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详情
《你好,李焕英》,口碑第一没毛病
时间:2021-02-23 来源:虎嗅
   

9.png

  笔者的最后一部春节档。她的重量,足以压大轴——

  《你好,李焕英》

10.png

  别误会。说她“重”,只能是重在情感。

  当“大年初一天团”普遍都在特效、阵容、体量上不断加码,《你好,李焕英》在卖相上显得单薄。

  结果呢?口碑霸榜——

  “好哭”冲上抖音搜索第一;

  大年初一豆瓣开分8.1,目前8.3,又是第一。

  随手一搜,遍地泪人。

  @豆瓣pi1905:你以为你已经很爱很爱妈妈了,但妈妈远比你想象中更爱更爱更爱你。

11.png

  当然,缺点不是没有。

  作为新人导演,贾玲的处女作,能见剪辑和叙事上的生涩(尤其后10分钟)。

  但作为主角,贾玲和张小斐、沈腾、魏翔等成熟喜剧演员的合力,以及自己多年喜剧舞台积累的触觉,让《你好,李焕英》笑点密集。

1614068181567370.gif

1614068196630244.gif

  然而,以上都不是《你好,李焕英》最特别之处。

  在笔者看,它之所以能成为春节档口碑冠军,最重要在两个字——真挚。

  刻骨铭心的真挚。

  这对于创作者自身,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因为真挚,电影才不会是泛滥的,单一的情感宣泄。因为真挚,导演才会在坦诚的同时,谨慎地包裹着脆弱。

  毕竟,贾玲这次面对的,是那个无法,也无需掺杂任何虚伪的情感对象:“李焕英”。

  01. 我妈是个中年妇女

  真挚的第一层是诚实。

  开场不久,贾晓玲(贾玲 饰)的旁白就迅速让观众共情。

  一句不夹杂任何情感的临摹:“不知道你们记不记得自己妈妈年轻时的样子,反正打我有记忆起,我妈就是一个中年妇女的样子。”

  别说我们自己,反映现实生活的影视剧,早已为我们概括好了“妈妈”这个角色。

  一种是坚韧、无私。一手把孩子拉扯大,哪怕再苦也任劳任怨,出场总带着苦情的光芒(非贬义)。

15.png

《两个人的芭蕾》《妈妈再爱我一次》

  另一种,被当成工具人,哪里不够乱不够闹就放在哪。在厨房、客厅连轴转,每天聊的都是些家长里短,热衷邻里八卦,爱管闲事,面对儿女话不到五句就要催婚。

16.png

  嘴里离不开家长里短,浸透了柴米油盐。而不被提醒还没察觉,那么多年,她好像一直都没变过。

  贾玲的诚实就在于——

  刚开始,她也一样。

  印象里的妈妈,头发不长,还带点卷,总爱在后头编一个小辫。总能早起,早上6点送自己去坐车,还总是能像变戏法一样掏出热乎的大包子。

  贼爱笑,那天知道自己考上省艺校,得瑟得把手上刚包好的俩包子都拍扁了。笑得恨不得整栋楼的人都能听见。

1614068325298226.gif

  可是“妈妈”背后呢?

  于贾晓玲而言,一片空白。意识到这片空白,贾晓玲付出了惨痛代价。

1614068405546284.gif

  从诚实落笔,代表贾玲试图接近那个逐渐清晰,也逐渐显现斑驳的“真实”。

  02. 如果我妈不是李焕英

  回到过去,你会做什么?

