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详情
到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看广州十三行外销艺术品
时间:2021-08-27 来源:腾讯新闻
   

  2021年8月27日至11月7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与广州博物馆联合举办“海贸遗珍——清代广州十三行外销品”展,这是一次全面了解广州十三行历史文化、清代广州外销工艺美术造诣以及中国文化曾经如何影响世界的好机会。

  广州曾是中国唯一外贸港口

  大家都知道,广州和上海都是历史悠久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广州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它从秦汉时期开始,就是中外经济文化交往的前沿。18世纪,因清代实行“一口通商”政策(即全国只有广州可以对外通商),而在中国对外贸易中长期占据着首要地位。

  而上海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段,北宋时期的青龙港是南北货运交汇点,明代,黄浦江水道的形成,为上海港及这座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鸦片战争后实行“五口通商”,上海凭借其区位优势和特殊的社会环境,迅速超越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上海和广州,犹如接力棒,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相继闪亮登场,独占鳌头。

7.jpg

清代广州港

  110余件展品讲述了3个故事

  此次“海贸遗珍”展,集合了广州博物馆近年来新征集文物及最新研究成果,甄选清代至民国广州工匠制作的广彩瓷、牙雕、贝雕、银器、织绣、石湾陶、外销画等外销品,反映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海贸遗珍”展曾在全国巡展,此次来沪,上历博进行了展览内容的重塑和提升,将展览分为“一口通商 行商巨贾”、“外销珍品 琳琅满目”两个单元,讲述了“十三行行商”、“满是广州货的美国船长家”、“外销画画室”三个故事,将各类外销品串联起来,体现出中国文化对外的传播和影响力,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

  展出的110余件展品中,有50余件是首次展出。如清代贴象牙人脸彩绘、广州风景人物纹故事图折扇、清乾隆广彩合家欢乐人物图盘、清代通草水彩画《售茶图》等,都充分展示了精巧细腻的技艺以及中西交流所衍生出的文化魅力。

8.jpg

展厅中锦缎类展品

9.jpg

展览现场

10.jpg

广彩瓷器

  十三行行商曾与盐商、晋商并列称雄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国家实行“一口通商”,广州成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享有对外贸易政策特权的潘启官、伍浩官等行商,因经营得当,以财富称雄天下。广州十三行并非只有十三家贸易商,多的时候达几十家,广州十三行和盐商、晋商一起,并称为当时中国最富有的三个行商集团。

  十三行行商潘振承成为行商领袖,外国人称呼他与他的继承者为“启官”,并将所有的十三行行商称为“官”。在茶叶贸易方面,潘振承首开退赔质差茶叶的先例,他是第一个接受外国汇票以作支付手段的商人,比汇票在华普遍使用早了50年。

  租给外商居住的十三行商馆,大多属于潘启官和伍浩官的私产。伍浩官即伍秉鉴,在清嘉庆年间取代潘家成为行商之首。1834年,他的财产价值约2600万银元,可谓富可敌国。他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山、店铺和巨款,还投资美国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他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他们依托十三行这个枢纽,将中国的茶叶、生丝、瓷器等物品销往全球,也将中国文化输出到世界各地。

  感受中国外销艺术品的独特魅力

11.jpg

瑞典“哥德堡号”沉船上打捞出水的青花瓷片

  1655年,随荷兰使节团抵达广州的画家约翰 尼霍夫曾写道:“此间人民生性灵巧、刻苦且聪敏,对任何手艺制作一看即能学效。葡萄牙人从欧洲带来式样崭新的金银器物,他们都能勉力在短时间内仿制出来。”海外市场订单和广州工匠技艺的结合,催生了中西合璧的18至19世纪中国外销艺术品。

  在美国波士顿的福布斯船长家,1789-1891年间,其家族共有11位成员从事中美贸易,其府邸内保留着当年运抵美国的广州生产的商品,包括广州的大理石和紫檀木桌、广彩瓷器、象牙做的西式梳妆台,广州生产的墙纸、玻璃画、西洋钟表、银器等,墙上还挂着伍秉鉴的画像。本次展览中展出的外销品,都可以在他家中找到同类品。1960年代这个府邸被辟为博物馆,被称为“清代中美贸易之窗”。

  关连昌画室造景拍照区

  外销画也曾是世界了解中国的媒介之一,以西洋技法画出清代广州社会风俗民情的外销画画室,能让观众感知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展览最后,以“从广州到上海”为尾声,将1760年代广州港、1850年代外滩以及今日洋山港相并列,展现上海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惊人的发展速度。

  展厅中,还准备了一些中国传统服饰,观众可穿上这些服装拍照打卡,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