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详情
公共外交讲坛(第二十四期)徐鹍《漫话土耳其—连接欧亚的桥梁和纽带》上
时间:2012-06-15 来源:公共外交网
公共外交讲坛(第二十四期)徐鹍《漫话土耳其—连接欧亚的桥梁和纽带》上
   

3786fc233aa642e9986a9c74c0070f4b.png

漫话土耳其——连接欧亚的桥梁和纽带

    主讲人:徐 鹍


    
    我在上海读完小学、中学,1958年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学习,1960年奉调入北京广播学院(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外语系学习土耳其语,后来知道是外交部去全国一些重点外语院校选调一批学俄语和英语的学生改学非通用语,而外交部执行的是周恩来总理的指示。
    周总理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他预料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会有一大批国家将与我国建交,需要一些非通用语干部。十一年后事实证明周总理的预见极为准确,1971 年我联合国席位得到恢复,随之许多国家纷纷与我建交。

    1972年我被派驻土耳其使馆参加建馆工作。土 耳其朋友见到我们好几个人都会讲土语,很是诧异。纷纷打听我们是要何处学的土语,发音还相当准确?其实当时我们的老师还真的是土耳其人,教我们的是标准的伊斯坦布尔音,所以我们的发音才能得到土耳其当地人士的首肯(他们甚至说如不看我们的脸还以为是土当地人在说土语,这当然是溢美之词,但至少也说明我们学的语音还是比较标准的。)由于会讲土耳其语,对方会感到十分亲切,这就使得我们可以更快进入土耳其社会,结交更多当地朋友,工作起来更加方便。这充分说明周总理当初的决定是何等的正确和英明。
    1964年毕业后便进了外交部。由于学了土耳其语,从此我便与土耳其结下了不解之缘,40年工作中除了参加四清、文革、五七干校这些重大政治活动之外,其余时间,无论是在部内还是在驻土耳其使领馆,我的工作都与土耳其有关。40年中,我从随员干起,当过三秘、二秘、一秘、副处长、处长、参赞,最后担任驻伊斯坦布尔总领事之职,2003年退休。工作期间我曾担任过周恩来、邓少平、李先念、胡耀邦等国家领导人的土耳其语译员。
    我先后在土耳其工作生活过17年,因而对土耳其情况有一定了解。借此机会愿将自已对土粗浅的认识和感悟奉献给大家,说得不对之处 ,欢迎批评指正。
    下面我想从几个方面对土耳其作些介绍:

    一、横跨欧亚的土耳其

    土位于西亚地区,面积78万平方公里,是中东地区的大国,就面积而言仅次于沙特(215万)、伊朗(164万)。
    当然在世界范围而言,土算不上是个大国,但它却是名符其实的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国家。它的亚洲部分为小亚细亚半岛,土“称阿那道卢”,英译“阿那托利亚”,欧洲部分则称之为“鲁梅利”,在欧洲东南角,它只占土领土的3%。
    你可不要小看这3%,它对于土的重要性却决不能用3%来衡量,就重要性而言说它是土的半壁江山都不为过。因为土最大的城市(人口1500万)、最大的经济、金融、新闻、文化、航运中心以及最大的国际航空港就在这里,这就是伊斯坦布尔市。其人口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还多,生产总值占全国约四分之一,进出口总量更占全国的一半。而土全国的大银行、大电视台、大报纸都在伊斯坦布尔,它也是土高校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它同我国上海是友好城市,两者地位也有相似之处,但它对土耳其的重要性绝对要超过如今上海在我国的地位。
    在土耳其,欧亚两大洲的分界线中的一段----博斯普鲁斯海峡便横贯伊斯坦布尔市南北,因此伊市本身也是横跨欧亚两洲的城市,这在世界各国的大城市中绝无仅有。
    博斯普鲁斯海峡上建有两座斜拉网索大桥,它们就成了连结欧亚的重要通道,交通十分繁忙。套用一句毛主席的诗句,那就是“两桥飞架东西,欧亚变通途”。
    1973年,我曾有幸陪同我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第一座海峡大桥的通车典礼。典礼结束后主人邀请全体来宾从大桥的亚洲一端步行通过大桥到达欧洲一端,全程约30分钟,可以说是一次简短的“亚欧之旅”。大桥中央就是欧亚两洲的分界线,当时走到那里我停留了一会,也算是体验了一回横跨欧亚的感觉。
    土耳其国土横跨欧亚 ,因而是连结欧亚 的桥梁和纽带,因而我在“外交官带你看世界“系列丛书中撰写的介绍土耳其的书,书名便是《欧亚纽带土耳其》。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土耳其便是欧亚交通要冲。大家知道,古代的丝绸之路其起点是中国的长安,而终点一种说法是罗马,另一说法就是伊斯坦布尔,再由这里把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等转运至欧洲各地。
    正因为土耳其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可以说土耳其既属于亚洲,也属于欧洲。
    经常有国内的朋友问我,土耳其究竟算亚洲国家还是欧洲国家?因为土绝大部分领土在亚洲,首都安卡拉也在亚洲,因此将之归为亚洲国家似乎更为顺理成章。但现实情况是在亚洲的各种活动中却找不到它的身影。别的不说大家比较熟悉的各种体育比赛中在亚洲组中就没有土耳其,而在欧洲的各种俱乐部赛和锦标赛中却常常可以看到土耳其的名字。在政治上也是如此,土耳其1949年便加入欧洲委员会,1952年加入 了北约,1963年成为欧共体(欧盟前身)伙伴成员,1987年正式申请加入。目前土虽未能如愿加入欧盟,但1996年它加入欧洲关税同盟,双方实行零关税。
    从土耳其方面来说,它积极谋求融入欧洲自有它一番道理。
    首先,这种举措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土耳其的前身奥斯曼帝国是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特大帝国,它在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 并将之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以后就一直定都于此。而伊斯坦布尔虽说是横跨欧亚两洲,但其重心还是在欧洲,因此奥斯曼帝国的首都是在欧洲。而且,奥斯曼帝国的统治重心也在欧洲。它在政治、军事方面的主要活动舞台和打交道的主要对手(俄、奥匈、英、法、普鲁士等)也都集中在欧洲。
    二十世纪初期,土耳其掀起民族解放运动,1923年成立共和国时,土耳其才将首都迁至亚洲部分的安卡拉。此后的土耳其一直奉行面向西方的政策,在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是向西欧各国学习。从政体、法律直至人民的生活方式,土都力求全盘西化。其经济活动(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劳务输出、争取旅游者)也更多地是同欧洲国家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土耳其正式融入欧洲的步伐从未停止。西欧各国具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还有相对成熟的市场,土耳其想通过融入欧洲提升自己 的水平和实力,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我比较喜欢看体育比赛,时常看到土耳其队征战欧洲杯和欧锦赛等赛事的身影。我也同土耳其朋友议论过,如果土耳其足球队参加锦赛和亚洲杯,得冠军概率要大得多,何乐而不为呢?但他们的想法似乎并不一样。他们是“宁为牛后,不为鸡首“。而这样做好象对提升他们的运动水平也的确有所裨益。众所周知近几年土耳其足球队水平提高很快,曾打入世界杯前四名,而现在土耳其的篮球、排球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
    凡此种种,大家也就可以理解土耳其为什么要“舍亚入欧“了。看来土耳其还要在融入欧洲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尽管如此,土耳其人作为突厥人的后裔,其祖先却来自中亚地区,他们的根在东方。正如土耳其朋友所自嘲的那样,他们是“欧化了的亚洲人”,是“在欧洲的东方人“。