  去改变,去寻求新转机,这是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

  贾晓玲也一样。她发现自己回到了1981年,那时候自己还没出生,且刚好穿越的地点就是妈妈在的胜利化工厂。

  她找到了妈妈,却不能认她。在不能认她的这几个月里,她没叫妈,却觉得离她更近了。她以省城表妹的身份,和李焕英相认,俩人从此吃住在一起。

1614068433895328.gif

  1981年没有妈妈,只有李焕英。

  贾晓玲最大的感受——妈妈,和李焕英,简直两个人啊。

  李焕英,年轻、漂亮、身材好,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爱面子”。

  真正的李焕英——朋友都叫她英子,排球打得特别好,还被叫作小铁榔头。

  她还有个小排球队,队员里各种奇葩都有,有没上过一天学但坚信自己有诗歌天赋的学渣妹,有个头高混俄罗斯的东北大妞……

  李焕英看起来文静瘦弱,心里主意大得很,认定的事情很少变卦,人还有点小傲娇。

  可贾晓玲没时间了解这些。

  回到过去,不为自己,她只为一件事:让李焕英高兴,更高兴,再高兴一点。

  比如,帮她拿到人生中的第一台电视,让她以后有炫耀的资本。

  比如,帮她解决一切障碍,只为她能赢到厂里的排球比赛,让她能有机会走大运。

1614068498811065.gif

  到后来,她好像找到了一个让48岁的她肯定高兴的办法:把握住那个大运,和厂长的儿子沈光林(沈腾 饰)处对象。

  贾晓玲想起来了,妈妈的老同事,王琴的老公不就是沈光林吗?

21.png

  对,那个爱显摆的琴姨,显摆自己嫁得好,穿得贵。女儿有出息,哪怕是宴会主角的光彩也要压一压,以后当了演员,再遇到一个好导演,就飞黄腾达了……我女儿,UCLA毕业的,在好莱坞工作,月薪八万,当导演。

  贾晓玲灵机一动。

  如果……

  如果被看上的人是李焕英,那英子以后,就会有王琴现在拥有的一切。

  富足的生活,有出息的女儿,漂亮的绿色皮大衣……

22.png

  那么,是让她一点一点地变高兴,还是彻底换一种高兴法?

  笔者还记得她去找沈光林,说自己可以帮他追英子时脸上的表情。嘴是礼貌、正常地咧着笑,可眉头皱皱地压在眼皮上,眼睛里都是沉重。

1614068574165505.gif

  她很挣扎,可她还是决定了——让她有更好的生活。

  “如果我妈当初生的不是我,应该会过得比现在幸福吧。”

1614068605655276.gif

  哪怕,这代价是自己从没出生。

  这是真挚的第二层——接近真实并不轻意。它的前提必然是暴露自己的愧疚、怯弱、执念……甚至恨。

  03. 我的妈妈李焕英

  在《王牌对王牌》贾玲介绍电影时,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把心掏出来了。”

  2021年,是李焕英离开她的第20年。

  19岁的贾玲考到了中戏,第一个寒假她打工给爸妈买了新衣服,妈妈要的绿皮衣不太合适,于是又寄给她换掉。

  可新衣服还没往回寄,她就收到妈妈意外去世的消息。

  为了给孩子赚学费,爸妈帮人运稻草,妈妈坐在装满了稻草的车上,一个不小心没坐稳,摔了下来,人没了。

  至今她都不敢把“妈妈”和“没了”这两个词连在一起。

  妈妈去世的时候才48岁,再等几年,就能退休,每晚跳广场舞。

  再等4年,贾玲就能毕业、赚钱,给她买各种新奇的吃穿用品,带她来自己工作的北京玩。

  再等9年,就会在大年三十看到女儿出现在春晚,彻彻底底长一回脸。

  ……

  可是,她的故事还是停在了48岁。

  说实话,看过2016年《喜剧总动员》那期同名小品的人,在电影上映前可能都不会太看好它。小品至今抖音播放量累计达3亿,讲述她回到过去和母亲李焕英短暂相处后,重温母爱的故事。

