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龙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不仅是全美最早的汉学系,也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与研究的一块高地。胡适、梁实秋、徐志摩、陶行知、闻一多、吴文藻……一个个名字都在这里留下了烙印。追溯这所学院的起源,却少有人知道,它来自一个曾经卑微的名字——丁龙。
110年前,在美国当仆人的中国劳工丁龙捐献了自己的全部积蓄1.2万美元,希望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设立汉学系,以传播中华文化。他当时侍奉的主人卡朋蒂埃为了帮助丁龙实现愿望,也陆续捐款将近50万美元。
在这样一个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普通、贫穷甚至身份卑微的中国劳工用善良和坚持做成了一件足以彪炳史册的大事,也看到他的主人为了信守承诺,倾尽巨资帮助他人完成愿望却甘愿隐姓埋名的举动。这两位国籍不同、身份地位悬殊的人因为善念而相互扶持谱写的故事,最终在我们“寻找慈善传统”的路上熠熠生辉。”
卑微华工的心愿
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史料中,对丁龙(Dean Lung)的名字并没有太多描述。当时按照美国人的习惯,“华工”被称为“猪仔”,丁龙没有被载入史册并不难理解。
丁龙于1857年生于中国广东,18岁前往美国。1890年,丁龙第一次出现在美国统计报告中,是作为卡朋蒂埃(Horace W. Carpentier)曼哈顿住所中的一员,被称为“华人帮佣”,卡朋蒂埃就是当时他服务的主人。
1870年代,卡朋蒂埃在自己的随从中增加了一个来自中国的劳工,他就是丁龙。勤勉的丁龙后来成为卡朋蒂埃的管家。
卡朋蒂埃的脾气很坏。有一次,卡朋蒂埃酒疯发作,不仅把所有的仆人都打跑了,还对丁龙大发雷霆,并且当场解雇了他。第二天早上,清醒过来的卡朋蒂埃十分懊恼,他意识到自己在一座空荡荡的房子里不会有人给他做饭了。但意外的是,卡朋蒂埃看到丁龙不仅没走,还像往常一样端着盘子给他送早餐。
卡朋蒂埃向丁龙道歉,并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不走,丁龙平静地回答:“我认为你是个好人。另外,根据孔子的教诲,我也不能突然离开你。孔子说一旦跟随某个人就应该对他尽到责任(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所以我没有走。”
丁龙的忠诚感动了卡朋蒂埃,也使他知道了,在世界遥远的另一个地方中国,2000多年前有个孔夫子,因为这个人丁龙才对他忠心。丁龙终生未娶,却克勤克俭,这个中国仆人以勤勤恳恳博得了主人的敬重。
在即将退休之时,丁龙向主人请辞。主人对这个为自己贡献了大半生的仆人恋恋不舍,于是向他提出了一个十分感人的承诺:为了报答和感念这位仆人对他的照顾,他愿意倾其所能,要为这位义仆做点什么。
当时,丁龙的祖国积贫积弱,正面临列强瓜分和庚子之乱。廉价劳工被当作“猪仔”卖往美国,受尽了凌辱。在他看来:美国人不了解中国和中华文明,他想以卑微之身为促进中美之间的互相了解做点事。
卑微的丁龙终于说出了久埋心底的宏愿,出乎主人意料的是,他不是申求一笔丰硕的养老金,不是求主人资助他回归故里,而是请主人出面把他终生一分一分积攒的血汗钱——1.2万美元积蓄,捐献给一所有名的美国大学,请这所大学建立一个汉学系,来研究他祖国的文化。
主仆间的承诺
1901年春夏之交,哥伦比亚大学发生了一件颇受瞩目的事,来自中国广东的卑微华工希望把一生积蓄捐献给美国这所著名的大学,恳请它开设一个汉学系。
有人捐钱,美国大学一般是乐于接受的,但这次却出现了意外。首先,丁龙的这笔捐款是有条件的——用于建汉学系,在今天应该叫做“定向捐助”。其次,建汉学系要用多少钱,这个卑微的华工根本没有概念,丁龙的积蓄是1.2万美元,虽然这在当时就一般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而言也是巨款,但对于要在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一个系科来说,却差得太远。第三个条件就更重要了,在等级森严的大环境下,名牌大学怎么能收一个华工的钱?
卡朋蒂埃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优秀校友和大金主,是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和女校的校董。为了实现自己仆人的这个愿望,卡朋蒂埃多次同哥伦比亚大学的两任校长斡旋,自己又陆续捐款将近50万美元,甚至捐献出了自己在纽约的住房。建成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之日,他本人甚至也被拖累至濒临破产,只得搬回纽约上州乡村的老家度过余生。
事情还没有这样简单。即使有了富翁和杰出校友、校董的出面支持,并追加补足了建系的全部花销,当年哥伦比亚大学校方还是不愿意以“丁龙”这样一个无名之辈来命名和设立一个系科。
令人钦佩的是,卡朋蒂埃拒绝了校长希望用他本人名字命名系科的好意,始终坚持用仆人丁龙来命名,否则他就撤资。
卡朋蒂埃1901年6月8日写给当时的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的书信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样几行字:“50多年来,我是从喝威士忌和抽烟草的账单里一点一点地省出钱来。这笔钱随此信奉上。我以诚悦之心情将此献予您去筹建一个中国语言、文学、宗教和法律的系,并愿您以‘丁龙汉学讲座教授’为之命名。这笔捐赠是无条件的,唯一的条件是不必提及我的名字。但是我还想保留今后再追加赠款的权利……”
1901年6月28日,丁龙也写信给校长:“谨此奉上12000美元现金支票作为对贵校中国学研究基金的捐款”,并在署名中写上了“一个中国人”。
因为丁龙,卡朋蒂埃对中国有着特别的情感;认识了丁龙,也就认识了他在遥远东方的祖国。卡朋蒂埃生前曾多次来中国广东,并向广州的博济医学堂捐款2.5万美元。1879年,博济医学堂改名为博济医院南华医学校,孙中山曾在此学医和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博济医学堂发展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现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如今,在岭南大学的校史记录上,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卡朋蒂埃的名字。 (公益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