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影像
返回
公共外交讲坛(第十二期 )张兵《外交官带你看世界》下
时间:2012-02-16
公共外交讲坛(第十二期 )张兵《外交官带你看世界》下

55a4ff9a71ad05e4a8e4d59f627a5527.jpg

“外交官带你看世界”综合第一讲

主讲人:张兵

    开头语
    “公共外交网”邀请我介绍“外交官带你看世界”系列丛书的策划及背后的故事,作为主编,这套书的总服务员,我确实有点胆怯。倒不是心理上的反应,而是怕水平限制了高度。这套书按国别分,目前共有55本,已出版42本,估计今年内会出齐。这样一套涵盖5大洲、包含55个国家的大型系列丛书,让我在一个多小时内把它的精华提炼出来确实有难度。于是我便把自己的旅游经历和思考以及出书过程中的故事端给大家,和大家一起探讨,请广大听众和读者来品评。 看看,外交官带你看世界有何特点,它对提升国民素质有何助益。

    一、事情从我两次出国旅游的不同感受说起
    第一次是2005年我和我的先生参加了欧洲大陆的11国之行,在这11国之行半个月的时间里,其中有一件小事情,虽然小但确很值得深思。
    那是在欧洲某国郊外的一个旅馆,那天早晨,我们按照导游要求的时间到餐厅去进餐,欧洲的早餐都是西餐,我和我的先生毕竟在外交部工作过,所以去的时间都严格按照导游规定的时间去。我们进去以后就发现我们的团友被圈在一个角落里,只占整个餐厅的三分之一,人挤得满满的,进去后就被告知我们的旅行团只能在这里用餐,团友告诉我说领班(一个黑人)说别的地方是给其他游客留的,我听了以后心里不太高兴,便坐在了一个僻静的地方,当然不是在他圈的那个角落。然后就去拿牛奶,等回来的时候发现我的盘子不见了,后来我的先生也端着盘子来找我,领班过来解释说:你们用餐的地方在那边,我已经把你的盘子端过去了,我可以领你过去。我问早餐为什么还要分区啊?他说,因为还有几个团。我问还有几个团啊?因为我知道前一天住在这个旅馆里的主要客人是我们这个四十人团,我问,你能不能介绍一下还有多少人过来用餐?他支支吾吾没有说太清楚。我说“我们是你们请过来的客人,你应该尊重我们,请把我的盘子端回来。”他还一直强辩。我又说,你要是这样的话我就要找你们经理了,为什么同是来旅行的人要两种待遇呢?我就把眼睛瞥向另外一个角落,那里大概有四五个白人吃饭,而且还有服务员给他们端咖啡和小点心。我说,我就在这里用餐,你把盘子给我端回来,否则我要找你们的经理交涉。他很尴尬,就说那我去请示一下。不一会他回来了,对我表示歉意说你可以坐在这里,我把盘子给你端回来。后来他还把桌面上清理干净,再次表示了歉意,既然对方已经这样表示了,我们也不能得理不让人,我和我先生就坐在那里用餐,对他的服务也表示感谢。
    这个事情当然都被我们旁边的、挤在一起的团友看见了,吃过饭以后,团友们就冲到我们这边来了,然后又喊口号,又表示祝贺,说我们胜利了,还有一些人说了一些不雅的话。当时我就小声的制止他们说,我们不要在这里喧哗,还有那么多人在这里吃饭,有什么事我们到车上再说。上车以后,我说,我们要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大家说什么的都有,我说,你们记不记得昨天早晨咱们来吃早点时候的情况,有一个人说,我看见一个男的,不知道是哪个团的,但肯定是中国旅游团,他把上来的一大串香蕉大概有十几个用一个盘子全端走了,引得许多人侧目;也有的团友不喜欢吃面包,也不喜欢喝牛奶,一看鸡蛋上来了,一次就取三五个。按照外国人的习惯,就是排好队每次每个人取一个。我说,这些不文明行为肯定在餐馆的服务员心里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所以第二天他们就采取了包括区域划分等限制措施。面对不公平待遇,我们必须交涉,但是我们对自己的作为要不要反思呢?
    对方使用不当的方式,我们讲些过激的话,那是彼此伤害又都觉委屈的一次心灵碰撞。
    第二次我和我的先生参加了2010年初夏组织的东欧五国之行。这一次的情况和上次截然不同了,我明显地感觉:中国的游客从个人出游的知识和素质方面,有明显提高。
    事情发生在匈牙利的巴拉顿湖,我们住在一个温泉小镇上,在一个小小的西餐厅用晚餐。我们的团友都喜欢在中午或者是晚上吃中餐,但是那儿就没有这样一个中餐馆。我想说明的是巴拉顿湖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旅游胜地,它是中欧最大的淡水湖,湖水非常清澈,气候怡人,在湖的南岸还有欧洲最长的湖岸沙滩,北岸是火山丘的地形,种植了大片的葡萄,湖岸的四周也是密林环绕,一些古堡点缀其间,十分的幽静,所以我们到了这个地方感觉心灵得到了一次洗涤,我们的晚餐就在这家小小的餐馆开始了。
    我们全团十六个人就围坐在一张由原木拼成的椭圆形的餐桌前,桌上铺着洁白的桌布,长条的木板凳也传递着一种古朴、纯美的民风。墙上还挂着美不胜收的摄影作品,桌上已经事先摆好了面包篮、果酱、盐巴等,而且每个人面前都摆放着同样一套杯、盘、刀、叉,另外每个人还有一盏小渔灯似的吊起的小汤锅,非常的小巧。几片嫩白色的巴拉顿鱼片就在汤水中静静的躺着,就像湖水里边的白色的白莲一样,不一会服务员就来了,把汤锅底下的小燃气炉点着了,鱼的香味就开始飘散了。鱼都是新打的,所以不需要加很高的温,而且非常新鲜。当时我们吃饭的时候就有一种感觉,好像是一幅烛光晚餐的油画,大伙都啧啧称赞,都觉得很有意思,又把司机、导游都请来共进晚餐,气氛也比平时活跃了许多,我们先喝了鲜美的鱼汤,也品了嫩滑的鱼片,接着就是一道沙拉,一道牛排,最后是甜点。每次服务员给大家上菜的时候,不同语言的谢谢声不绝于耳,尽管语言不通,但是大家都很默契,都很理解,刀叉也在轻拿轻放中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流淌的音乐,感觉美极了。正当人们味蕾大开的时候,一个三人的小乐队来助兴了,有小提琴、手风琴和大提琴,他们来了一个和谐的三重奏,这下把这顿美餐推向了高潮。在乐手的鼓动下,团里的一位音乐教师和一位外语教授还有喜欢唱歌的团友们就一起唱起了俄罗斯的民歌《红梅花儿开》,我们都用中文唱,但是乐手会用乐曲来搭配。然后还有一个会唱匈牙利民歌《今晚月亮明又亮》,当时的气氛简直好极了。还有几个团友索性就随着音乐跳起舞来了,觉得一切都是那么和谐,人和人,人和自然。这样的美景,美餐,再加上好客的东道主匈牙利人,偏偏又遇上了一群彬彬有礼,入乡随俗的中国游客,所以我觉得那一次是让人终生难忘的友好的聚会。彼此欣赏,又彼此希望再相见的一次灵魂碰撞。
    旅游中的两件事情,两个结果,这就是不文明出行和文明出行的差异。