  华点出现在贾玲在那个时空里隐形,旁观李焕英的一举一动。

  动人的不是故事,是不带表演的袒露。她注视的,是那个已经离开她15年的妈妈。每一寸目光都写满了“遗憾”和“思念”。

1614068733727724.gif

  如果说小品是一封女儿给妈妈的情书,那电影《你好,李焕英》,于贾玲,就是一本心碎的相册。

  它记下了真实李焕英的一部分。她的爱笑、她的心大、她的爱面子、她的铁榔头。

  电影里很多台词,都是妈妈现实里的原话。这些,也在片场一遍一遍地揪贾玲的心。

  但,《你好,李焕英》情感上的动容,让许多人忽略了它另一个优点。

  电影并没有我们想的那样苦大仇深,那样猛烈煽情。它依然是一部喜剧,一部专业的喜剧。

  留意主创一栏——导演,只有贾玲一人;编剧,包含贾玲一共6人,当中大都是在喜剧领域经过多年训练。

26.png

  专业首先体现在段子技巧——三翻四抖,进入套路并突破套路。

  笑点这东西各有所爱。但从技术上,笔者可以大胆肯定,《你好,李焕英》中大部分段子都是经过两层甚至三层的设计(“欢迎光临”这种谐音梗除外)。

  其次,专业还体现在悲与喜,严肃与嬉笑之间的分寸感。

  整部电影笔者印象最深刻在两场戏。其中一场,便能看出是专业喜剧人的表达。沈光林与贾晓玲表演二人转。

27.png

  笔者不想剧透,但这场戏至少包含三种层次的“笑”。

  第一层,尴尬的笑。沈光林被观众的“冷静”吓到,在台上不知所措,动作变形。这是每个喜剧人都经历过的。

  第二层,被压抑的笑。是观众真的觉得不好笑吗?一个细节揭穿真相——台下两位观众偷偷小声说,“我怎么觉得,还挺逗的?(大意)”

  挺逗,为什么不笑?

  下一个镜头,懂了。台下的“厂长”走了,大家终于能放声,开怀大笑。

  这也是第三层——被权威压抑后,成倍反弹的笑。

1614068834105303.gif

  这段戏当然不止笔者提到的这些。

  台上主持人的献媚,台下马屁精的带节奏,以及群众每个机械式的表情、反应……都是这些专业喜剧人,多年对“笑”的观察和总结,并用幽默的方式展现。

  而笔者印象深刻的第二场戏,回归“真挚”——小酒馆的母女对话。

  贾晓玲和李焕英,说着对自己未来孩子的期许。

  贾晓玲说,我未来的女儿,我要她去国外读大学、当导演、月薪八万!

  李焕英却操着醉酒的语气说:你的想法很危险啊!

  李焕英的答案:我未来的女儿,只要她健康快乐就行了。

29.gif

  那一瞬间,贾晓玲的一切“努力”都化为泡影。也是那一瞬间两个将阴阳相隔的人,借着酒意和自以为伪装的身份,回答着彼此的爱——

  不管我在不在/是不是,你都要过得好。

  贾晓玲听到了这句话,可贾玲不能了。

30.png

  这也是《你好,李焕英》向我们展示的最后一层真挚。

  关于“遗憾”。

  整部电影没有过多眼花缭乱的叙事技巧,也没有N重反转。它只是始终在做一件事——

  用填补遗憾的方式,教我们“放过遗憾”。

  遗憾是什么?电影最后的反转,虽然在笔者看有些刻意和生硬,但它确实触及了“遗憾”中最敏感的禁区。

  《你好,李焕英》用前100分钟告诉我们——

  遗憾,当然是陷于对他人亏欠的挣扎、折磨、自损。

  后20分钟则提供了温情的提醒,对于那个“TA”。

  遗憾,或许也是我们进入过彼此生命,并曾经希望为彼此抛弃自私的证明。

  笔者希望,如果你还没有看过《你好,李焕英》,不如,也找上一直在背后默默付出的那个TA,买张电影票,进入漆黑的影院,体验一场属于你们的、无声的告白。

1614068913104703.gif

3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