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详情
从交通发展看国家的巨变
时间:2021-09-06 来源:徐贻聪
   

3.png

  近一百年来祖国交通发生的变化之大令人瞪目结舌,难以置信。在身临其境中,更能感受真切,叹为观止。

  交通网络,犹如人体的血脉,联络全身,保证人的全身血液畅通、机件健康。很难想象,没有动脉、静脉和微细血管,人会是什么样。同样,一个国家没有交通干线和大小支线组成的网络,会是何种状态。

  在我的一生中,在交通方面有各种经历,体会颇多、颇深,特别是由于工作的关系,还有探亲访友以及个人旅游,几十年来天上飞,地上跑,走遍了全国的所有省市,还到过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目睹、感受自己国家交通的发展变化,并在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中产生出无比的自豪感。

  小的时候在农村,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只有窄小的土路、独轮车,晴天扬尘,雨天泥泞,奶奶做的布鞋,爷爷打的草鞋,或者光脚,是一年四季的交通装备。

  稍大了被迫“跑反”,躲避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军队的追杀,四五年间靠步行“长征”,驴子作伴,在人民军队的保护下,从故乡淮阴出发,经由山东、辽宁、吉林、河北等省,往返数千公里,历尽艰辛,也感受到交通的重要。

  1948年底结束“小长征”回到家乡,在听闻解放县城的隆隆炮声中,目睹川流不息的“支前小车队”,还有由衣衫褴褛的男男女女组成的担架队,将弹药、给养往长江方向运送,准备救护伤员,声势之壮观,情怀之伟大,实难忘怀。

  再大点,离家在外就读初中,开始住校,离家几十公里,寒暑假都是步行往返,偶尔有自行车上的“二等座”,便会沾沾自喜。在“柏油马路”的路上偶尔遇到运货的卡车,还有极少的载人汽车,便新奇地退让路边,长时间驻足观看“怪物”,直到它们远去。

  最让我难忘的是首次“进京”之旅,一趟三天两夜的跋涉。

  1958年高中毕业,我“歪打正着”地报考了北京外国语学院的西班牙语系,并得以被录取。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很差,只能寻求最便宜的赴京路线。我同另一位考入京城高校的校友结伴,从故乡淮阴乘坐“小火轮”,再转乘长途汽车,整整一天后到达徐州,购买火车慢车票到济南(那时从徐州没有慢车直达北京),再从济南改乘另一趟慢车去往北京。就这样,经过三个白天和两个夜晚,我们才得以抵达北京的前门火车站。出站分手后,我扛着由棉衣棉被打成的行李,经由电车、公交车,待走进北外的校门时,悃饿叠加,累得连气都喘不出来了。

  开始工作以后,我因为使命的需要,乘坐各类交通工具的机会不断,往返于国内多地和许多其他国家之间。粗略估计,累积起来的空中距离应该超过百万公里,铁路里程至少有50万公里,江上、湖面、海上的水面旅程接近万数,陆路则难以数计,因为全国的许多公路路段都有我留下的足迹,不少部分还远不止一次。其间,全国交通状况的突飞猛进,让我惊叹,更让我感受到新中国的进步和未来。不过,那时的装备也让我有遗憾在胸,久难忘怀。七十年代我带幼子回家乡探亲,从徐州到淮阴6个多小时长途汽车的颠簸,沿途飞扬的尘土,还有汽车座椅的不平,曾让我的孩子发誓“再也不来这个破地方!”,让我难以作答。

  进入21世纪,退出“文装解放军”的现役,但怀着继续发挥“余热”的愿望和理念,应邀讲学,接受咨询,加上旅游观光、探访家乡,每年都有多次在国内各地间的行走,空中、地面、江湖水面,无需细说,继续心悦诚服地观赏、享受交通的飞跃发展,特别是通达各地的高速公路,还有高铁。2019年底闻悉从首都北京将开通首趟至我家乡的高铁时,我曾再三委托朋友寻购车票,以体验变化,最终如愿以偿。4个小时和“三天两夜”的旅程,确实无法同日而语。

  交通的千变万化,改变了城乡的面貌,体现了国家的进步,也改变了我的许多认知。

  我国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口号,也应该是反映事实的经验,叫“要得富,先修路”。我深深地感觉到,我国从"站起来了-----富起来----强起来"的历程,应该都与交通发展息息相关。

  我国的交通建设,还被国外的许多专家学者视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之一,认为只有在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才有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从长远需要着想,解决人民的发展和生活之需。

  我曾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行走,其中有发达国家,也有欠发达国家,中国的交通建设确实让我感到骄傲,喜不自胜。还有,中国为体现国际主义精神,在自己很困难的条件下帮助一些国家建公路、开铁路、修港口的壮举,也曾经让我这个数十年的外交工作者无比自豪,底气大增。

  据国际报道和评论,我国的交通在世界上广受注目和赞叹,高速公路和高铁更被广泛称誉,嫉妒。我国开展的“高铁外交”如火如荼,催人奋进,还让中国在世界上的威望和影响大幅提升。

  交通,作为一个侧面,体现人的奋进,体现国家的辉煌。我为之深深震撼,为之恒久骄傲。


  (本文作者徐贻聪,中国前驻厄瓜多尔、古巴、阿根廷大使,公共外交网特邀高级顾问)

(版权声明:本站凡属“公共外交网”版权的图文视频,转载或编辑使用均须得到授权,联系电话:+8610-85804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