    二、 兵家必争之地

    土耳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必定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波斯帝国的大流士一世、马其顿的亚力山大大帝、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蒙古大军统帅帖木儿、奥斯曼王朝的“征服者苏丹麦赫迈特二世”,直至土耳其共和国的缔造者凯末尔将军,这些耳熟能详的英雄,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过他们光辉的足迹。
    除了连结欧亚的地理特点之外,土耳其境内的两个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也是黑海的咽喉和锁钥。大家看看地图便可知道,它们与土耳其的内海马尔马拉海一起构成了黑海通向爱琴海和地中海的必经之路。博斯普鲁斯海峡蜿蜒34公里,状如彩带,其最窄处仅700多米。达达尼尔海峡稍宽一些,最窄处也仅1250米,而它比博斯普鲁斯海峡更长,达62公里。试想一下,如此狭长的两个海峡作为黑海的出口,一旦发生战争,黑海里纵有千军万马,那也只能是翁中之蹩。所以历史上土俄两国积怨很深,双方打过无数次仗,仅大仗就有13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对海峡的争夺。
    由此,你也可以明白,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美国便急急忙忙通过马歇尔计划把土耳其紧紧控制在手里,不久又把它拉入北约。
    即使不从军事角度衡量,在和平时期土耳其的地理位置也非常重要。你看看地图就可发现,土耳其正处在连结欧亚非的集合部。连结欧亚自不必言,就是北非与土耳其也是隔海相望,来往非常方便。土耳其的战略地位不言自明。
    此外,奥斯曼帝国曾长期统治过巴尔干、中东、北非各国。它同这些地区的国家联系具有某种特殊的便利。而且土同中亚各国在语言、人种、宗教、习俗上有着一致或相近之处,以语言为例,中亚各国除塔吉克语属波斯语系外,其他各国的语言同土语一样,皆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而阿塞拜疆语与土语更为接近,90%以上的词汇都一样,双方交往几乎不用翻译。
    因此,就拓展经济交往而言,土耳其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外国企业在土耳其设厂所生产的产品,输往欧洲将享受零关税的待遇,而且它们还可以利用土耳其这块宝地,向四周幅射。
    这些就是土耳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优势所在。

