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瓦西里语是非洲的一种重要语言,坦桑尼亚、乌干达和扎伊尔的不少居民都使用它。但在肯尼亚旅行,只懂斯瓦西里文和英文还不够。肯尼亚共有四十多个部族,差不多每个部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而有些人,特别是中年人和老年人,只会说本部族的语言。我在旅行中常能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同我的第一次广东之行有关系。
我是北方人,第一次到广东,语言成了难题。我说话人家不懂,人家说话我发愣,连问路也讲不通,真是寸步难行。互不懂话的人,说话声音往往越来越高,但光声音高又有什么用呢?有时要买二两面条,比比画画喊半天,最后还得掏出纸笔,书面解决问题。我慢慢发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诀窍:要说话,找“红领巾”。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都学习普通话呀!
我喜欢上肯尼亚的孩子,是从问路开始的。我的家乡有句俗话:“鼻子底下是大路。”鼻子底下是嘴,有了嘴就能问出路,意思是对的,但不算完整,还必须有人愿意和能够回答你的问题才行。
受广东经验的启迪,在肯尼亚城乡旅行遇到难题,我总是向中、小学生求助。肯尼亚独立后,大多数孩子能上学了。他们重视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也认真学语言。不管哪个部族的孩子,到七年制小学毕业时,除了能正确使用斯瓦西里文,大体都能讲一些英语,中学生的水平当然更高一些。这些学生讲礼貌,遇到陌生人搭话,便会停下来问好,然后询问能不能帮上忙。如果能用学到的知识帮助客人解决困难,他们会像得了满分那样高兴。我的“广东诀窍”在大洋彼岸百验百灵。
肯尼亚的中、小学生很容易辨认。男孩是短短的头发,雪白的衬衣,深蓝色的短裤;女孩梳着卷曲的发辫,短裙子,胶底鞋。他们很守纪律。我国一个乒乓球队曾到一所中学表演,“快呀,世界强队来打球啦!”整个学校轰动了。比赛大厅的秩序井然有条,没有一个同学乱挤乱吵,只有出现精彩扣杀和奇妙救球的场面时,才会迸发出热烈掌声。表演结束,上课铃重新响起。中国客人来到一个物理教室参观时,学生们正在做实验,一个个目不斜视。课堂上一片宁静,只能听到砝码轻轻落在天平上的声响和客人轻轻穿过教室的一点声音。
我到天然动物园和人工管理的动物园参观过多次,从来没见过哪个中、小学生违反规定把吃剩的东西扔给动物,更没有见过哪个孩子用石块或木棒打动物。他们懂得:动物是国家的财富,需要大家共同爱护,少年儿童也有一份责任。他们知道,吃剩的东西可能含有细菌,弄不好会把病传染给动物;动物的饮食习惯各不相同,乱吃东西是会出麻烦的。
1973年我回国休假,听说北京动物园的海狮东东和园园因为吃了不知谁扔给的梨核、桃核、小刀和子弹壳而惨然死去;一只很漂亮的金丝猴也因为多吃了游人抛给的花生米、糖块和面包屑而给活活撑死。多么可惜!动物园明文规定不准向动物投扔食物,为什么有人硬要违反呢?希望这种事不是少年朋友们干的;如果是成年人干的,他们就更应该用肯尼亚儿童爱护动物的榜样做镜子对照自己了。
助人为乐是肯尼亚人民的美德,少年儿童在学校和在家里都受到这种精神的教育。不少中、小学生放学后和在假期里,都帮助家里或邻居干活:掰玉米棒子、摘咖啡豆、打水、赶毛驴、帮妈妈做饭和照看弟妹……
我国古代流传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肯尼亚人也看中仁爱的品德。一个少年要赢得同伴的尊敬,光靠聪明、勇敢是不太够的。自己学习好,还必须愿意帮助同学才行;自己勇敢,还必须具有自我牺牲精神才行。骄傲自满或仗着气力大欺侮人,是最被同学看不起的。有了好东西,大孩子一定要让比自己年龄下的先拿;碰到危险,一定要让小一点的孩子先离开;劳动中遇到困难,男孩子都知道照顾女孩子,否则自己的“尊严”就会受到影响。
