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详情
​香港国安法这场发布会,翻译不能太任性
时间:2020-07-04 来源: 外宣微记
   

5f6b3ddae244b6726d383192193cbf14.png


7月1日,国新办举行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新闻发布会。这场发布会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刀君参与了这场发布会的文字翻译工作,今天有空聊一聊其中一些有意思的翻译点。


港澳办副主任张晓明说:


中国共产党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 “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而且一直在坚定不移地引领 “一国两制” 的航船破浪前行。


把 “一国两制” 比作航船,表述很形象,是隐喻修辞法,译成英文时不妨保留中文的隐喻:


steadfastly steered the ship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to plough the sea (break the waves)


香港国安法出台以来,国内舆论对它寄予厚望。《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将其比作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 “防波堤(breakwater/seawall)”。张晓明在发布会上先后用到“守护神(guardian/protecor)”“高悬利剑”“定海神针” 等形象化表述。


这部法律... 对他们高悬利剑,对干预香港事务的外部势力形成震慑。


这句话不妨翻译为:


This law will serve as "a sharp sword" hanging over their heads to deter any external forces that interfere in Hong Kong affairs。


外媒见到 “高悬利剑”,首先想到的是“the sword of Damocles(达摩克利斯之剑)”,这是更贴合外国读者文化的表述。文刀君认为,英文写作中可以随意些,在翻译中不妨贴近中文一些,毕竟译为“sharp sword” 也可以 “保真” 地传递原文的语义和语气。


再来看“定海神针”:


它将发挥香港繁荣稳定的 “定海神针” 的作用


在新闻发布会这个语境下,“定海神针”这个表述就不容易如实还原,因为它的文化色彩太重,真要掰扯起来,恐怕得从东海龙王谈起。《西游记》并无 “定海神针” 一词,而是“天河镇底神珍”,又叫“如意金箍棒”。


张晓明用 “定海神针” 来形容香港国安法,是为了更形象地表达这部法律作为一种 “stabilizer” 的作用。


译者若是照字面译为“A magical rod that pacifies the ocean”,在新闻发布会这个语境下,显得有些突兀,甚至给人夸夸其谈的感觉。因此,译者不得不考虑省去文化色彩,先确保还原语义内核以及译文流畅:It will play the role of “a pillar of strength” in supporting Hong Kong's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除了将其比作“定海神针”,张晓明又说:


我认为这部法律确实可以扭转乾坤,产生变局效果。


其实,“扭转乾坤”与 “产生变局效果” 是一回事,英文中有个词 “game-changer” 就可以表达这个意思。但是,在翻译中,我们最好不要太过“简化”,还是要尽量贴合一下原文:


I believe this law can turn the tide and produce game-changing effects. 


若是在英文写作中,一句 “This law is really a game-changer.” 就很有力道了。


回应外界对香港国安法的指责时,张晓明讲了一句很硬气的话:


中国人看别人脸色、仰人鼻息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句话备受外媒关注。欧洲议会议员 Reinhard Bütikofer 将其误译为 “The era when the Chinese cared what others thought and looked up to others is in the past, never to return”。懂外语的读者一看便知,这句“the Chinese cared what others thought” 已经完全扭曲了中文原意,把 “看别人脸色” 译成“在乎别人怎么想”,如此任性胡来,真是又蠢又坏。


英国《金融时报》驻华记者 Tom Hancock 就忍不住出来“拨乱反正”:


美国媒体 NBC News 将其译为:Gone are the days when Chinese people looked at other people's faces and depended on other people’s pleasures.


美国媒体 CNBC 将其译为:“Long gone are the days when we Chinese had to take cues from others.”


“cue”常有 “提示、线索” 之意,“take cues from others”意思是:


 to do what is done or suggested by (someone or something)

Merriam Webster


“take cues from”既有向别人学习之意,也有受某人、某事影响之意。比如,“我们都应该向某某同志看齐”,就可以说“we should all take our cue from someone”。


从释义以及实践用法来看,以 “take cues from” 来译 “看人脸色,仰人鼻息” 不够分量,即,语气太轻。相比之下,NBC 和 Tom Hancock 的译法较好一点,把 “不能自主,受人控制” 的卑微感译出来了。诸位读者当留意译文的微妙之处。


暂且谈这些。


随着中国影响力日渐提升,外媒对中国的关注也与日俱增,外媒免不了要翻译诸多富含中国文化的表述。可是,据文刀君观察,在这方面的翻译上,国外是群魔乱舞,国内是各自为战,译法扭曲、错误的情况并不少见。国家层面应尽早有个统筹,要有一个 “快速响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的翻译骑兵连。在一些国家话语的翻译上,要能快速、准确地提供权威译文,先发制人总比亡羊补牢有效果。在这方面,目前也不是没有努力,但速度有些迟缓,跟不上节奏,等参考译法姗姗来迟之际,恐怕黄花菜都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