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在扬州大学举办讲座
赵启正畅谈“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
讲座现场几近座无虚席
公共外交网记者就“中国梦”现场提问
【公共外交网讯】10月18日,继扬州公共外交协会成立之后,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公共外交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做客美丽的扬州大学,结合中国外交现状和自身经历,举办了主题为“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的讲座,并与场下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互动。
讲座围绕三部分展开,即公共外交的内涵与外延,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公共外交需要公众参与。赵启正首先谈到,公共外交在各国的定义和目标都不一致。美国将公共外交定义为“由政府发起的对外宣传,通过电视、网络等新型信息手段传播、了解、获悉和影响外国舆论,提升美国在外国公众中的形象和影响,从而增加本国的国家利益”;而日本则认为公共外交是“在国际社会提高本国存在感,为提升本国形象,加深外界对本国理解,以对象国国民而非政府为对象去做工作的外交活动”。然而不论何种差异,公共外交都是国家表达软实力的有效途径与场所,其目的为提升本国形象,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态度,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的政策。中国公共外交的基本任务是想世界说明中国,帮助外国公众认识和理解真实的中国。赵启正特别谈到中美公共外交方式的不同之处,指出美国在宣传美国价值观的同时往往批判或干涉别国观点;而中国公共外交更注重表达中国与别国的发展和友谊,并且有“内外双修”的作用,即对外表达中国,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对内启发民众,促进公民提高文化素养。
随着讲座的深入,赵启正进一步谈到公共外交的实质是跨文化交流,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需要跨越多领域的差异与隔阂,包括跨语言、跨生活习惯、跨信仰、跨意识形态等。文化的差异在沟通不当的情况下就会产生误读和偏见,因此公共外交的一大重要任务即消除或减少外国公众对本国的误解。赵启正用机智诙谐的语言和大量生动的例子向在场师生分层解读了跨文化交流,例如对“龙”和“韬光养晦”的解读。针对不同信仰的群体之间能否沟通,赵启正发挥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指出中国人并非没有信仰,我们自古尊奉的儒家思想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经文教义中的很多思想脉络相通,是相互理解的基础。他进一步引申到文化层面,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全部性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和”的理念,“和”在汉语中含义丰富,可以解释为“和平”、“和谐”、“和善”、“求同存异”等,它与其他民族文化有共同之处,“和谐世界”与联合国宪章也一脉相承,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文化(价值观)和国家形象都是一国软实力的主要资源,我们应格外重视在公共外交工作中恰当地向外国民众表达中国文化。
在讲座最后部分赵启正谈到了公共外交与公众参与的关系,并给出了一些技术性建议。他说公共外交不同于官方层面的政府外交,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因此公众要有自觉的公共外交意识;同时公众的文化素质也是公共外交的基础,公共外交的实践需要高度的智慧,重在交流的效果,需要我们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拥有比较的眼光,“内知国情,外知世界”,且不仅要注重“说”,还要重视“听”。赵启正也特别指出,大学生有许多机会进行国际交流,是公共外交的重要承担者,因此很有必要学习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知识。
讲座进行到提问环节时场下师生争相提问,现场氛围变得热烈而火爆,赵启正一一回答并与大家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其中针对“中国梦”到底是“China’s Dream” (中国的梦)还是“Chinese Dream” (中国人的梦)的提问,赵启正毫不犹豫地指出应为后者,并阐述了对中国梦的深刻见解。他说道,不能简单将“中国梦”理解为中国政府的梦,“China’s Dream” (中国的梦)是中国复兴的梦,早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时就已提出,比如孙中山的革命理论和实践;在十六大报告中中国复兴也被反复提及,引发了外国媒体的疑虑甚至“中国威胁论”的出现。今天的中国梦是“Chinese Dream” (中国人的梦),是十四亿中国人的梦且结果不仅仅惠及十四亿人口,因为中国梦是世界分享的梦,而非自私自利的梦: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外交政策决定中国富裕之后就会对世界其他国家实施援助;中国富裕也意味着世界市场的扩大,对世界经济繁荣都有积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梦不仅是中国人的梦,还是世界共享的梦。而针对“中国梦要超越美国梦”的言论,赵启正指出,中国梦与美国梦内涵不同,这是由支撑二者的不同历史背景、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文化因素导致的,并没有优劣高下之分,没有必要相互批判,我们只需向世界正确地说明自己。同时赵启正也补充到,“中国梦”并非理论,更倾向于一种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具有模糊性;在说明“中国梦”时可以着眼地区、个体的“小梦”,从而突显“中国梦”的现实与理性。(文/公共外交网记者黄瑜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