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尔圆桌会议“奋发有为的中国城市外交”22日在京举行。围绕中国“城市外交”的理论和实践,与会专家进行了讨论。专家指出,城市外交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必要职能,中国城市因地制宜发展城市外交,对于城市建设、国家整体形象提升和“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圆桌会议由察哈尔学会主办,学会秘书长柯银斌主持,学会高级研究员熊炜、赵可金、王义桅,研究员陈雪飞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胜军发言并与在场媒体记者互动。
习近平主席5月15日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到了“城市外交”的概念,这将使中国的城市外交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与会嘉宾、外交学院副教授熊炜认为,21世纪将是城市作为国际关系重要行为体的世纪。关于城市外交的理论,他提出四个观点:1.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国家软实力竞争的载体;2.城市是外交与国际关系的节点;3.城市是几乎所有国家外交决策中心所在地;4.城市外交的实质是人民外交,能更好地实现为民的理念。
清华大学副教授赵可金指出,城市外交随着全球化、国际化、城镇化的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必要职能,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城市外交既可以为官方外交分担重担,权力下放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城市外交的发展。赵可金说,城市外交的决定因素主要是:第一,国际化水平,这是城市外交重要的基础能力;第二,与国家战略的对接程度,城市外交的空间要与国家外交战略对接;第三,制度设计,学习先进外事管理体制。
赵可金提出,推动城市外交的主要方法包括:立法——确定城市是否符合城市外交的条件;明责——城市外交要明确指出体系职责;制略——城市外交要与国家城市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建制——融入全球城市网络,建立适合的制度;选人——选择最优秀的干部来主管城市外交的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胜军则从城市生活的品味、趣味和生活气息方面谈论城市外交。他认为,城市外交是个综合性概念,不同于民间外交和公共外交。“中国的城市外交有巨大的政治和经济资源。中国城市在传统的招商引资的基础上要因地制宜发展城市外交,要注重环境保护,在发展城市外交的同时,提升国家的整体形象。”
外交学院公共外交教研室主任陈雪飞就城市的精神与对外交往之间的关系做了发言。她认为,一个城市的个性是可以进行引导的,城市的群体认同感会形成“城市意识差别”,因此城市精神和城市治理也会影响城市对外交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义桅将中国特色城市外交—“外事”定义为“既是以城市办外交,又是以外交建城市”。他表示,必须重视城市外交的原因包括:城市不受意识形态干扰的灵活性,城市外交既可以减轻中央政府的负担,又可以带领城市“走出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王义桅说,城市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纽带,要充分发挥城市“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优势:吸引跨国公司进来,发挥地方城市的积极性,鼓励城市走出去,展示中国多面的立体的形象,用城市梦打造中国梦。
王义桅还指出,中国处于城市化的转型期,这是中国新的时代使命和文明发展方向,城市外交也承载了中国精神、中国文明和中国梦。他提出城市外交六个方面的创新:1.主体,由市民到居民,不论国籍和户口;2.理念,创立城市国际关系这一理念;3.动力,欧洲城镇化率为70%,而中国只有50%,中国发展城市外交的空间很大;4.旋律,让城市生活更美好;5.使命,传承传统文化;6.实践,实现城市外交“引进来”和“走出去”。(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