    三、具有辉煌历史的土耳其


    众所周知,土耳其的前身是奥斯曼帝国,但奥斯曼帝国又是如何建立的呢?这就需要简单回顾一下历史。
    说实话,去土耳其之前我真没有想到土耳其所在的这片土地曾经孕育过如此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小时候只知道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稍大一点才从书上读到过关于奥斯曼帝国的一些历史片断,但关于土耳其,更确切地说是阿那托利亚地区的文明史则是一无所知在。
    及至1972年到了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在使馆工作期间参观了那里的“阿那道鲁文明博物馆”,我才第一次认识到,原来阿那托利亚那片土地(即小亚细亚半岛)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看到博物馆陈列的巨大的石雕、精美的青铜器和金银首饰,还有许多古代的钱币,不是三四千年,就是四五千年前的文物,有些甚至是七千年前的文物,不能不感到惊讶。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从文物发掘的情况看,阿那托利亚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即距今约10万年以前就有了人类活动。而到了公元前6250年,那里便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之一“恰塔贾荷于克”,当时它的人口已达5000人左右。
    公元前2000年时阿那托利亚地区生活着许多不同的民族。公元前1800年,来自东欧草原的赫梯人进入土耳其,并在安卡拉以东约150公里的博阿兹圣诞卡伊建都,他们有自己 的语言(印欧语系),还使用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刻有这些文字 的泥板已在博阿兹科伊发现,他们创建城市、开辟商道、发展贸易,创建起自己的文明 。这种文明曾延续数百年。公元前8世纪,弗里吉亚人取代赫梯人统治这一地区。弗里吉亚有个国王比较有名,叫迈达斯,据说他有点石成金的本领。但其父戈尔迪国王的墓1957年被发现,其中虽有大量财宝,但却并无黄金。再后来吕底亚人曾控制过阿那托里亚西部地区,其东部则受米底亚人统治,而东南部则归入巴比伦王朝。接着古波斯帝国占领了这里(公元前546年),后来亚历山大大帝(公元334年)又从波斯人手中夺得这块地方。这些就是这一地区古代居民的概况。
    再后来,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就成了这一地区的主角,这里的文明 进入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可以说,亚历山大大帝的统治进一步催生了古希腊文化在该地区的影响。因为此前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已存在于半岛的西部爱琴海沿岸地区,这里在波斯人入侵前就已形成了一些属于古希腊文明的爱奥尼亚城邦。而亚历山大大帝在打败古波斯军队的同时也使古希腊文明扩展到了几乎小亚细亚半岛全境。亚历山大大帝 统治了小亚细亚半岛11年后就死了,帝 国也被其四个将军瓜分,但古希腊文明的影响在小亚细亚半岛上一直延续了下来。
    所以,当人们看到说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的作者荷马出生地竟然在土耳其,而且著名的古希腊神话故事木马计,其发生地也在土耳其时,第一反应肯定是十分惊讶。听了上面的介绍,你也许就不会那么惊奇了。是的,的确如此,荷马就出生在土耳其的伊兹密尔附近,当时它属于爱奥尼亚地区。而木马计也不是神话,它是历史上发生过的真实故事,这有考古文物可以佐证。而其发生地也在土耳其,它就在达达尼尔海峡南岸的特洛伊古城。至今那里的文物发掘工作还在进行。而在古城遗址入口处,就矗立着一座巨大的木马,世界各地的游客凡到土耳其旅游,无不慕名而来,一睹为快。
    公元前2世纪初,罗马成了地中海地区的主要势力。公元前190年,罗马开始了对小亚细亚半岛的征服行动,著名的庞培和凯撒都曾率部征战,在那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公元324年,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将首都从罗马迁至现在的伊斯坦布尔,并将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东西罗马分裂,君士坦丁堡便成了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小亚细亚半岛也归入拜占庭帝国的版图。
    拜占庭帝国不象西罗马那样很快灭亡,其统治延续了上千年。它虽原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但其文化主体却是古希腊文明。古罗马人来到这里以后也慢慢改说古希腊语,并改信东正教。
    拜占庭帝国给土耳其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诸如精美绝伦的石雕、雄伟庄严的古建筑、历经风雨的古城墙以及美妙华贵的马赛克镶嵌画,这方面的代表作就是圣索菲亚大教堂(现改为博物馆)和地下水宫,它们都是伊斯坦布尔的著名旅游景点。再有就是已作为土耳其推介本国旅游资源的名片使用并为大家熟知的东方舞(俗称肚皮舞)。尽管对其来源说法不一,但土方认为这种舞蹈原是拜占庭的宫廷舞蹈,后流入民间,并在中东地区广为流传。
    拜占庭帝国到了晚期腐败严重,享乐无度,造成国库空虚,人心涣散。加上外敌的不断袭扰,其中有来自北面的斯拉夫人和东面的萨珊波斯人以及来自南面的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
    而致命一击则来自从中亚迁移来的突厥人。1071年拜占庭大军为数量只及其几分之一的属于突厥人的塞尔柱人所败,这就预示着拜占庭帝国倒计时的开始。后来它又经历了蒙古铁骑(铁木儿统率的骑兵)和十字军东征的袭扰,日渐衰落,最终在取代塞尔柱王朝的奥斯曼人的包围和吞食中,随着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攻陷,拜占庭帝国终于寿终正寝。在阿那道鲁地区武功显赫、威震欧亚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
    奥斯曼帝国的名称来自奥斯曼领导的部落,它是众多从中亚逐渐西迁而来的突厥部落之一。它从阿那托利亚西北部地区逐渐兴盛起来,并于1299年独立建国,后来便把这一年作为奥斯曼帝国起始的年份。1326年奥斯曼人占领布尔萨并定都于此。经过18年的努力终于使佃家初具规模,疆土扩展至
    马尔马拉海南岸,其东北连接黑海,西南抵达爱琴海。此后奥斯曼人东征西讨,不断向四面扩张。14世纪中叶,他们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开始向欧洲发展,不久占领巴尔干半岛大部。
    1453年,麦赫迈特二世苏丹(苏丹为奥斯曼君主的称号)攻占君士坦丁堡时只有21 岁。他在君士坦丁堡被攻占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由于攻占了君士坦丁堡,麦赫迈特二世被冠以“征服者苏丹”的美名而载入史册。现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的第二座大桥就被命名为“征服者苏丹麦赫迈特大桥”。
    凭着骁勇的骑兵和灵巧的弯刀,经过近一百年的努力,到16世纪上半叶,奥斯曼帝国已经统一了阿那托利亚全境,占领了希腊和整个巴尔干半岛,灭埃及马木鲁克王朝,征服伊拉克,占领北非大部及高加索地区,成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 国。其鼎盛时期,版图东抵伊朗,西到摩洛哥,南达也门,北至克里在米亚和奥地利,据认为面积竟达2200万平方公里,几乎同前苏联一样大。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到17世纪末期,奥斯曼帝国开始走下坡路。在同奥地利、俄罗斯等国的几次交战中,一向所向披靡的奥斯曼大军都打了败仗。尤其是1683年奥斯曼军队受阻于维也纳城下,第二次攻占该城的意图未能如愿,这被视作帝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从此,奥斯曼帝国不断扩张的历史宣告结束,而代之以欧洲列强不断蚕食、瓜分其领土以及属国纷纷谋求独立的历史时期。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来说,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骤,就必然要被时代所抛弃。17、18世纪,工业革命在西欧各国迅速铺开,它们的科技水平和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和确立。而反观奥斯曼帝国则还停留在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低下,仍是农牧业为主,除一些手工业作坊外工业化水平几乎为零。两相比较优劣立判,奥斯曼帝国的地位转为被动挨打、不断收缩也就不足为奇了。
    19世纪上半叶,欧洲地区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的属国纷纷独立,其领土大大缩小。第一次大战中,奥斯曼帝国站在德国一边参战,成为战败国。不仅其属地丧失殆尽,而且连本土阿那托利亚地区也面临被瓜分的危险。列强们制定的《色佛尔条约》已对各国如何瓜分土耳其作了明确的划分,留给土耳其的只剩下以安卡拉为中心的阿那托利亚中部、东部以及黑海沿岸的一小块土地。奥斯曼帝国已到了风雨飘摇、奄奄一息的境地,一如五四运动前的中国。
    就在土耳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唯一打了胜仗的将军、盖利鲍卢保卫战中的英雄、原第三军军长穆斯塔法。凯末尔决心奋起救国。他率领一群志同道合者从伊斯坦布尔来到阿那托利亚,发动和组织民众,开展民族解放战争。在安卡拉,他发起召开大国民议会,与奥斯曼王朝公开决裂,并宣布拒绝协约国强加给土的《色佛尔条约》。随后凯末率领民族解放武装力量击退希腊军队的入侵,逼迫列强势力退出土耳其本土,并推翻了长达600多年的实行政教合一的奥斯曼封建王朝 。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凯末尔当选共和国首任总统。由于他的卓越功绩,大国民议会授予他“阿塔土尔克”的封号,意为“土耳其之父”。这也是他的专用姓氏,他人不得使用。土耳其人民将他视为民族英雄,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辟的农村,到处都可看到他的塑像或是照片。他的名言“国内和平,世界和平”,至今仍是土制定政策的指导方针。 毛选中也曾提到过他,不过他的名字被译成了基马尔。
    共和国成立后,凯末尔仿照西欧国家的模式,对土耳其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宣布废除苏丹统治,取消哈里发制度,确定了政教分离的世俗化原则;以罗马法系取代伊斯兰法典,参照意大利刑法法典、瑞士的民法典、英国的贸易法和荷兰商法建立起土耳其的刑法、民法和商法体系;倡导西式服装,禁止穿戴奥斯曼帝国的旧式服装和园筒式的非斯帽;推行文字改革以拉丁字母取代阿拉伯字母;全国实行现代小学义务教育,宗教学校被置于政府严格控制之下;实行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度,结婚、离婚自由,男女享有平等的财产继承权和处置权,妇女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等。这些改革砸碎了桎梏土耳其人民千百年的封建枷锁和宗教束缚,给土耳其社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以上就是土耳其简单历史。