    二、对旅游的再思考
    我因职业的原因,退休前,已经去过40多个国家。退休后,随旅游团又去了15个国家。除了因工作外,人们到底为什么想远行?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个答案。下面我举几个例子:
    《外交官带你看世界》丛书总策划何承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上海,我遇到一对刚退休的老人,他们俩一退休,就去欧州旅游了85天。出于好奇,我问他们:“难道你们在中国都游遍了?”他们说:“没有。我们是先游远的,后游近的。”我又问:“你们俩不懂英语,又没有出过国,又不靠旅行社,是什么力量支撑你们去周游世界的呢?”老人意味深长地说:“人都怕死,但更怕没有目标。年轻时,有年轻时的目标,今天有今天的目标。”“那你们今天的目标是什么?”“今天,我们就盼望着到地球的别处去看看。”
    一位想外出旅游的谢先生说:前些日子,看到一则新闻,辽宁大连63岁的张志武和侯影倩夫妇,在过去9个多月里,驾驶一辆房车,行驶23万公里,游历了国内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越南、柬埔寨、泰国、老挝4个东南亚国家。并且这只是一个开头,他们还有更多的旅行计划。这则新闻让我感到震撼,同时又想起那个少年时代就开始的环游世界的美好梦想。老张的话发人深省,他说“困难总是存在的,但只要你上了路,所有的问题都会解决。如果顾虑太多,你永远走不出去。”我一下子豁然开朗,的确,阻碍人们实现梦想的不是金钱与时间,而是心里的种种顾虑。于是,我再次有了环游世界的梦想,并且在为之努力。
    香港影星李宗翰形容自己在旅途中的感受是“我像一个捡枫叶的人,我的朋友则像枫叶一样散落在每个角落。我想将它们拾起放进我的一本书里面,而这本书就是我的记忆。”他去加拿大旅行后感觉自己成熟了,不想再像过去那样马不停蹄地拍戏了,要留些时间给家人给自己。他说:“加拿大人的生活理念深深打动了我,用一句话总结就是‘生活可以很简单,简单就可以很快乐’。我觉得他们活明白了。从他们住的房子望出去就是几头奶牛在吃草,一行大雁排成人字形,就像童话世界。”
    钢琴王子朗朗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游览不同的街景,欣赏不同的河流,触摸各个城市不同的古迹,丰富着他作为钢琴家不可或缺的浪漫情怀。他去土耳其寻找奥斯曼帝国的遗迹,去意大利感受古罗马的风采,去希腊“品尝”爱琴海的纯净。
    总之,富起来的中国人就想到外面去看看,就像歌里唱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如何‘精彩’又如何‘无奈’,人们怀着好奇心,睁大眼睛,踏上了旅途。
    正像法国驻华大使苏和说的:“随着消费方式的变化和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公众希望了解世界的好奇心与中国经济同步增长,而出国旅行就可以使中国公众的好奇心得到更好的满足。”
    对外交官而言,旅游又意味着什么?也许是职业使然,他们想得比较多的是如何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友谊与信赖。
    我们的一位作者说得好,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靠人民,而旅游这种方式既便捷又广泛。人民通过交往才相知,相知才能相互欣赏,进而相互尊重,取长补短,达到深化国家关系的目的。所以中国的旅游者客观上可以充当民间友好使者的角色。历史上有不少先例,汉使张骞通西域、唐朝和尚玄奘去印度取经、郑和七下西洋以及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民间交往成就的。这样讲,我们的旅游者就上了一个台阶,上升到国家形象代言人的高度,从而让中国旅游者在出国旅游时,有一种使命感、光荣感和自豪感。

