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详情
瑞中建交70周年系列人物之——瑞士汉学家毕来德
时间:2020-09-02 来源:瑞士驻华大使馆
   

  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文化之间建立联系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开展贸易,或是相互分享知识、技术和艺术。然而,很少有人能够深谙跨越文化之道,真正体悟到不同语言的细微巧妙和古代哲学的复杂之处。

  日内瓦大学名誉教授毕来德(Jean-François Billeter),1939年出生于瑞士巴塞尔。终其一生,他全身心钻研中国文化、哲学、语言和艺术领域,不仅曾教书育人,把毕生所学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而且著作等身,影响了诸多瑞士及欧洲民众。

28.png

毕来德

  他年轻时就对中国充满好奇,起初在巴黎学习中文,随后在1963年至1966年期间留学中国。当时,中西方学术交流活动还非常少见,而他曾是在中国留学的第一位瑞士人。在与其他外国留学生一起完成为期一年的预科学习后,他顺利加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和中国的本土学生一起,沉浸在紧张的学校生活之中。通过刻苦的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大门向他徐徐打开。也就是在这几年间,他完全融入中国的生活,从而发现了一个外国人根本无法窥见的中国。

  这段留学生活注定给他的职业道路留下极深的印记。后来,他辗转于巴黎、香港和京都,继续研究中国文学和哲学,并发表过一篇论文,探讨哲学家李贽思想的复杂性,这也标志着他苦心孤诣,要把中国思想和理念传达给法语民众事业的开端。

  毕来德工作兢兢业业,贡献很大,对瑞士的大学教育影响深远。1972年,他在日内瓦大学成立第一个中国史教学课程,后来又逐渐建立起第一个汉学研究部。他的几百名学生能从他身上学到的绝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而是超越语言学习的上乘教学品质。事实上,虽然毕来德是语言和语法方面的专家,但他总能让学生用更广阔的视野来探索中国文化。

29.png

日内瓦大学

  除了教学之外,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写作,并在1989年出版《汉字书写艺术 》(l’Art Chinois de l’Écriture)一书,向世人展示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完整阐释了中国汉字书法艺术。这部书不仅集中介绍书法必备的笔墨纸砚等工具,还讲述了书法中手腕的运用,以及线条的不同形态。书中还首次介绍张旭、怀素等书法大家。

  1999年,毕来德决定离开教学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事业中。他的作品多围绕庄子展开,事无巨细,务求让西方读者读懂这位古代哲学家的思想精要。为写出理想的著作,他必须绕开很多陷阱,首当其冲的便是严格的语言翻译。他必须对所使用的词句进行技术性的选择,以便找到能够尽可能准确地表达文本原意的语汇;其次,他必须要有历史学家的知识素养,为那些不一定了解中国复杂历史的读者提供背景知识;最后,还涉及到哲学方面的挑战,他指明了这种古代道家思想在当代世界中的影响范畴。

  如今,已经81岁高龄的毕来德仍然孜孜不倦,在写作和探索其他文学体裁上面笔耕不辍。2017年,他曾出版过两本书,一本是自传体作品《相遇在北京》(Une rencontre àPékin),书中讲述了他1963年在北京与妻子崔文相见的情景;另一本名为《另一个奥雷莉娅》(Une autre Aurélia),书中公开他在2012年妻子去世后写的私人笔记,让人无限感伤。

30.png

《相遇在北京》封面为毕来德妻子崔文的照片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无论是从语言、哲学还是艺术的角度,还是从他个人生活感悟方面来看,毕来德一生都致力于阐明两种文化的碰撞和呼应,在很多方面为建立中瑞两国的紧密联系做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