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详情
走近北外的“语言博物馆”
时间:2021-11-02 来源:徐贻聪
   

3.jpg

  2021年10月末,还在我的母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庆祝建校80周年的日子里,怀着非常高兴的心情,约了一个朋友,也是“北外”的校友,去了一趟大学新办的“语言博物馆”,由在读中的另一位校友引导,进行了约一个小时的参观。虽然是慕名专程前往,但走马观花,只能算是“走近”,而非“走进”。不过,还是有所“收获”,在力争消化中说点简单的感想。

4.jpg

世界语言博物馆

  我是“北外”的毕业生,学习的专业是语言,是其80年来孜孜不倦地教授的百余种外国语言中的一种,而且以此为工具,为国家的对外交往服务了几十年。对于语言,当然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此外,这个博物馆还是我在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特区和世界上许多地方的行走期间,参观过的难以数计的博物馆中,首个语言类的专门博物馆,兴趣之大,可想而知。

  博物馆不大,但设计颇有特色。展览采用图片、声响相结合的方式,向公众形象地介绍了语言的起源、演绎、服务,告诉人们语言对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特殊意义,真的是别开生面,令人明白了许多道理,还遐想连篇。

5.jpg

  应该说,在一所语言大学,开设语言博物馆,既是顺理成章,也是创新之举。对于语言教学,更是形象化的示范,极大地有助于学生眼界和思维的扩展和延伸。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存在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语言不同,文化有异,但需要也必须开展相互交流,以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学习和运用语言,当是首要条件,基本之需。介绍和阐述这样的认知,贯穿于整个博物馆的展出全程,也是其筹办宗旨。

6.jpg

  我国是世界大国,也是具有古老文化的伟大国度,历来注重与世界的交往。语言的应用,是传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在战争年代形成的基础上,以更高的标准,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范围,大力推进对世界各类语言的学习和研究,为国家与世界各地的交往奠定下必须和坚实的基础。“北外”的历史,就是新中国对于语言教学重视和发展的缩影。“语言博物馆”的设立和开放,则应该是新时期开创的又一个先河。

  博物馆刚刚开张,知道的还人不多。我相信,在我国学习语言的兴趣越来越浓、报考语言学校的人数越来越多的潮流中,不久的将来,博物馆必将门庭若市,起到它的重要和显耀作用。

7.jpg


  (本文作者徐贻聪,中国前驻厄瓜多尔、古巴、阿根廷大使,公共外交网特邀高级顾问)

(版权声明:本站凡属“公共外交网”版权的图文视频,转载或编辑使用均须得到授权,联系电话:+8610-85804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