    三、丛书如何策划的
    接下来我想谈谈我们这套书了。这套书是怎么策划出来的呢?
    从参加旅游团到对旅游的再思考后,我一直想能否利用外交官的资源找到一个合适的出版单位,合作出版一套世界旅游丛书,因为这不仅是旅游者的需要,也是越来越多的民众希望了解外部世界的渴求。2008年12月16日,在外交部外交笔会庆祝建会15周年的聚会上,我遇到受邀出席会议的“金色年代”杂志北方区首席代表韩洁,我向她谈了我的想法,韩洁当即表示,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何承伟总编辑正在酝酿此事。3天后,也就是12月19日,何总即飞来北京,和我们一起策划此事。他高兴地说,富起来的中国人盼望着到地球的别处去看看,如何满足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旅游需求,对一个出版者来说,不仅是一个服务的机会,更是一个发展事业的机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没想到能遇到你们这样一大批退下来的外交官,不仅熟悉中国人的需求,同时也了解曾经工作过的所在国情况。我们计划每一个国家写一本,最好能涵盖五大洲几十个国家。由你们来写这样一套书,老百姓相信,出版社放心,真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事后,我们又了解了这家出版集团和何总本人。原来何承伟是一位资深的出版人,是中国出版界十大领军人物之一。我国家领导人曾把他策划的“话说中国”系列丛书,作为国礼送给美国耶鲁大学。这套丛书还多次被列为中国家庭十大藏书之一。有了这样好的策划者,我们便放心地开始组建写作团队。

    四、高级外交官组成的写作团队
    写作团队的水平直接影响丛书的质量,所以我们必须把作者的队
    伍组建好。因为这项工程庞大,注定它是一项群策群力的事业。所幸的是,这套丛书从头至尾得到了外交部两大群众组织的强力支持。一个是外交笔会,它是一个由爱好写作走到一起的资深外交官组成的,现有会员220多人;另一个是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是由2000多位离退休外交官组成的,是一个在社会上非常有影响的组织。这两大组织中的不少高级外交官就是我们这套丛书的作者。
    我还要强调的是,在推选作者的过程中,丛书的四位外事顾问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分别是亚洲顾问刘一斌参赞,他曾在四大洲工作过;美洲、大洋洲顾问汤明新,他曾在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做大使;欧洲顾问马恩汉,他曾在挪威和葡萄牙当大使;中东、非洲顾问刘振堂,他曾在叙利亚和伊朗当大使。另外,因工作中涉及到许多外文,特别是向驻华使馆分发宣传材料必须中英文对照,我们又请了外交部翻译室外文专家、现任中国翻译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前驻卢森堡大使、驻法国公使衔参赞施燕华女士作为丛书的英文顾问。当丛书进入审书阶段时,外交部外交笔会审书小组又义不容辞地承担了整套书的审核工作,他们的带头人就是外交笔会常务副会长、前驻菲律宾、新西兰兼库克群岛和津巴布韦大使黄桂芳。还要特别提到的是是两位外交家,一位是外交笔会会长、外交部前副部长王殊,另一位是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会长、外交部前副部长吉佩定,他们是丛书的特邀名誉顾问,为本书所做的点评实属画龙点睛之笔,相当给力。

