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详情
长城:向世界传播和平文化的使者
时间:2018-06-12 来源:公共外交网
   



  长城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其雄伟恢弘的气势令世人赞叹。长城的线性文化遗产的特征与中国龙的寓意相通,中国人作为龙的传人,更是对长城赋予了超越历史文化的特殊意义。长城作为中国的象征,各国领导人访问中国时都会登上长城来感受它的气势,体会“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古话。据记载,共有7位美国总统在访华期间去过长城。领导人的游览也向全世界宣传了中国长城,也吸引了大批外国人来一览长城风光。

 

  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万里长城的功用是区分两种文明,让农耕文明不受游牧文明的侵犯。因此,这是天地之力借秦始皇之手画下的一条界线。”长城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一个分界,农耕文明的主体是汉族,游牧文明的主体主要是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长城主要起到军事防御作用,但在军事防御的状态下,不同民族的经济与文化也不断地交流和融合,从而孕育出长城的和平文化。

 

  长城的和平文化可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共存。长城作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线,界限两边的主体因长城防御工程的存在,而出现了长期共存的局面,在长城这人为屏障的两侧,各民族结束了常年的战事,出现了和平相处的宁静与祥和。二是交流。长城并非铜墙铁壁,长城的关隘处有门可联通内外,长城内外的民族各自的生活方式不同,这种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同,少数民族是游牧经济,缺少盐和茶叶;汉族是农耕经济,缺少马匹和牛羊。而各自所缺少的,正是对方所擅长生产和富裕的,这种差异性和需求正好对应协调,这就产生了贸易交流的必要性,而长城作为分界线,结束了频繁的战争,又有长城关口作为交流的通道,从而为长城内外民族进行贸易提供了可能性。三是融合。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通过交流实现了各自的生存与发展,经济发展是基础,在贸易往来中,不同民族的文化也得到了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在生产劳动、衣食住行以及宗教和民俗活动中,都出现了不同民族互相吸纳和借鉴的现象。可以说古代茶马互市的贸易繁荣的背后涌动着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

 

  长城两边的民族经历共存、交流和融合,最终实现长期和平共处。长城的和平文化可归纳为共存、交流和融合,其既有静态的和平,又有动态的和平。首先在共存的静态和平状态下,才能实现交流和融合的动态和平。长城的和平文化与世界和平的发展是一脉相通的。世界各国有各自的国情,是不同的个体,只有确立世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规则,类似于长城作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一样,也是确立了彼此和平共处的规则,这样各国遵守世界规则,才能实现各国的和平共存状态,在世界各国共存的前提下,各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加深彼此的联系,从而促进各国的融合,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

 

  长城作为中国的象征,其蕴含的和平文化在中国外交中会起到积极作用。在对外交往中,以长城和平文化的传播为途径,以长城文化创意产品为载体,进行长城和平外交,将起到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和平外交形象的作用。长城将作为中国和平文化使者走向世界。

 

  (作者:贾霄燕,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