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慕名观看了电影《你好,李焕英》。
开场的瞬间,第一次注意到电影的英文片名:Hi, Mom。文刀君不禁暗暗称赞,这个英文名不错,比直接照着中文翻译为“Hi, Li Huanying”强。
待到电影结束,文刀君擦了擦眼角的泪水,又忍不住暗暗称赞:这个英文名真不错!
从“Li Huanying”到“Mom”,这看似微不足道的“调整”,是片名中英互译非常实用且非常重要的技法之一:重构。
为何要重构?因为,几乎可以预见,对英文观众而言,“Hi, Li Huanying”没有多大意义,读起来还麻烦,以“Mom”替代“Li Huanying”,直接点出电影的核心——母亲、母爱,且“Mom”给人温暖亲切之感,容易吸引受众注意。
文字的重构,本质上是语境的还原。这个逻辑大家其实并不陌生。
美国经典电影Cleopatra若是直接音译为“克里奥帕特拉”,不但冗长拗口,而且很难给中文观众留下印象。聪明的译者充分考虑到译入语(中文)观众的认知与感受,把人名“Cleopatra”译为《埃及艳后》,造就一代经典。
片名“翻译”有其独特性,与一般意义上的文本翻译有很大区别。有时候可以直译,观众也能接受,比如科幻电影《阿凡达》(Avatar)。更多的时候,片名“翻译”需要译者进行一些加工润色。当直译较难在译入语观众中勾起兴趣,或者片名本身的文化属性较强,贸然直译可能会“拒人于千里之外”,这时候就要考虑重构。当然,重构不等于胡编乱造,译名既要与影片内容契合,还要符合一定的语言规范。这考验译者的聪明才智、文化底蕴以及跨文化传播思维。
以前,我们在外国影片汉译上下了不少功夫,也造就了不少经典。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走出国门,中国影片英译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片名英译是“门脸儿”,对商业片而言,好的译名就等于金钱,不可不慎。
片名译不好,那就是跟钱过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