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机场从打地基到拧完最后一个螺丝历时4年的建设过程,作为祖国70周年生日最美丽的勋章开始绽放光芒,别以为它只是一座迎送亿万宾朋的机场,它还是一座艺术殿堂。
对,你没看错,它将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艺术馆!
这样说不仅是因为机场本身就是美轮美奂的艺术品。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被称为「扎哈遗作」。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首位女性普利兹克奖得主,这位建筑师一生都在打破常规,喜用曲线构造空间,也因此极具赞美和争议。
大兴机场一看就出自扎哈手笔,风格很典型:肉眼可见之处的建筑轮廓、大门、屋顶,甚至起支撑作用的立柱、墙面等等,都是舒展的曲线。
你可能会觉得,这种对于曲线的偏执,无非就是建筑师为了标榜炫耀自己的手段,但我们可以来简单了解一下扎哈的建筑思想:
传统建筑中,都是横梁、立柱、平墙、方窗,都是平直的(欧式几何);但是几乎每一种生物体,山石草木,包括我们人体本身,处处弯曲才是真实世界(黎曼几何)。
这样看来,直线条的方盒建筑才是地球上的异物。
为了让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曲线能够支撑起庞大的结构,扎哈必须使用复杂精确的数学计算,来确定这些构想并非空中楼阁。这种建筑方法被称为「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ism)。同样给施工也带来了更高的要求。
扎哈在澳门的作品,新濠天地酒店大楼
舒展曲线下包裹着硬核算法,大兴机场有太多可以拆解出来细说,我们只取其中一点:机场穹顶中央的「六芒星」。
扎哈通过一系列计算,得出:这个机场的整体结构中心(奇异点),它的形状只能是「六芒星」,这是保持整个结构稳定的唯一结果;同时也是对材料与空间利用达到最高效率的方案。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顾险峰教授,在抵近航站楼中心的时候,看到这个规模宏大的六芒星,与学生们齐声尖叫:「调和叶状结构,全纯二次微分!」——虽然我们不太能理解他们在激动些什么东西,但看图片,仍然能感受到这种精密奇异的数学之美。
奇异点度为6的共轭调和叶状结构。这种状态是最稳定的,同时能够覆盖住整个曲面。这正是扎哈为大兴机场设计为「六芒星」的原因
同时,因为新机场里陈列着20余件(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大兴机场又成为巨大的人文气息载体。
例如艺术家袁运生40年前曾为首都机场创作壁画《生命的赞歌——泼水节》,因画面中出现裸女形象而引起轩然大波。
如今,他再次出山在大兴机场创作8幅作品。
8幅作品分别取材自我国古老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夸父追日、伏羲画卦、共工撞不周山、女娲补天、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嫦娥奔月。
本文艺术品描述引自@艺绽,作者李洋
而在众多的艺术品中,有一件和南亚颇有渊源。
国际到达旅客,走出飞机后不久,可以在新机场内看到一组“舷窗”。
舷窗屏幕上有一些小图标,每一个图标都记录着北京一个景点的影像,点击图标,颐和园、天坛公园、北海公园、中山公园等景点的实时影像便会出现在游客面前。
@艺绽
这组作品由王中、靳海璇设计,艺术家以此暗喻:北京是中国的“窗口”,而新机场是北京的“窗口”,承载着非同凡响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其中有一个影像,就是著名的妙应寺白塔。
妙应寺,俗称白塔寺,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该寺始建于元朝,寺内建于元朝的白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覆钵式塔。
在当时入仕元朝的南亚尼泊尔匠师阿尼哥(Arniko)的主持下,经过八年的设计和施工,到至元十六年(1279年)终于建成了白塔,并随即迎请佛舍利入藏塔中。
谈到妙应寺白塔,就不能不谈到自古以来,中国和南亚之间以佛教为纽带的文化交流。
阿尼哥是元朝建筑师、雕塑家、工艺美术家,尼波罗国(今尼泊尔)人,官至副宰相,后封凉国公。他17岁时就离开家乡前往中国,将尼泊尔的佛塔、佛造像等传统艺术传入中土,成为中尼友谊的杰出代表。时至今日,以他名字命名的“阿尼哥”公路,仍然是联通中尼的主要路上通道之一。
阿尼哥一生之中再也没有回到过尼泊尔。
阿尼哥离开帕坦的故事,被尼泊尔大师画入画中
(以上部分引自公众号 | 尼泊尔旅行)
看着大兴机场的“舷窗”遥想当年:在历史条件的限制下,前人跨过喜马拉雅山,从南亚走向中国,在两国间抚育出文明之花,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伟业。
而这样的文化使者,又何止一个阿尼哥。
在斯里兰卡的西古城阿努拉德普勒,静静的屹立着一座雄伟的大寺,它由暗红色的砖头修筑而成。
这个大寺叫做无畏山寺。它是由Vattagamani国王修建。他修建这座大庙的原因颇有深意:他当上国王五个月后就被南印泰米尔人打败,躲到丹布勒石窟14年。卧薪尝胆,终重拾王位,并还愿修筑现在著名的丹布勒石窟寺。
他在最艰苦的日子里,却被耆那教僧侣嘲笑,所以他将原本是耆那教寺庙的地方夷为平地,修筑无畏山寺这里也是斯里兰卡现存较少的大乘佛教遗迹。
这座寺庙深受中国游客欢迎,因为这是著名的法显和尚曾经修行之处。
(无畏山寺塔修复前照片)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僧人法显(337年-422年),也是著名的旅行家、翻译家,他曾经在这寺里修行两年。
法显出生在东晋时期,那个时候佛教在我国已经广为传播。寺院广泛设立、僧侣人数也大大增加。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充分发挥了中国人的创造性和协调性,但适应性依然不能跟上佛法弘扬的需要。这个时候,出现了佛教与儒道对峙有余、相融不足的局面。
中国陆陆续续有僧人前往西域求法,但真正抵达天竺的,却少之又少。
公元399年,已是60高龄的法显为求真经,和同学11人一起,结伴从长安出发,历尽艰险,于410年到达狮子国。
狮子国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在当时,这里已经是一个发达富裕的大国。法显在停留时间内,参拜了佛牙舍利,考察寺院庙宇,抄录了多部汉地没有的经典,如《弥沙塞律》 、《长阿含经》、《杂阿含经》、《杂藏经》等。412年,他从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带回多部典籍回国。回国后,与佛驮跋陀罗合译经、律、论共六部24 卷。
(法显所著书籍:《佛国记》)
法显西行的壮举,也影响了唐代高僧玄奘以及以及义净西游取经,特别是玄奘经《西游记》演绎成小说的主角,从此家喻户晓。
他所著书籍《佛国记》,至今是现在学者研究古代中亚、南亚历史、地理、风俗和佛教等重要资料。
如今参观这座位于热带的佛塔,让人格外佩服法显西行的勇气。在法显时代,斯里兰卡是世界佛教的主要根据地之一。无畏山寺在兴盛时期,曾有5000僧人共同研修。直到今天,斯里兰卡70%以上的人信仰小乘佛教,街头到处是白色佛塔。
作为一种文化纽带,佛教使得斯里兰卡很早就和其他国家接触并建立友谊,包括与中国、缅甸、泰国、柬埔寨等。
僧人法显,正是中斯友谊的一位重要使者。
无畏山寺的很多修复工作,也是参考了法显在《佛国记》中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