    五、外交官写作空前大转型
    大家可能知道,外交官写的文章以电报和调研报告为主,主要对
    国际形势、多边和双边关系进行分析和综合。语言要简练,要高度概括;外交官平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驻在国领导人及该国的政治、经济、党派和军事等方面。而“外交官带你看世界”这套丛书的风格与我们长期从事外交工作的写作风格大相径庭。按出版社的要求,该书的读者为广大的民众阶层,所以必须好看、好读,要集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要以生动的讲故事形式,客观真实地叙述该国的基本情况、地理历史、风土人情、双边关系等。语言上力求生动、活泼、时尚;关注点放在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民风民俗、文化风情等方面,即以广大民众为主要对象。对标题的要求也很高,要抓眼球,形象化富有感染力。每本书还要配200——500张照片,要图文并茂。总之,要一棵有枝有干有花有叶的树,而不是只要枝干。记得我第一次写预测某国大选的《新情况》时,写了1600字。处长看后要求压缩到1000字,司长看后,又要求压缩到600字,因为这是送上级领导看的,必须短而精。久而久之,外交官写出来的东西就只剩“枝干”而无“叶和花”了。此次写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来个大的转型,外交官们开始很不适应,有的甚至想放弃。大家经过了写样篇、改样篇,相互推敲、相互借鉴等多道“工序”,前后磨合了三个月,终于走上了出版社要求的“轨道”。现在拿在手里的书,用一句时髦的话叫“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改造”。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外交官们向你推荐和点评的景点不是从哪本旅游杂志上抄来的,也不是从哪个“操刀人”那儿贩来的代用品,而是他们多年积累的极富个性,有独到见解,经得起时空考验的货真价实的东西——你最应该看也最值得看的东西。

    六、丛书走进世博会、走进驻华使馆

    法国驻华大使苏和在给施燕华写的《文化盛宴——法兰西》一书
    的序言中写道:“在上海世博会举行之际,迎来了‘我们生活在同一地球——外交官带你看世界’旅游丛书的出版,我感到十分高兴。的确,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地球也成了我们大家共同生活的城市,这也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所告诉我们的。撰写这些书籍的中国外交官经验丰富,十分熟悉他们所要介绍的国家。因此,他们是中国旅游者理想的导游。”
    “外交官带你看世界”系列从书中的《缤纷郁金香——荷兰》第一个走进世博会,随后,《东方海上明珠——菲律宾》、《波斯风情——伊朗》、《热力桑巴——巴西》和《日落之邦——摩洛哥》等都伴随该国馆日出现在展会上,成为促进双边关系发展中的一位“友好使者”。2010年8月上海世博会图书展上,“外交官带你看世界”系列从书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吸引了许多参观者的目光。
    2010年11月1日,西班牙驻华大使馆和塞万提斯学院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热舞弗拉门戈——西班牙》新书发布会,该书是由中国前驻西班牙大使汤永贵带病写成的。大使馆文化参赞莫罗代表驻华大使赞扬汤永贵大使为西班牙和中国人民的友谊做了件大好事,并对汤大使对西班牙的深刻了解表示由衷的钦佩。2011年1月18日,意大利驻华大使杨努奇为董志仁等5位举行了意大利国家骑士勋章授勋仪式招待会。在陈述董志仁获奖理由时,除陈述他过去在意大利工作期间的成就外,还特别提到他最近出版的《浓情地中海——意大利》一书,为意中关系谱写了新篇章。大使代表意大利总统将金光闪闪的“骑士勋章”佩戴在董的胸前,并将总统签发的证书交到董志仁参赞手中。2011年10月28日,冰岛驻华使馆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为庆祝中冰建交40周年,分别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国家大剧院资料厅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在这庄严而又喜庆的日子里,作者王荣华——中国前驻冰岛大使,带着他的刚刚下线,仍散发着油墨香的新书《冰与火的国度——冰岛》出现在欢乐的人群里。冰岛驻华大使柯丝婷女士高兴地向大家介绍了冰岛,那是诗歌的国度,一片毫无矫饰,仪态万方,午夜有阳光,冬夜有北极光的土地。柯丝婷大使还把作者王荣华介绍给了与会的客人们。她说:“出色的大使会关心服务过的国家,会继续为维护健康和友好的关系提供便利。我祝贺王荣华大使撰写了此书。在中冰加强关系的道路上,它是一块铺路石。此书的出版作为冰中建交40周年庆祝活动的一项内容是值得欢迎的。”王大使还应邀在会上介绍了他的新书。
    “外交官带你看世界”系列从书并不是出书以后才走进驻华大使馆的,因为作者中的不少高级外交官与现任驻华大使们早就是同学、同事、朋友。他们得知中国一批前外交官正在撰写“外交官带你看世界”系列从书,都表示愿意积极支持,不少驻华大使为丛书写序。如土耳其驻华大使穆拉特﹒萨﹒埃森利为徐鵾著的《欧亚纽带——土耳其》作序,他写道:“书中不仅有对土耳其的独特感受,而且还包含了关于土耳其社会和文化的各种知识,一定会给中国读者以有益的启迪。作为两个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国家,两国民众需要更好地相互了解。我相信徐鵾先生的这本书一定会在这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墨西哥驻华大使豪尔赫﹒瓜哈尔多在给沈允熬著《西半球文明古国——墨西哥》一书的序言中写道:“这本著作是他对墨西哥的深刻了解,亲身经历、回忆和思索的结晶。沈大使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使我们现在有了一部宝贵的中文文献。它用精确和不容置辩的语言,让人们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了解墨西哥人民。”

