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陈大鹏雕塑作品。
在以时尚著称的繁华上海,雕塑家陈大鹏却找到了一处充满泥土地味的庄园,作为自己“闭关”的地方。
在上海远郊松江,他像个农民一样地生活,在鸡鸣声中醒来,在星光中入眠。夏天的时候,他总是赤着上身在忙碌着:创作,或者喂鸡、剪草、种菜,有时朋友来了,开车载大家出去吃饭时,他忽然发现自己还是光着上身,顿时有些赧颜——“给交警看见了不好。”
每天清早,他照例要晨练,练习八卦拳,满院游走。有一次记者见他颊上有伤痕,问怎么回事,他笑道:一日练功,兴致来了,纵身上树,没站稳,摔下来了——他今年已经49岁了。
这样的农村生活,陈大鹏已经度过了整整十年。这位出身湘南农家的雕塑家,从小梦想离开农村,曾经游历天下,看尽城市繁华,最终还是回归乡土。他说,这是宿命,脚踩着泥土,才能找到创作的力量。
隐居
未见其人,先闻其名。记者采访陈大鹏前,先听说了这名体制外的艺术家在创业上的累累硕果:2005年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开馆,首届收藏全球6件作品,中国唯一入选作品是陈大鹏的雕塑《中华之子——邓小平》;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陈大鹏创作的《天、地、人——中华龙、中华魂、中国功夫》,作为世博会唯一代表中华文化的组雕作品,陈列在世博会主题馆中……
不过,陈大鹏虽以雕塑著称,但给记者最深的印象,是他的“农家大院”——占地15亩,树木高大葱茏,院子里遍栽果树,有大枣、脆梨、柑橘、柚子、葡萄……种了各种蔬菜,一年四季,都有青菜可随时摘,洗洗就可下锅。房屋前还挖了条人工河,里面的鱼据说已长到20斤重,水面上有鸭子在游,除了家养的,还有从外面飞来的野鸭,恋上此处,也不走了。几十只鸡在院子里游走,悠闲自在,当这些土鸡追逐打闹时,圈养的三条大狗也凑热闹地狂吠,院子里顿时热闹非凡。如果不是不远处的松江城,置身于此,恍惚就来到了湘南农村——陈大鹏说,一度他还想过养条猪,后来放弃了这个念头。
其实,朋友们来此,并不想到外面去吃饭,最大的快乐是“就地解决”:出去逮只鸡、捞条鱼——有时野鸭子躲避不及,也会沦为盘中餐——再采摘几把蔬菜,捡几枚真正的“土鸡蛋”,煎、炒、蒸、炖,不一会儿桌子就摆得满满的,就着陈大鹏自酿的米酒,大快朵颐,酒足饭饱之余,还可到院子里自助采摘餐后水果。陈大鹏有时会即兴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他离开家乡多年,但一口湘音依旧。
陈大鹏皮肤黝黑,个头不高,腰板总是挺得笔直,加上深邃的眼神,因此举手投足间,凛然生威,气势不凡。他坦言,年轻时候脾气火爆,与人冲突打架,从来都是正面进攻,绝对不会背后下手。他的“名言”是:男人就应该像男人——就像他的雕塑作品,充满了阳刚正气。
这个人,是如何在这种“农家乐”的生活中创作出了如此多的作品?
“上岸”
陈大鹏首次成名,是在1986年,当时,这个农村青年凭借大型雕塑《希望》,惊动了整个雕塑界,被誉为自学成材的典范。各种荣誉纷至沓来,他也实现了“跳龙门”的梦想,在广州美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深造,系统学习雕塑理论。
但是,学成毕业后,陈大鹏突然从雕塑界消失了。他的名字也被大家慢慢淡忘。
陈大鹏去哪里了?他“下海”了,承包景观工程,承接了上海太阳岛、云南玉龙雪山东巴王朝旅游区等项目设计与施工,到了2001年,他已经变成千万富翁。
或许,这又是一个“伤仲永”或者拜金主义毁灭艺术理想的老故事。
但陈大鹏在2001年时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解散公司,回归创作。他购置了位于上海松江新城中心的这块土地,建起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潜心艺术创作。
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在为陈大鹏惋惜:“如果当年拿几千万投资房地产,现在早就是亿万富翁了。”
“2001年中国加入WTO,大家都在说全球一体化,我也在思考自己将来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做什么事情,”陈大鹏回忆说。当时他想来想去,还应该是一个艺术家,经过努力还可以成为一个国际上的艺术大家,通过雕塑向世界介绍中国,“艺术家搞创作没有钱不行,但钱不应该是艺术家追求的目的。”
当年,陈大鹏认准了这个“死理”:他更适合做一个艺术家,而不是一个房产商。现在依然如此,甚至有些得意——正是因为“逆潮流”,别人“下海”自己“上岸”,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创作状态,“如果10年前我没有放弃生意,忙于那些无聊的应酬,我怎么可能以一颗虔诚的心来钻研雕塑艺术?”
痴狂
事实上,那段“下海”经历,除了让陈大鹏积累了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的“本钱”外,还让他周游名山大川,极大开阔了眼界,积累了无数创作的素材。
陈大鹏的作品,散落于他的大院中。他说,他在院子里转悠的时候,脑子一刻没闲着,一有什么好的创意,他立马放下手中的“活”,以百米冲刺般的速度冲过去,用笔记上或者直接拿起工具在上面雕刻,好些知名作品都是在这些不经意间喷发的创意然后得到完成。
脚下结结实实的土地,让陈大鹏底气十足。他的手,也粗糙得如同一个终年劳作的农民的手,只是他拿的不是锄头镰刀,而是锤子与刻刀。
干雕塑是件脑力与体力需要完美结合的事。2009年,在接到上海市援建都江堰地震灾区市礼雕塑的创作任务后,陈大鹏连续工作三天三夜,创作了《浦江情溢岷江花》。“幸亏我有武术功底,身体撑得住。”陈大鹏如是说。
不少陈大鹏的朋友都说,只要有个创意,他就会不顾一切地去做,直至“痴狂”状态。
陈大鹏对国学颇有研究,他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给了自己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巍巍中华顶天立地的气势,也成为陈大鹏创作追寻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几乎都以讲故事的方式浓缩时空,还原历史,使作品表现的中华文化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与感染力。
在陈大鹏的作品中,除了《天、地、人——中华龙、中华魂、中国功夫》外,组雕《中医》以雕塑的形式剖析人心,探索生命本源;大型历史题材青铜浮雕《上海之根》,首尾贯穿汉、唐、宋、元、明、清六个篇章,展现上海历史,表现手法则综合运用了油画的笔触、国画的勾勒、白描的线条,形成独特艺术表现力。这些作品,无一不是以史为纲,诠释中华传统文化中美的本质,弘扬中华文化精髓。
在创作中,陈大鹏注重将自己对中华文化的感悟和创新融入其中,使其作品呈现创新思想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宽厚”一直是陈大鹏作品力图表达的气质,他说,艺术家要在公共外交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当代中国雕塑受西方影响很大,他努力追求用西方人能看得懂的形式来表达中华的内容,宣传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厚德载物的大国精神。像《郑和下西洋》,弘扬了中华文明和谐万邦理念,表现一代和平使者郑和所凝聚的大国形象。
“如果艺术家不能把你的创作用自己独特的文化观念来表现和诠释,你跟匠人没什么区别。”陈大鹏如是说。
虽然年近五旬,陈大鹏依然激情四溢,率真朴素,对生活充满热爱。他认为,如果一个艺术家缺乏对国家民族与人民的热爱,不可能成功,只有凝聚了爱的作品,才能留存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