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详情
“亲情中华”主题活动的成功之道
时间:2011-05-1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继去年在海南三亚召开中国侨联系统的文化宣传工作会议之后,今年4月26日至27日,中国侨联又在湖南长沙召开了文宣工作会议。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都是总结“亲情中华”的经验和成果,推动“亲情中华”在品牌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三年培育一个品牌

  2008年,中国侨联启动了“亲情中华”主题活动。中国侨联主席林军在会上介绍说,3年多来,中国侨联系统共组织了60余个“亲情中华”慰问艺术团,赴世界40余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350余场演出。

  “亲情中华”在海外的演出不仅面向广大海外侨胞,而且力求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主场演出外国观众普遍达到40%或以上,大批政要和各界嘉宾纷纷出席演出现场。如中国侨联“亲情中华”艺术团在美国达拉斯的演出,不仅吸引了当地市长、国会议员和众多知名企业家出席,美国前总统布什也专门发来贺信;在斐济演出时,总统夫妇、总理夫妇及内阁成员打破外交惯例,同时出席晚会观看演出。

  目前,“亲情中华”已受到全球侨胞和当地民众的广泛关注和普遍欢迎,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今年,中国侨联还将启动“亲情中华·华人印迹”、“亲情中华·魅力汉语”等活动。林军表示,“要在海外文艺巡演取得良好品牌效果之后,进一步丰富、完善和拓展活动的内涵,将‘亲情中华’打造成为一个内容丰富、影响力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交流品牌。”

  细节决定成败

  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谈得最有兴致的是,在举办“亲情中华”活动的过程中,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小故事、小片段、小细节。

  比如,“亲情中华”和“五洲同春”都是中国侨联从2008年正式启动的文化交流品牌,而两个品牌就是针对两个不同的群体而设计的。其中,“亲情中华”主要承担慰问侨胞的职责。“五洲同春”则主要面向“洋观众”。由于语言沟通存在障碍,侨胞所喜爱的语言类节目,一般就不安排到“五洲同春”中,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少数民族的歌舞类节目。

  比如,所有参与“亲情中华”的演员,包括“大腕”演员,参加演出都是不拿报酬的。所有演职人员乘飞机都坐经济舱,不允许带助理、化妆师。所有行李,除了大型节目的演出道具会有工作人员帮忙以外,都是自己拿,包括一些级别很高的演员也都没有例外。

  比如,为了减轻负责接待的侨团的压力,侨联规定了两条“硬杠杠”:第一,一定不会是由一家侨团独自承办,这一方面是为了分散承办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侨团之间创造一个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和机会;第二,团组在一个城市停留接待绝不超过三天,且不住五星级宾馆。

  正是这些小故事、小片段、小细节,让记者明白了“亲情中华”能够始终保持真挚、朴实、亲近的整体氛围,能够得到侨胞的欢迎和外国民众认可的真正原因。

  中国侨联文化交流部部长陈迈认为,“亲情中华”成功的主要原因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定位准确,组织严谨”。

  破解文化走出去难题

  广东、福建、浙江、云南、湖南、辽宁、新疆等十几个省区的地方侨联组织,也以“亲情中华”的名义陆续派艺术团赴海外演出。记者在采访这些侨联的负责人时,他们普遍认为,对外交流、对外传播工作能否有效,关键在于我们的交流方式、表达方式能否与国外民众的习惯相匹配。

  古人云:“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不足以谋一时。”陈迈认为,“‘亲情中华’海外慰问演出行动是一项有着巨大需求、发展空间和潜在重要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

  乔卫说,“亲情中华”的定位可以用“四个之旅”来表述,即:不仅是承载祖(籍)国亲人祝福和牵挂的亲情之旅,也是促进中外人民沟通和交往的友好之旅,不仅是与海外侨胞共度佳节的喜庆之旅,也是展示传播中华艺术的文化之旅。

  林军认为,“亲情中华”已经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文艺演出,其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双边关系等方面,成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开展公共外交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