    七、丛书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下面我想讲讲丛书背后的故事。首先是从读者群发出的声音。
    这套丛书出版后,5次参加国内外书展,10几本书已经或正在二次印刷。更有16本书出了繁体字版,在香港等地问世,为开拓境外市场做了有益的尝试。2010年世博会期间,丛书中的不少作者还带着他们的新书走进了世博会。多家报刊、杂志邀有关作者撰文介绍该国;有的经作者同意,直接从书中摘选某些章节登载。有些驻华使馆结合某项活动,为撰写该国的作者举行新书发布会、颁奖会。公众对这套书也很欢迎,北京图书大厦已将这套书移到显赫的位置。许多旅游者问,到哪里可以买到这套书。还有不少人从上海成套购书作为家庭藏书。外交部政策发展司把这套书作为礼品书使用。在英国定居的我的一位忘年交——前国民党高级外交官祁先生得知我正在主编“外交官带你看世界”系列丛书后,他一定要买一套。我当即表示要送一套作为他88岁生日礼物。当这套书通过海运送到他手上时,他激动地打来越洋电话说,中国外交官太了不起,心胸太开阔了,我为有你们这样的同行而感到骄傲。一位资深大使在读到系列丛书中的部分图书后,给香港大公报撰文写道:“撰写一套介绍50多个国家的大型丛书,在国内也许是一大创举,实在功德无量!我深信,这套丛书的一本本,将会久远地流传下去,成为一条条联系各国人民的和谐纽带。”

    作者群动人的故事,我也给大家讲一下。
    参与这次写作的有50多位资深外交官,而在他们背后还有丈夫、妻子、儿女以及亲友的相助。作者年龄最大的年届80岁,还有数位作者是带着重病,忍着剧痛完成书稿的。这支写作队伍年迈体弱,但他们是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和培养教育下 成长起来的资深外交官。其中有多位曾担任过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翻译;有多位作者自小留学在所写作的国家,后来成为中国驻该国的大使;由于工作成绩卓著,有多位获得过驻在国的最高国家勋章;有多位作者在国外经受过战乱、病患和天灾人祸的考验。他们是一群守信、律己和富有战斗力的群体。他们的目的明确:不为名、不为利,但求把握夕阳余晖,为社会做一点有益的事情。正是这样一支文装解放军,苦战了三年,终于奉献了一套涵盖五大洲的大型旅游丛书。
    外交笔会审书小组放弃休假,冒着高温酷暑,在短短的40天内审读完40本书稿,保证丛书的正常运转。在编写过程中,上海的许多责编、美编也是倾尽全力地做着后期制作工作。正是由于双方的相向努力,丛书才能如期与读者见面。

    八、主编定位——服务员
    作为主编,我是怀着对作者、编者们的真挚敬意,以一个服务员的身份来担此重担,因为我知道这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它是一个群体的工作,是一份群策群力的事业。
    在这套书的编写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开始策划这套书时,并未被普遍支持和理解。有人认为外交官写旅游书似“不务正业”等,我的信心也受到影响。但我并未放弃,顶着压力,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在写作转型过程中,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整个编写过程的工作量之大,涉及面之广是出乎意料的。在处理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方方面面的复杂关系方面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是始料不及的。多亏顾问们和作者们的坚定支持与帮助,作为主编,我尽力了。

