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能力体系
公共外交能力不能一概而论。个人、机构和国家层面的公共外交能力是不一样的,培养的路径也是不同的。公共外交能力应该从不同层次来分别认识和培养,构成一个立体的公共外交能力体系。
公共外交的能力也不能区分过细。企业的公共外交能力和非政府组织的公共外交能力固然是有区别的;外交官的公共外交能力和学者的公共外交能力也可能不同。但公共外交能力应该在同一个层次上具有普遍性。也就是任何个人,不论其身份和活动场景如何,应该具备某些普遍的公共外交能力。机构和国家层次上也是如此。这些能力是最必要的基础能力。任何一种能力的缺失都会显著影响公共外交的效果。提升这些能力,可以帮助国家、机构和个人更好地开展公共外交活动。
个人公共外交能力及其提升
个人层面的公共外交能力,是指个人有效从事公共外交活动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包括三个方面:
世界观
从事公共外交的个人需要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对国际关系和跨文化沟通的进步前景抱有基本乐观的看法。同时也要具备基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如果对外国、对世界怀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或者排外思想,或者只从此得彼失的角度看待国际交往,都无法有效地开展公共外交活动。
语言与话语能力
既包括使用外语工具进行交流的能力,也包括懂得如何沟通、说服和共情。在对外沟通中具有受众意识,能够适应环境转换表达方式,能够处理好意见分歧和成见,能够巧妙构建话语让对方理解、接受和受到感染。
跨文化沟通能力
能够敏感地觉察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区别,掌握国际交往礼仪和文化表达形式,能够深入到价值观的深处寻求文化共性,形成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态度,从而处理好文化冲突,实现文化交融互鉴。
个人层面的公共外交能力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国家和机构要开展公共外交活动,都要依赖于个人公共外交能力的提升。提升的主要方式是教育和培训。应该从国际关系、语言学和传播学多学科角度,构建综合的课程体系。
机构公共外交能力及其提升
机构层面的公共外交能力,是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智库、高校等具有专门功能和实践领域的机构有效参与公共外交活动所需要具备的整体能力。
专业贡献能力
机构在专业领域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者能够贡献、启发、有利于相关的国际事业,从而得到外国同行乃至政府、舆论的关注认可。机构在本专业领域水平越高,国际交往的机会越多,话语权越大。因而企业应该首先做好产品和服务,社会组织和智库应该首先发挥专业影响。这应视作机构公共外交能力的重要部分。
国际发展能力
机构在别的国家开展业务的能力,发起或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的能力,参与多边、双边外交活动的能力,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等。在国际活动中,能够了解和遵守外国的法律和文化惯例,避免陷入政治纠纷。
国际传播能力
能够高效和深入地开展国际交流,能够将本机构的工作和对国际社会的贡献、合作成果等传播出去,建有媒体关系管理机制,能够影响国际舆论和处理舆论危机。
各类机构主要承载着国家的公共外交活动,也是个人发挥公共外交能力的舞台。机构公共外交能力的建设,主要依靠管理水平的提升。频繁的国际交往活动可以增强机构的经验、倒逼能力的提升。案例分享和调研咨询等也有助于提高机构公共外交能力水平。
国家公共外交能力及其提升
国家层面的公共外交能力,是指国家有效实现公共外交效果的资源基础和禀赋特征等。
外交政策协调能力
国家的外交政策直接影响到外国社会的利益。因而,国家的对外援助、经济政策和军事行动等强烈地影响着外国社会的认知。好的外交政策是好的公共外交的基础;不协调或者鲁莽的外交政策会对冲掉公共外交的效果。
持续发展能力
一个国家呈现出的持续发展和国力上升的态势,构成其国际话语权的基础。一个国家的持续进步,会给外国民众带来“机会”“权力”等期待,在合适的外交政策和公共外交活动的配合下转化为强烈的正面认知。
文化吸引能力
文化自信和理论、价值观自信,构成了国家公共外交的基础,并给公共外交活动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切入口,在外交政策和国家实力的配合下,产生更好的公共外交效果。
国家层面的公共外交能力是公共外交活动开展的宏观背景,机构和个人在微观层面开展公共外交活动的效果受到国家层面公共外交能力的限制和影响。国家层面的公共外交能力建设主要依靠战略规划,取决于国家的综合治理水平。
目前,我国还缺乏成体系的公共外交能力建设机制。探讨和定位公共外交的核心能力,有利于在更科学的基础和战略高度上开展公共外交能力建设。以上为初步的研究思考,供领导参考。
周鑫宇: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