    四、东西方文化兼容并蓄的国度


    综上所述,土耳其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处。我们看到,一个发祥于东方的古老民族,经历了与欧洲国家数百年的接触与碰撞以后,最终选择了一条面向西方的发展之路,这就是现代土耳其所走过的轨迹。可以说,土耳其对东西方文化采取了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至今在土社会生活中,处处可以见到这方面的例证。
    走进土耳其的大城市,你可以看到现代化建筑到处都是,而历代遗存的古城墙和历史性建筑同样很多,尤其是高耸入云的清真寺宣礼塔比比皆是,光是伊斯坦布尔一地,据说就有近500座清真寺。
    在那里你可以看到东方特征的黑头发黑眼珠的人,也可看到金发碧眼的纯西方人种。
    这里的人们穿西服,戴礼帽,但有不少人留着小胡子。在城市女性中,穿超短裙和紧身裤者屡见不鲜,但传统服装在农村地区仍有一席之地。
    人们吃着土耳其大餐,却使用刀叉。
    这里的居民绝大多数是穆斯林,但餐馆并不禁酒,甚至穿着裸露性感的东方舞也照演不误,而且颇受欢迎。
    所以,土耳其朋友说自己是“西方化了的东方人”,这一提法还真很精辟。
    就文化艺术而言,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来自西方的戏剧、油画、芭蕾舞,甚至摇滚乐和迪斯科,而传统的土耳其音乐、民间舞蹈、皮影戏、细密画也仍然盛行。总之,在这里,东方的、西方的,传统的、现代的,各种艺术形式争奇斗艳,各领风骚。

