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返回
铁轨边上的文化再生引擎 - 北京 HeyTown 艺术中心 / META-工作室
时间:2020-12-08 来源:gooood谷德设计网

9.png

傍晚的HeyTown艺术中心与高架铁路

  材料与周边场域之间的张力,使建筑成为一个能够传达场所情感的媒介。

  新旧并存的中国城市该如何“更新”? 我们试图为当今城市现实中常常面临的难题提供一种解答:在新旧文化冲撞的地带,该如何发展出既与历史和记忆相连,又能在瞬息万变的当代城市文化景观中起到实效作用的文化地标。

  背景

  在北京东四环至五环之间,有一块被数条扭结交错的铁轨所割据的菱形区域。当北京城经历着迅猛的扩张时,这块距离CBD不到5公里的“飞地”却隐藏在衰败的工业厂房中,渐渐成为了被都市文明遗忘的角落。

10.png

被铁轨割据出的菱形“飞地”

  业主的长期目标是通过引入文化创意产业,重新连接被铁路割裂的街区,逐步建立起一个总面积约十几万平米的混合社区。作为整个社区项目中期的建筑设计方,我们将一系列零售、餐饮、休闲、创意空间编织在一起,使这一场域焕发活力,并在菱形区域正中构想了这一艺术中心。

11.png

HeyTown艺术中心全景

  设计策略

  如何在保有场地特质的前提下,将生产性的工业空间,转变为促进公众参与的艺术空间?为回应这个场所承载的独特性,经过与业主及本地政府反复沟通,在我们提出的 “空间原型转换”设计策略上达成了一致:借用工业厂房基本原型,调整并使其适用于多样化的公共艺术内容;而进一步转化为复合空间原型,为城市场域带来持续的创造性活力。

12.gif

“空间原型转换”设计策略

13.png

建筑体量在几乎触到高架铁路的端头扭转

  艺术中心的建筑体量从工业厂房原有的锯齿状形态脱胎而出,并逐渐向前伸展,在几乎触到高架铁路的端头扭转。其果断的轮廓起伏、天光下折射幻化的金属表皮,在粗砺厚重的红砖墙体之上,形成了一种“奇妙的漂浮感”,为原本呆板乏味的天际线带来了敏锐而富有生趣的气息。

14.png

金属体量在砖墙之上形成“奇妙的漂浮感”

  材料实现

  材料的选择交织在三条物质性线索中:在反射性与半透明性间不断变化的金属表皮,诠释了一种当代文化敏感性粗砺交错的红砖墙呼应了场地的历史特质;各处精心安排的玻璃窗洞及通高金属转门则将空间容器的内部事件展现给公众。

15.png

在反射性与半透明性间不断变化的金属表皮

16.png

玻璃窗洞将内部事件展现给公众

  建筑的外部由特殊定制的铝板表皮包裹着整个悬浮的锯齿状体量。对金属材料的使用,经由一系列实验性探索,实现了最小的折叠角度、最大的竖向跨度、跳动的波折节奏、变化的穿孔率、增强的反射性。透过材料与场域之间的特殊“摩擦感”,制造了一种面向未来的张力,使建筑成为一个能够传达场所情感的 “媒介”,提供一种能够与周边环境持续对话的通感体验。

17.png

建筑与周边场域之间的对话

18.png

金属材料呈现出特殊的“摩擦感”

  白天,波折铝板像澄亮的棱镜一般通过不同的角度捕捉着天光的微妙变化。傍晚来临,内透点亮,整栋建筑下部自身发出暖光与上部反射天空冷光交相辉映。这种模糊暧昧的光感重叠,给周边空间加载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叙事性。

19.png

夕阳下暧昧的光感营造出难以名状的叙事性

20.png

傍晚的HeyTown艺术中心与高架铁路

21.png

漂浮在高架铁路一侧的HeyTown艺术中心

  内容

  这栋3,300平米的建筑由三段组成:西侧入口门厅通过一个很大的公共螺旋楼梯,与其之上的HeyGallery展廊相连;中部是1,200平米的多功能活动空间,可以在容纳500人的黑盒子剧场或向相邻广场打开的艺术展览空间之间切换;东侧后台区域及其二层是多功能房间。此外,还容纳了一间艺术书店/设计商店,一家艺术教育工坊,两层面向广场的线性展廊。

22.gif

艺术中心主体由三段组成

23.png

西侧入口挑廊及门厅

24.png

通向二层HeyGallery展廊的公共螺旋楼梯

25.gif

剖透视-可在多种活动场景之间切换的复合空间

  这样的空间组织是为了最大程度容纳多场景的室内-室外活动内容。自2020年8月正式开放后,在HeyTown艺术中心发动了一系列公共活动:一席演讲、费那奇北京动画周、摩登天空发布会、当代艺术展、戏剧演出、城市更新论坛、北京国际设计周分会场等……而这些活动又被联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持续不断向城市散发活力的“共生文化节”。

26.png

多功能活动空间内部 

27.png

在HeyTown艺术中心进行的一席演讲 

  与城市连接

  通过城市原有的基础设施-几条旧铁路沿线及下方可供穿越的公共步道,HeyTown艺术中心连缀起通往城市更新片区的多条公共路径,由其引发的活动密度将周边的公共设施联系在一起。而一旁的广场则提供了更多的开放空间,两者共同构成了更大范围城市更新片区的文化内核,成为了一个“社交互动发生器”。

28.png

傍晚的HeyTown艺术中心与一旁的开放广场

  结语

  北京经历了30年狂飙式的城市发展,却突然刹住了脚步,转向一些之前被忽略的碎片。我们在这特殊的时间点上与业主合作,将建筑牵动人心的感受与城市转型的重大意义联系在一起。

29.png

建筑为场域带来敏锐而富有生气的天际线

  艺术中心是一个多重空间的复合体,以丰富的内容吸引人们从城市各处前来,通过艺术激活社区。而周边本被割裂的街区也因此得以重塑日常生活的连续性。

  由建成后的热烈使用可见,HeyTown艺术中心已被视为发动这一城市区块再生的核心引擎。其意义将超越一个艺术展演空间本身,而成为一个城市级的汇聚与分享的场所,一个北京城市文化再生中的锚点。

30.png

从西侧转角看向建筑一旁的开放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