    九、从女外交官角度看外交,也浪漫,也温柔
    自我介绍一下
    第一点,我当外交官的偶然性
    过去也有很多人问,你是怎么当上外交官的?提到这个问题,勾起了我对很多的往事回忆,我只能说我走上外交之路,是幸运与曲折相结合的一个产物,首先说说幸运:
    早在六十年代中期,中央决定从地方调一批干部充实外交战线,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个决定。我先生说,有一次他被上级叫去汇报一些科研方面的情况,因为他是钢铁学院的一个教员,负责学院的科研工作。当时他并不知道,其实在旁边坐着听汇报的就有一位是外交部审查干部的人,后来他到外交部报道看到了那位,才恍然大悟。原来当时在旁边坐着的就是你呀!当时是夫妇两个一起调,两人都要政审,我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审的我,我也不知道谁去的,反正是两个人一起调来了。
    1965年我先生先去报到了,我的孩子当时正好得肺炎住院,发烧四十多度,所以我就推迟了。当时调来的这些干部首先要送到外交学院学外语,先过外语关。
    因为我一拖就拖到1966年的6月1号才调到外交部,而1966年的6月1号是文化大革命开始的第一天。到北京第一件事,是背着行李卷去天安门看升旗,我到的时候只有清晨四点多钟,所以我外交上的第一课是在天安门看升旗开始的,当时的兴奋无法言表。好像那就是一面党旗,也是一面国旗,我在那里宣誓,一定要干好外交工作。因为我知道马上就要到外交学院去学外语,然后我就可以出国做外交官了,我感到非常幸运。到了外交部,干部司通知我,因为9月1号才开学,还有三个月,要在外交部参加三个月的运动,然后到外交学院去报到。我很高兴,那就参加运动吧。没想到这一运动就运动了十年,这十年期间,前几年我是在外交部参加文化大革命,后三年被下放到外交部东北“五七”干校,在黑龙江五常,后来又从五常迁到湖南的茶陵。1973年干部司把我从干校调回来的时候问我:你应该到外交学院去读书的,你还去不去啦?我说既然你还让我在外交部(我的先生已经在外交部工作了),我只能去啊。
    当时我已经是有六月身孕的孕妇,我的女儿和我一起在外交学院读书和长大。从1973年的6月份到1976年初,那个时候大学还没有完全恢复,但是因为需要人才,就让我们到外交学院接受了两年培训。我等于“念”了三所学校了,文化大革命五年,干校三年,外交学院两年,一共十年,毕业了。1976年的1月8号,我被分配到外交部美洲大洋洲司,
    第二点,笔名成为现用名。
    到美大司报道那一天,周恩来总理去世了,1月9号,我有机会参加第一批到北京医院见总理最后一面,就是这一次见总理是我真正走上外交战线的第一课。所以我说我的外交之路是幸运的,是曲折的,最后还是幸运的,我毕竟走上了外交之路。
    有的人说你是女同志,为什么有张兵这样一个名字?我说这个名字本身记录了一段历史,因为我调到外交部,正好是文化大革命开始,那个时候已经不搞业务了,我是等着去读书的,哪里有业务啊?所以就运动吧,运动要写大字报啊,后来我结识了国际司的张矛,她和我一起作为自由兵写大字报。当时我还没有参加群众组织,所以我就想有一个笔名,一兵一矛这样写起来非常好,我就用张兵这个笔名。就这样,从我一入部大伙就知道我叫张兵,而不知道我原来的名字叫张金娥,到1968年的时候,外交部各个群众组织开始联合了,组织了一个大联合筹备委员会,我也作为大联筹的一个成员,有幸在1968年初受总理接见,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周总理,那种激动心情已经没有办法形容了,在中南海的门口,其他人都进去了,我被拦在外边,为什么?警卫说你的身份证上的名字和你报来的名字不一致,你到底是谁?当时急的我都要哭了,后来警卫打电话进去询问,我们进去的人也说明了这个情况,总理的秘书给外交部办公厅打电话询问。办公厅作了解释,确实是个误会,就这样我是最后一个进入西华厅的。进去后,我的眼里全是泪,总理看了以后问:怎么啦?叫什么名字?我说我叫张兵。总理说:张兵?你坐下坐下。当时我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总理喊了我的名字,我就叫张兵。当时我想将来我要能用这个名多好,毕竟它有纪念意义。后来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干部司把我找去,说你原来的名字和现在的名字不一样,怎么办?我说我很想用现在这个名字。他说这和我们想法一样,我给你开个证明,你到派出所把名字改过来。把你的原名改成曾用名,把张兵作为现用名。
    就这样我的名字变成现用名,这里有三个小秘密:一周总理呼唤过,二记录了一段历史,三还有一个心里的小秘密,我不愿意叫原来的名字,因为我觉得封建。我们家里是姊妹六个,没有男孩,我是老大,我从六岁就作为我妹妹们的玩伴也是保姆,一直到上初中我带大了三个妹妹,就当了十来年的保姆。我父亲在外面做小买卖,很少回家,我母亲体弱,所以我就是家里的壮劳力,挑水、劈柴、拉风箱、捡柴火这些事都干,从九岁我就开始挑水,从小我就觉得我应该是个男孩。后来听说外交战士就是文装解放军,我也是解放军一员啊,觉得挺自豪的。所以这个名字我很喜欢。
    第三点,从女性外交官角度看外交,也浪漫,也温柔。
    我给大家讲几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就是从我女性外交官的角度看外交,我觉得很浪漫,也很温柔,这可能和大家看到的外交唇枪舌战反差很大。
    第一则 茅台酒做红娘
    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外长吴学谦访问瑞典。招待会过后,使馆的同志们才开饭。招待会“剩余物资”不多,厨师为大家煮面条,饥肠辘辘的人们边聊天边等开饭。突然,办公室主任发话了:“同志们,打开的几瓶茅台还有点剩余,每人可以分一点,算做犒赏。”一听说有茅台,众人的兴致立即高涨起来,不管会不会喝,每人都分到一点。我捧着那杯酒,不断地凑到嘴边,我不会喝,也不敢喝,但却挡不住酒香的诱惑,一遍遍地贪婪地嗅着。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饮茅台,我被它的高贵吓住了,不知该怎么处理它好。几个壮小伙子围拢来,馋的直流口水,但我就是不捨得给他们。最后,我找招待员要一个空茅台瓶,小心地将那杯酒倒回瓶内,酒刚好盖满瓶底那么薄薄的一层,但其香气却是不断膨胀着、扩展着,撩拨着迷的人们……
    第二天上班,我将酒带到领事部办公室。在签证室里,打开了瓶盖,酒香立即弥漫到领事部的角角落落。我舒服地坐在前台,准备接待来办签证的人们。酒香不断从签证室的门缝里溢出,让人无比陶醉。
    办签证的人陆续排起了长龙,第一位走进来的年轻人突然问道:“什么花这么香?”我笑答:“茅台!”“能让我看一眼吗?”我只能如实说道:“不是花,是一种中国酒的香气。”我一边回答,一边核对他的邀请函:药剂师,到中瑞合资的无锡制药厂工作,申办一年多次的商务签证。手续办好后,他小声对我说:“能请你写出那酒的名字吗?我到中国后,也想买一瓶。”我望了望他那认真的样子,便在一张便笺上写下了“茅台酒”三个字。他满意地走了。
    一年过后,他来办认证,乘人不注意,塞给我一句话:“我有一位中国新娘了,你猜是谁介绍的?”他略微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就是你们的茅台酒。”我眼睛睁得大大的,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于是他郑重其事地邀请我和我的先生当晚去咖啡馆,并允当场“揭密”。
    我们如约前往,听到了一个世界上最美好的爱情故事:“我第一次去中国,除了那封邀请函外,我另一个 ‘通行证’就是你写给我的那张中文字条茅台酒。到了无锡,除了日常工作外,我经常去大商店逛,见人就问,哪儿能买到茅台酒。不巧,走了几家商店,都没买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一位姓钱的小姐,她也在制药厂工作,英文还不错。聊天时,我又说起茅台酒。她惊异地看着我,问我是怎么知道茅台酒的。当我把自己的故事告诉她,并拿出了那张写有茅台酒字样的中文字条时,她的眼睛突然异常明亮,高兴地对我说,她家就在茅台酒的故乡——贵州。我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此后的一段时日,我有意无意地在饭厅里寻觅她,且每次都能见到她,我的心开始有些惴惴不安了,似乎有一只小兔子在那儿蹦蹦跳。我想见她,但又怕见到她,我害了单相思。终于有一天,我鼓足了勇气对她说,我想利用假日去贵州玩玩,不知她肯不肯做我的向导,她竟爽快地应允了。此后的故事你们一定能猜得到,她竟奇迹般地做了我的新娘,确切地说,是恋爱中的新娘,我们还没有登记结婚呢。这次,我就是请你们为我的未婚证明做认证。”
    故事讲完了,年轻人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在摇曳的烛光中,形成了一圈圈诱人的光环。
    那天临别时,他深情地对我们说:“我爱茅台,我爱中国姑娘,我爱中国。”
    所以,茅台酒就做了一回红娘,这个故事,听起来是不是很温柔、很浪漫呢?

