭淘汰。
有些耗资几十亿元建设的生产线,还未投产,就打了水漂。
半导体显示行业是高技术门槛的重资产行业,技术方向关乎企业生存,一旦走错,如同自杀。
经过多次探讨后,京东方最终决定,押注柔性AMOLED屏幕。
这之后,便发生了外界认为京东方做过“疯狂”的事——465亿元人民币,在成都投产建设中国首条6代柔性AMOLED产线。
这条生产线,也成为了全球第二条已量产的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代表了我国彻底打破了三星的垄断。
之后,京东方更是持续大手笔的投资。
到了2019年,京东方的研发投入已经高达87亿,在国内通信电子行业中排名第三;其研发人员近2万人,同样位列第三。
伴随研发和人才上的投入,产业布局也在一并加速。
智研咨询一份报告显示:2019年,国内有10条OLED产线投产,大部分是柔性屏产线,总投资额超过4000亿。预计2020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韩国的世界第二大OLED供应商,总产能占比将达28%。
这让中国的柔性屏厂家,拥有了与三星一战的实力。
行业内都知道,三星的优势大部分在屏幕的生产工艺上,这个优势目前放眼全球,三星难逢敌手。
但柔性屏的核心技术,更多是在承载像素点的柔性材料上。
比如,屏幕材质的韧性与强度,需要经受住几十万次的反复弯折、拉伸,同时还要保证透光性、耐高温、耐老化、平整度等等。
目前,无论是三星还是京东方,都无法完美解决上述问题,只是折中到可用的程度。
也就是说,双方在这个技术上,是同一起跑线。
国产厂商在这方面的积淀,并不比三星弱。
正如一位从业者所说:“显像管到LCD、OLED,我们的技术都比三星落后一大截,而柔性屏能和三星一起起步,某种意义上我们已经赢了。”
同时,三星在严防紧守中国时,自己的“后院”也起火了。
有OLED面板制程“心脏”之称的生产机器“蒸镀机”,一直以来由日本的Canon Tokki公司掌控。
这家公司基本垄断了全球真空蒸镀机的供应,每台报价过亿美元,年产量预测通常在几台到十几台之间。
2017年全年,Canon Tokki规划了七台蒸镀机的产能,三星拿走了五台,只留下一台给了京东方。
而凭借这可怜的一台蒸镀机,京东方柔性屏产线才能顺利量产。
由此,中国柔性OLED面板制造相当于被“掐着脖子搞制造”。
一旦断供,如同被釜底抽薪,这也是中国柔性OLED屏幕生产迟迟未能起步的关键原因之一。
有面板届“光刻机”之称的蒸镀机
过去几十年,韩日关系还不错,三星因此在蒸镀机上,和日本Canon Tokki签过三年的独家供货协议。
这种独家,让其在起步时,获得了巨大的优势。
三年后,基于取得OLED市场先发优势的现实,三星还是蒸镀机的主要买家。2017年Canon Tokki将蒸镀机扩产到每年7台时,5台被三星买走,京东方和LG只能争抢剩下的2台。
之所以对三星这么“照顾”,和他们欠下过三星的一份人情有关:在Tokki当年即将破产的前夜,它是依靠三星的订单才勉强度过危机。
为了感谢三星的支持,所以最开始的几年,年产量3-4台时,全部供货给三星。
而且因为得益于两者的友好关系,三星关于OLED最前沿的技术都可以交给Canon Tokki来帮助其实现,从而让三星在OLED上可以享受最为前沿的技术,三星和Canon Tokki已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OLED生态链。
可以说,正是Canon Tokki帮助三星坐稳了OLE的市场龙头老大的位置。
除了Canon Tokki,三星过去也曾“独占”着能影响OLED分辨率的大日本印刷,这让其OLED一直都比其他厂家同分辨率的OLED屏幕显示效果更好。
众多的独家专利,也让三星在OLED屏上积累起巨大的硬件优势。
比如,都是2K的屏幕,三星的“钻石排列”屏幕,在显示细腻度上远远高于其他厂家。
而三星很早就申请了独家专利,所以,如果京东方等国产厂家要生产钻石排列的OLED屏幕,首先需要取得三星的授权。
如果日韩之前的“友谊”一直保持,三星能继续从日本上游厂家手中独家拿货,对于实施赶超战略的中国厂家来说,是个噩耗。
但2019年7月4日,在贸易战的背景之下,日本宣布:对韩国出口关键技术的材料施加限制。
日韩这对貌合神离的老搭档,终于开始分家了。
据外媒报道,面对三星在全球屏幕和半导体市场的绝对强势,日本早有不满。
这种硬碰硬的对抗,无疑削弱了三星的实力,对于京东方来说,又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从那年起,京东方和国内手机品牌关系越来越密切,华为、小米、OPPO、Vivo、中兴等十余家客户,都先后拿下了京东方量产交付的柔性屏。
就连要求最为严苛的苹果,也将京东方列为三星和LG之后,第三家柔性OLED屏供应商。
据消息称,就在两周之前,京东方已完成向苹果iPhone手机的首批AMOLED面板供货,数量为万片级别。
韩国媒体ET News也对此大失所望,发表了下面这张图片,表示中国从韩国手中抢走了“苹果”。
2019年,京东方柔性AMOLED面板出货量已经不知不觉达到全球第二,紧紧追在三星之后,在中国市场内份额第一,市场占有率达到了86.7%。
京东方高级副总裁张宇还指出,随着产量爬坡,京东方生产OLED屏幕的成本会越来越低。
预计到2021年,折叠屏手机的价格将降至一万元左右。
这样低的价格一旦开卖,三星在柔性屏幕的垄断地位将会更加岌岌可危。
尾声
作为半导体领域的核心产业,显示面板被视为“一芯一屏”的国之重器。
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OLED手机面板出货量每年持续增长,其中,柔性屏面板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2018年全球柔性屏面板出货量将达2.02亿片。
预计2022年,出货量达5.70亿片。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成熟以及相关下游应用产品需求量扩大,柔性屏在显示设备的份额占比不断提高。
2018年全球柔性屏产能份额占比将达27%,预计2022年占比达到46%。
全球知名调研机构Frost &Sullivan预测,可折叠手机未来的年度增长率将会达到200%-300%。
过去十余年,国内面板显示产业一直处于被动,但随着面板技术的不断迭代,京东方、柔宇科技不计成本地大手笔投入,国产面板厂商正在迎头赶上。
而国内押注的柔性屏这项技术也不失众望,从一开始的小众“黑科技”,到如今不只可以应用到折叠手机,开始有蔓延到各行各业之势。
比如在交通领域,柔宇与空客合作,将柔性屏应用在飞机上,一架飞机一年可以省 100 万美元的油费;应用在汽车上,未来的汽车也将更具空间感,产生新的交互。
在运动时尚领域,LV 的设计师正在将柔性屏应用在了包上。
在文娱传媒方面,广告形态的也会有更多可能。
试想一下,所有你能想到的物体表面都覆盖了柔性屏,动态播放饮品信息的杯子,显示广告信息的柱子,播放视频广告的商场橱窗,随心切换图案的衣服……
从工艺上讲,未来印刷显示制造屏幕,甚至可以像印报纸一样。
赛博朋克2077里的科幻世界,随着柔性屏的进化,离我们又近一步了。
而这场关于小小屏幕的革命,也将预示着人机交互方式将再次迎来巨大的变革。
在十年前,iPhone就是凭借全新的交互逻辑和手机形态,一跃成为智能手机之王。
十年后,新的契机出现了。
也许就在不久的未来,中国企业将再次“弯”道超车,“掰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