女孩子们并不示弱,她们也把帮助别人当作光荣。报上登过这样一条新闻:一只鳄鱼在河边追逐一个六七岁的男孩。一位过路的小姑娘见事不妙,便大叫一声,奋不顾身地迎头赶去。说时迟,那时快,小姑娘用脚猛踢鳄鱼的头,又捡起一块石头向鳄鱼击去。鳄鱼受了伤,狼狈不堪地逃到水里。小男孩得救了,扑到小姑娘怀中,哇的一声哭起来;而小姑娘的脚却被鳄鱼咬伤,鞋子里渗出了殷红的血。那年,她只有十岁。
有个星期天,我们和几个同志开车到汤姆森瀑布镇游玩。一到瀑布对岸的草坪,就看见有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坐在一棵不知名的树下埋头读书,还不时垫着膝盖写些什么。正前方,雪白如练的瀑布从八十米高的悬崖上飞流直下,震得大地发颤;水珠纵翻横出,为谷底高大的热带乔木罩上了变幻不定的纱幕;在更高处,时隐时现着那七色的虹……可我更想走近那个读书的孩子。
原来他在看一本中学代数教科书,随手记下一些解方程的公式。他抬起头,发现了我,我们友好的谈话开始了。我问他是哪个中学的,他沉吟了一下,平静地告诉我,他小学毕业两年了,没上中学。他爸爸身体不好,家里的地靠妈妈耕种。他是最大的孩子,要帮助爸妈做事。他抽时间自学中学的课程,用的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课本。他还常到镇上的图书馆去借书。他喜欢数学,喜欢历史、地理。他什么知识都喜欢,觉得知识可以使他充实,将来成为对社会、对家庭都更有用的人。
他未出过远门,但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五四运动和李大钊……甚至知道孔子说过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少年向我告辞,说他的妈妈去市场了,他得回去带着弟弟妹妹吃午饭,午饭后再看一会儿书。我松开他那有力的小手,依依不舍地望着那远去的背影:多么懂事、多么有志气的孩子!
肯尼亚中、小学生喜欢唱歌、跳舞、讲故事、踢足球,有时玩一种像我国的“叠罗汉”那样的游戏。他们最喜欢的一支歌大意是:
亲爱的肯尼亚,美丽的土地。
你是我们大家的,
让我们齐心协力建设你……
晚上做完作业,是开故事会的时间。皎洁的月光下,娟秀的云竹边,少男少女们围成一圈,听大人讲故事。如果大人们不肯讲,他们便“集体自力更生”。办法很简单:随意抽一个签,确定谁第一个讲,然后按顺时针方向轮流,每个孩子讲一个。
孩子们讲的故事丰富多彩,有从书上看来的,有从奶奶那儿“批发”来的;有歌颂勤劳和友谊的,有嘲笑懒惰和贪婪的。我听他们讲过一个劝人不要优柔寡断的故事:
一只鬣狗在岔路口闻到一股香味。它馋涎欲滴,恨不得立刻去饱餐一顿,但它无法断定香味是从哪边来的。它沿着左边那条路跑了一阵,担心不对头,便又跑回来,沿右边的路跑去。跑了一阵,它又心神不定:兴许左边的路是正确的?多次反复之后,为了万无一失,它灵机一动,把左边的两条腿放在左边路上,把右边的两条腿放在右边路上,艰难地向前挪动,很快便力不从心了……
肯尼亚名将亨利·罗诺
肯尼亚是体育之国,产生过不少声名赫赫的运动员。这和肯尼亚人从小热爱体育锻炼分不开。
罗诺是国际公认的优秀中长跑健将。1978年,他在八十天里连续打破三千米赛跑、三千米障碍赛跑和一万米赛跑的世界纪录。在肯尼亚国歌声中,他一次次登上领奖台的最高层,被誉为民族英雄。
罗诺出生在峡谷省一户农民家庭,是家里最大的男孩子。爸爸死得早,他肩负着照顾三个弟妹的重担,吃的喝的只有粗茶淡饭。下地、上学,他每天光着脚在泥土路、石子路和煤渣路上奔忙,练出了过人的耐力和蒺藜扎不破的脚板。
1979年,在中非和东非地区的田径锦标赛上,一个十二岁的肯尼亚姑娘把所有的成年对手甩在身后,以明显优势夺得女子一千五百米冠军,成绩接近世界纪录。这个本来毫无名气的小运动员被有的报纸赞为“神童”。
她不是神童。她叫奥尼安布,爸爸妈妈都是庄稼人。她家离学校有三公里半那么远,不管骄阳似火,还是风雨交加,她上学每天都赤着脚跑步往返。她小小年纪就以坚韧不拔的恒心,准备为国家争取荣誉了。
作者简介
李肇星 曾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中国驻美国大使、外交部部长、中国翻译协会会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