    第二则 打赤脚的萨摩亚贵宾
    1976年9月2日下午,机场上云集着欢迎队伍。当萨摩亚贵宾走下舷梯时,我惊奇地发现,其中好几位男外宾,包括元首本人,都穿着裙子。那裙子像是用麻又似棉布做的,像筒裙又像西装裙。来宾个个身体健壮,皮肤呈棕黑色,很像亚洲人,尤其像蒙古人。当外宾绕场一周同欢迎的群众见面时,元首不断鞠躬致意,元首的长子(元首的副官)一直把手举在帽沿上,激动的泪花在眼里闪动。远离欧、亚、非、美洲大陆,全国只有十几万人的萨摩亚,何时见到过这样隆重的场面,他们的心灵肯定被震撼了……
    第二天清晨,我们去请外宾用早餐,刚好碰到了在钓鱼台宾馆院内散步的元首一行,他们个个都打着赤脚,悠闲自得,惬意非常。可能是“主随客便”,他们已不再像昨天那样拘束,而是像在自己的国家里一样自在。我们一方面为能使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而欣慰,另一方面又有点不好意思,毕竟我们是“西装革履”,相比之下,大有主客颠倒的感觉。
    当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会谈,当贵宾出现时,我又一次惊呆了:代表团成员、元首的发言人亨金赤裸着上身,左手持一把拂尘,右手拿着一根权杖;紧随元首身后,昂首挺胸地走过来。当时我觉得客人有点失礼——毕竟是两国领导人会见,怎么能“赤膊上阵”呢!后来我才得知,这是萨摩亚人最高的礼仪。
    会谈开始了,元首用萨摩亚语讲话,亨金把它翻成英语,我们的译员施燕华再翻成汉语。这件事使我了解到,西萨摩亚国家虽小,但民族自尊心极强,难怪它是南太平洋岛国中最早独立的国家。
    晚7时,外交部在钓鱼台设宴欢迎贵宾。钓鱼台的菜肴,以“汤”和“餐具”著称,吃的是“味”和“样”。但对于萨摩亚人来讲,就不够实惠了。他们平时的食品多以面包果、芋头等薯类为主,淀粉含量大,胃口也就大,几小盅(碗)汤汤水水下去,过不了个把小时便饥肠辘辘了。晚上10点,元首副官来到接待室,说他们晚饭没吃饱,可否给他们弄点芋头、啤酒。接待人员脸红了,有点尴尬,赶快去餐厅搬来了一箱啤酒,临时找不到芋头,只好拿些面包、香肠充饥。此事大大教育了我们的接待人员。代表团去南方访问时,每顿都加了煮芋头、烤芋头等不能上宴会桌的“点心”,贵宾们非常满意。

