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返回
共论“文化强国与公共外交”
时间:2013-09-06 来源:


 

  9月5日,第二届公共外交对话会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64届文化讲坛在上海市政协举行,对话会特邀十一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舒乙、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等嘉宾,从各自角度阐述“文化强国与公共外交”这一主题,也再度揭示了“文化如水,润心无声”的独特魅力。
  
  赵启正:用言行讲好“中国故事”
  
  十一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的演讲,是用一个小故事开场的:
  
  一次,赵启正随访问团访问拉丁美洲。我国一位官员谈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时,外国朋友问:“您能不能再多说一点,为什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位官员回答:“因为太博大精深了,所以说不清楚。”
  
  赵启正由此总结道:“文化既要博大精深,又要为世界所熟悉、喜爱,这样才算得上文化强国。人们喜欢你的文化,从而喜欢你的民族,喜欢你的国家,文化的力量就在这里。”
  
  作为公共外交事务的积极推动者,赵启正一直倡导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当被主持人袁鸣问道“如果今天让您向外国朋友讲述一个中国故事,您会讲什么”时,他回答:“我会讲浦东的故事,讲它的今昔对比。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题目,这样讲起来不但省力,而且效果好。”
  
  在赵启正看来,“中国故事”不仅仅可以用语言来讲述,还可以用每个人的言行来“讲述”:有一本大书,名字就叫“中国人”。它有13亿页,我们13亿人每一个人是1页。外国人随意翻看几页,如果这几页都是很优秀的中国人的故事,他就会认为中国人很优秀;假如这几页中国人表现得都不那么优秀,他就会觉得中国人不过如此。
  
  周明伟:正面宣传防止“自拉自唱”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周明伟阐述了自己对“公共外交”的理解:
  
  “公共外交区别于政治外交的一个很大的属性,是它不一定需要依靠政治力量、军事力量、国家力量,靠资源、靠金钱,它主要是靠精神语言,或者说价值取向。它对社会各种事物的态度,能够感动人、影响人、吸引人。”
  
  他用大量数据和事实证明,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跟国际社会的合作、依存、竞争都同时在加深。中华民族从来没像今天这样离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如此之近。”
  
  正因为此,对我们当前的公共外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周明伟并不讳言现实与目标之间“差距很大”:“特别表现在我们对国际关切的重大事件的话语权、影响力上。如何通过正面宣传既增进国际社会对我们的了解和理解,又遵循传播本身的规律,防止"自拉自唱"—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周明伟提出,在从事公共外交时必须要有国际眼光和国际视野:很多时候,我们不知不觉地用自己的眼光来告诉别人这是我欣赏的东西,也希望你欣赏。要在国际平台上讲述“中国梦”、“中国特色”、“中国文化”,这些都是中国故事的好题材,要做好,要下功夫。
  
  舒乙:公共外交是我们大家的
  
  人们熟知“文化名人舒乙”:文学家老舍之子,作家、画家;但却不熟悉“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舒乙”。舒乙通过介绍自己的这两个身份,讲述了公共外交与文化的三点共通之处。
  
  “首先,文学也好,公共外交也好,都是面对公众、面对百姓的,因为写作不是供自己娱乐,而是要给别人看的;其次,无论文学也好,公共外交也好,都是心灵的教育;第三,两者都是艺术。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艺术性,不是它的思想性;公共外交也是一门艺术,整个外交都是艺术。”
  
  在舒乙看来,公共外交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天地。“它是你的,也是我的,是我们大家的。”对于普通人如何参与公共外交中,舒乙提出了三条建议:
  
  “第一条是做好本职工作,这样就会吸引目光,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其次是管住自己的行为,尤其在出国旅游时,自觉地把个人行为视为国家形象,这是应该特别注意的;第三是注意向国外学习优秀的东西。”
  
  “我到国外很多博物馆、美术馆参观,看见馆里有很多小孩,连走路都走不稳的孩子都有。我突然明白了—从小要长在博物馆,从小要习惯走进美术馆,这样长大了才会无数次地进出博物馆、美术馆。我们需要学习、改善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上海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