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们迎来了中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50周年。为此,荷兰驻华使馆携手中国驻荷兰使馆,于1月1日共同发布了中荷建交50周年官方徽标。
让我们一同探索徽标背后更深层的含义吧!
水元素
徽标以“水”为基本设计元素。
荷兰阿姆斯特丹
中国松花江
在中荷两国的历史中,都有一个反复出现的要素:水。中国的都江堰、荷兰的拦海大坝等水利工程为两国民众所熟知。水资源管理塑造了我们国家的治理方式,是确保国家繁荣的关键因素,也是保障人民生活的必备资源。它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中国和荷兰,两国的人民通过控制水来造就土地和生活: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荷两国在水资源管理方面也已合作多年,两国在水管理范畴内建立了以针对问题为导向的合作关系,这已经成为双方相互学习的重点要素。
中荷两国在2017年以前有关水资源的合作
水 |中国
中国是典型的大河文明,黄河和长江孕育了中华文明。甚至可以说,中国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治水的历史,在治水用水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人水价值观,强调人水和谐共生。
中国长江
中国自古就有“上善若水”的哲学理念及“大禹治水”等历史典故。水渗透在从哲学思想到日常生活、从战争到艺术的方方面面。既包括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沟通五大流域联系大半个中国的古代交通大动脉京杭大运河,以及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等举措,也有如端午节赛龙舟等各式娱乐活动。
中国镇远古镇
中国荔波
中国宁夏
其中,2000年,巧妙借助水势和地势修建的都江堰更是以其为“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经过历代整修,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依然发挥巨大的作用。甚至有人说,都江堰的建设可以看作是中国农业的开端。
中国都江堰
水 |荷兰
荷兰以“海上马车夫”闻名于世,有向海而生、围海造田的传统。尽管罗马作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曾把荷兰描述为“一块可怜的、一天被洪水淹没两次的土地”,但荷兰人仍然成功地将它变成了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之一。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
荷兰人与水的关系享誉全球,这是一种贯穿历史和世代的联系,也是一种随着时间推移而加强的纽带。水的流动塑造了荷兰:荷兰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公共交通网络,水激发了荷兰最大的文化活动——十一城巡回赛(Elfstedentocht),这是沿着冰冻运河的200公里滑冰比赛。
荷兰阿姆斯特丹附近的隧道Zeeburgertunnel,
荷兰多德雷赫特
荷兰小孩堤防
水不仅渗透在荷兰人的生活中,它还贯穿于土地本身:国家总面积的五分之一由水组成,全国一半以上的地区被水包围,近三分之一的地区位于海平面以下。荷兰人与水的关系是一种平衡,是生与死的问题。如果没有沟渠、运河、湖泊、河流、风车、圩场和堤坝,荷兰一半的土地将被淹没。荷兰在水资源管理领域一直在不断创新,为此,以保护荷兰人民免受北海影响的全世界最大型防洪计划——三角洲工程早在1953年开始实施。
阿夫鲁戴克拦海大坝
人
徽标“50”底部形成重叠的“人”字,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正所谓“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虽然荷兰与中国相距甚远,但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源远流长。早在400年前,中荷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开启了经贸文化往来。
呼伦贝尔
莱顿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人文交流活动更是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加深了两国人民间的互相了解和友谊。比如,早在1977年,由国际知名的荷兰导演尤里斯·伊文思摄制的大型彩色纪录片《愚公移山》就在北京举行过首映式;2017年,大熊猫“武雯”和“星雅”飞往了荷兰,3年后,宝宝“梵星”出生了;2021年,三位荷兰汉学家和翻译家花费了13年的时间合力译出了中国小说巨作《红楼梦》。
熊猫宝宝梵星
虽然疫情原因,近两年线下交流活动有所减少,但就如距离无法隔绝两国人民的热情一般,疫情亦如是。线上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比如由荷兰驻华使馆主办的目前正在腾讯艺术播出的“荷兰艺线”,海牙中国文化中心也举办了《高罗佩与中国文化》主题展线上活动。
而最重要的是:“50”呈未写完的样貌,既体现纪念建交50周年这一重要节点,又寓意中荷关系将以50周年为新起点,继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