    第三则 国宴上的生日蛋糕
    1998年11月16日,库克群岛总理杰弗里 •亨利首次访华,也是中库建交后,首位库克群岛领导人访华。
    当亨利总理在朱镕基总理陪同下,检阅仪仗队并鸣19响礼炮后,二人并肩走进了大会堂。这历史性的时刻曾让亨利总理十分激动。但另一件小事却更让他心动不已。朱镕基总理在为他举行的宴会上,首先祝愿他访华成功,继而祝他生日快乐!望着桌上硕大的为他专门制作的生日蛋糕,这位刚满58岁的总理竟惊讶的不知该说什么感谢话好。他在国内外过了不知多少次生日,但有谁能在国宴上过生日?! 而且是12亿人口大国的总理为他过生日……无独有偶,当晚,在他下榻的钓鱼台国宾馆的晚餐桌面上,竟也有一只生日蛋糕等着他……
    亨利总理访华日期与他生日巧合这件事,给接待工作增添了新的内容。一千句话不如一件暖人心的事。人在旅途仍能象在家里一样,有人想着为你过生日,准备蛋糕,这当然是一件令人快慰的事。一份生日蛋糕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礼物,但它表达了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的真诚与好客。
    我在新西兰使馆工作期间,主要负责库克群岛的工作,同时兼管南太平洋岛国的动态调研。库克群岛在新西兰设有高级专员公署,由于工作关系,我和专员公署的库克朋友联系比较多。当库克总理亨利访华事提上日程后,我的工作便转入这个主题。各种文字资料、双方领导人会谈和会见的建议、双方可能签署的协议、国旗国歌、总理本人的血型、兴趣爱好及禁忌等方方面面都要过细的逐一做好准备。正是在开列着一长串的清单中,我意外地发现了亨利总理的生日与他访华的日期竟巧合在同一天,于是建议外交部礼宾司以朱总理名义,在欢迎他的宴会上送一蛋糕,这一建议被部里采纳了。
    亨利总理访华后,在库克群岛内引起了很大反响。《库克群岛新闻》、电视台、广播电台都做了报道,盛赞中国是礼仪之邦,是库克群岛最可信赖的朋友。

    最后,我还有三个愿望
    走进五大洲
    走进全国31个省市
    完成本套丛书(还有12本待出)
    和大家一样,我也是一个爱旅游的人,我认为旅游的过程其实
    就像是在“读书”,“读”一本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并颇具诱惑力的书,所以旅游是人生一大享受,它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家门,走出国门。年前,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2010年中国出境游为5739万人次,2011年预计为6500万——7000万人次,开放旅游目的地国达110个,中国人开始真正走向世界了。
    我希望广大读者们能在阅读“外交官带你看世界”丛书的同时,跟随这些老外交官们,透过他们的视觉,循着他们的足迹,一起来看看这个世界。在文明出行中,充当友好使者。并在观赏中,“也能深受各国良风益俗和文明亮点的启迪”。
    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在万经章写的《梦幻大陆——美国》一书的‘致辞’中,有一段华彩乐章,请允许我把它作为这次讲座的结束语吧:“新中国外交官的善良、大度、好学,大家可以在字里行间品味,华丽影像背后的奥秘和内涵更需要细细琢磨。我梦想有朝一日,美国的外交官朋友会写出几本同样精彩,客观‘导游’中国的书……
    从下一讲开始,“外交官带你看世界”丛书的16位作者将带着他们自己写的书,陆续向大家生动讲述包含5大洲16个旅游目的地国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喜欢。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