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详情
在后疫情时代打造有效公共外交
时间:2021-06-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近日,美国南加州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份名为《社交距离下的外交:脆弱世界中的软实力与未来公共外交》的报告。该报告探讨了新冠肺炎疫情给国家软实力带来的影响,并就如何在后疫情时代打造更有效的公共外交提出建议。

  公共外交面临三重挑战

  报告将公共外交面临的挑战大致归类为结构变化、数字化、疫情冲击三大类。其中,前两类在疫情发生前便存在,有些因疫情影响而加剧。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本质上是制度结构层面或操作性的,数字化带来的挑战则与在公共外交领域采用新技术或数字平台有关。疫情冲击引发的挑战,有些尽管可能随着疫情的消退而消失,但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产生负面影响,还有些则可能会成为后疫情时代的“新常态”。

  具体而言,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包括:外交部门负责公共外交的高级官员在外交政策制定中鲜有一席之地、很多公共外交项目没有与外交战略目标紧密关联、公共外交从业者缺乏可靠的影响力评估框架等。数字化带来的挑战包括:长期以来对数字资源和数字能力的投资不足,难以跟上目标受众习惯、意愿和兴趣的快速变化,虚假信息和恶意影响公共外交活动的开展等。疫情冲击带来的挑战则包括:面对面开展公共外交的传统工具无法使用,且这一状态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活动转到线上带来的“视频会议疲劳”加剧;很多传统的公共外交伙伴,如大使馆、非政府组织等面临空前财务困难等。

15.jpg

  后疫情时代的公共外交指导原则

  报告认为,目前给疫情下确定性结论为时尚早,就公共外交从业者未来必须采取怎样的举措提出详细建议的时机还不够成熟,而且不同国家的外交官员面临的优先事项和限制条件也各不相同。因此,报告总结了五项宽泛的指导原则,以期为各国在后疫情时代打造更有效的公共外交指引道路方向。

  第一项指导原则是准备迎接一个多样性的未来。要对公共外交的各种工具和平台进行彻底改革,使之适应和融合数字化元素。尽管公共外交从业者大多认为,面对面的会议交流是建立信任和联系最有效的方式,然而在过去一年里,数字化平台为开启新对话、接纳新参与者和吸收新思想创造了机遇。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参与平台让交流更具包容性,在国际旅行短期内仍面临挑战的情况下尤其如此。此外,公共外交从业者还需要意识到数字鸿沟的存在,并采取举措减轻其影响。

  第二项指导原则是巩固和革新公共外交中的“倾听”实践。随着数字通信平台激增,倾听或者沟通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有更先进的工具和更多的数据可供外交部门使用。然而,数字通信和分析工具进步的速度超过了政府部门的适应能力。各国外交部和外交使团如果能够更熟练地解读数据,进而对交流沟通做出适当调整,将受益匪浅。这本质上是将提升能力与增强敏捷性相结合,以达到迅速倾听、迅速分析以及迅速行动的目的。这能够帮助外交官更有效地与更广泛、更年轻的受众互动,也有助于改善绩效评估框架。

  第三项指导原则是加强外交政策与国内政策的联系。报告称,更好地将国内政策与外交政策联系起来,已经成为外交界的一项重要议题,推进公众参与外交政策和公共外交亦是理所应当。在制定外交政策时,需要加强政府协调,将公众日常生活和期望与国际事务联系起来。同样,政治领导人需要更好地向公众宣传加强本国与世界联系的重要性,鼓励和赋能公众与民间机构为实施公共外交政策作出更多贡献,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第四项指导原则是重视伙伴关系。公众对政府信任度的下降,使得粗暴、摇旗呐喊式的参与方式的吸引力下降。相比之下,与地方伙伴合作来轻松推进公共外交的方式更加有效。这也反映了战略沟通的一项基本原则,即第三方倡导者往往比大使馆或政府更容易令人信服。此外,很多传统的合作机构,如文化团体或民间组织,在疫情期间陷入停滞状态。它们需要与有资源的伙伴展开合作,以尽快恢复正常运作。公共外交从业者需避免单向推进,应与当地合作伙伴展开协作。当社会从疫情中恢复之后,外交部门应调整各种奖学金和交流项目。

  第五项指导原则主要是面向外交部门和政府的核心高层领导,他们需要对外交部的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将公共外交更好地融入外交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架构之中。具体而言,要革新外交部组织结构,让公共外交官员能够更活跃地参与到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把更广泛的外交政策目标纳入公共外交项目规划;在外交部传播公共外交工具、技能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