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详情
规模最大的兰亭大展将在故宫举办
时间:2011-04-01 来源:东方早报
   
神龙本《兰亭序》由唐代冯承素摹写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是书圣王羲之在《兰亭序》中的描述。

今人谁也没有机会加入当年的那次聚会,但谁都可以加入流觞的曲水,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个人的方式,因为它是一个开放的事件,是“另一种兰亭”。早报记者昨天获悉,北京故宫与上海博物馆等将在今年9月合办史上规模最大的“兰亭大展”,数百种流传至今的《兰亭序》珍贵版本都将在届时亮相。上海博物馆则将在本周末启动“上巳·兰亭雅集”系列活动,邀请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连起、浙大艺术学系教授陈振濂等从多方面解读“兰亭”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特有的现象。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是一个注定要被中国文化史铭记的日子。

由“书圣”王羲之于当天即兴写成的行书《兰亭序》被后人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中所体现的晋人风度千载之下仍让人向往不已。作为收藏《兰亭序》版本最富的大陆,至今从未举行过一次真正的“兰亭大展”,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早报记者昨天获悉,北京故宫与上海博物馆等将在今年9月举办史上规模最大的“兰亭大展”,数百种兰亭珍本都将在届时亮相。

“兰亭学”不应中断

王羲之于永和九年所书的《兰亭序》共二十八行,324字,是王羲之乘着酒兴一挥而就,其行楷相杂,神采飞扬,事后羲之再抄录数遍,却再也不能如当时书写的精妙。《兰亭序》真迹被当作王氏家族的传家宝一直传到王羲之七世孙、隋代智永禅师手中,再传于僧辩才,后被唐太宗李世民得到,便令当时一些擅长摹写的书工,摹写多个副本,封赏诸王及近臣。《兰亭序》由此得以流传,而真迹据传则随葬昭陵。

目前流传至今的《兰亭序》墨迹全是唐人临摹本,包括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人临摹的多种,此外,还有《定武兰亭》石刻本传世。宋代以后,刻帖之风盛行,《兰亭序》的各种版本更是广为流传,学习书法的几乎没有不受其影响,王羲之因此奠定了在中国书法史上的“书圣”地位。而历史上对《兰亭序》的研究也始终与书法学习的热潮相伴相随,范围也愈加广泛。上世纪六十年代,围绕《兰亭序》的真伪问题,以郭沫若和高二适为首展开了一场兰亭论辩,影响极大。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连起将于4月2日在上博进行“再晤兰亭”的讲座,主要讲解《兰亭序》众多版本的摹本临本,他曾随鉴定大家启功、徐邦达阅看过国内外大量的碑帖及书画藏品,也是知名《兰亭序》研究专家,昨天他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天他一直在忙于筹备北京故宫的“兰亭大展”,他说:“前两天到故宫的库房看了一下,与兰亭相关的碑帖有300多种,有的一捆一捆从未打开过,简直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兰亭是中国书法最大的显学,可以说,‘文革’以前,国内文物商店的员工拿到兰亭的本子,基本都能知道一些,但现在,即使放眼全国博物馆,对这些能说出些名堂的也不多见,但这方面的学问不应当中断。”

彰显“学术的含量”

王连起透露,2004年前后他在香港工作时,遇到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郑院长最怕外面人说‘北京故宫没有好的文物’,其实两地故宫相比较,北京故宫的文物并不差,尤其就《兰亭序》版本的收藏而言,更是如此,好的《兰亭序》唐摹本都在大陆,但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与台湾就先后举办了兰亭大展,日本也办过,惟一没有办“兰亭大展”的就是大陆,故宫的‘兰亭大展’其实早就应当办了。”王连起认为,过去,北京故宫的展览不及台北故宫之处在于——台北做的精品展经常开研讨会,进行学术性的总结,而此次举行兰亭大展,北京故宫将更加突出其学术性。

据悉,两岸故宫都收藏有《兰亭序》摹本。五大摹本中的虞本(虞世南所临)、褚本(褚遂良所临)、冯本(冯承素摹写)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黄绢本、定武本(欧阳询摹本)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次大展中,除了台北故宫的相关版本由于特殊原因无法借展外,日本、中国香港以及大陆各地的兰亭主要版本都将借展至北京故宫,同时还将举行一系列兰亭学术研讨会。

浙大艺术学系教授陈振濂同时身兼西泠印社副社长,也是《兰亭序》的爱好者与研究者,昨天他表示,以往国内也曾多次举办与兰亭相关的活动,“但现在看,大多流于仪式化,如雅集等,但这一次不一样,而是彰显了学术的含量。《兰亭序》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真伪之争,但我认为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兰亭序》的各种版本流传至今,实质上提供的是立体的信息,通过对《兰亭序》的重新解读,可以让我们看到‘另一种兰亭’,比如说当时的雅集、坐姿、文人生活、风度等,对《兰亭序》的解读方式有着当代人的标志,最可珍贵的就是个体解读后在交流中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