    五、 跻身世界经济20强的土耳其


    土耳其在共和国成立之初,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但经历了近90年的不懈努力,它已成为当前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并跻身于全球十大新兴市场国家的行列。近年来土耳其稳居世界经济20强之中,最新的排名为全球第15位。
    共和国成立后,土耳其有过两次工业化高潮:一次是上世纪20-30年代,当时通过国家资本建起了一批以轻纺、食品加工、制糖为主的国营工厂,后又建起了国营的钢铁、水泥等重工业企业。第二次是上世纪60-70年代,这时土私人资本逐渐壮大,建起了大量私营企业,同时土的炼油、汽车制造、家电等行业也得到迅猛发展。1962-1976年间,土GDP年均增长达6.5%以上。
    但1977年起的三年间,由于世界石油危机、国内政局混乱等原因,土经济陷入严重危机,1980年通货膨胀率达到罕见的107.2%。土政府不得不在1980年实行经济改革,其中心思想,一是鼓励私人资本和自由竞争,二是实行对外开放,大力刺激出口。结果此后的15年间,土经济恢复快速发展,年均达5.5%左右,到1998年,土便跻身世界20强,列第16位。
    尽管此后还出现过经济危机,但总体而言,近年来土经济发展良好,去年经济增长率接近9%。
    土传统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纺织品和服装是其传统出口产品,近十几年也开始大量出口汽车和家电产品。
    土农牧业较发达,农产品自给有余。干果尤其是榛子(维珍果)、阿月浑子(开心果)、葡萄干、无花果都有大量出口。
    土旅游业名列世界第7位,每年吸引旅游者达2000万人,收入超过100亿美元。
    土另一经济支柱是在外劳务人员的侨汇收入。在外劳务人员达300万,大部分集中在德国,每年汇回大量侨汇。


    六、中土友谊源远流长

    中土两个民族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前面说过,土耳其人的祖先本是从中亚地区西迁过去的突厥人,他们本是游牧民族,发源于阿尔泰山一带。“突厥”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公元542年即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古书上。他们逐渐强大后于公元552年在今鄂尔浑河流域建立政权,那时就与中国有边境贸易,他们以铁器换取中国的绢帛。不仅如此,双方宫廷之间不时也有联姻活动,如西魏时期,长乐公主就曾嫁与突厥的可汗。当然他们是游牧民族,时常会发生边境骚扰事件,因此双方之间也不时发生战争。
    后来突厥内部发生分裂,分为东西突厥,两部分于7-8世纪先后为唐朝联合回纥(维吾尔祖先)等部所灭。部分人逐渐西迁,其中一支抵达现在的土耳其。
    西迁后,中土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减少,但并未中断,这方面最好的证明就是在伊斯坦布尔的“故宫博物院”托普卡珀王宫博物馆陈列的大量中国瓷器,总数达一万多件。最早的自唐代的陶瓮和铜镜开始,宋元明清,历代瓷器都有。它们都是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运去的。该博物馆中还有一幅细密画专门描绘当时人们通过驴车运送中国瓷器的场景。
    这些中国瓷器据说是中国境外数量最大的收藏,土耳其朋友引以为骄傲,同时,这也是古代中土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中国游客凡去伊斯坦布尔旅游必定前往一睹为快。
    在双方语言中也有一些词汇发音相同,明显是从对方语言引进的,这也印证了古代双方交往的密切。例如汉语中的“唢呐”就来自土语中的zurna ,  而土语中的“çay”(茶叶)则来自汉语,且是从中国北方传去的。土语中的“dede  ”(祖父)同汉语的“爹爹”一样,而祖母他们称为nine   ,有些地方又称nene   ,这也同汉语中“奶奶”一样。水在土语叫作 su  ,发音同汉语也很接近。土语中的“donmak   ”(结冰)的词根同“冻”字也相同。土耳其人中有些人的名字叫Tianşan   ,我问过土耳其朋友,说是没有什么含意,我怀疑它是我国“天山”的音译。
    当然,也有一些词汇在传播过程中传走样或发生变化的,但仍可看出是来自对方语言。如soğan    明明是汉语“蒜”的发音,但在土语中却变成了“洋葱”。土语中mantı   音为馒头,但实际上是指“饺子”。如此等等,很有意思。
    中土于1971年建交,1972年两国互设使馆,1985年我在伊斯坦布尔开设总领馆,随后土方也在上海开设总领馆。随着交往的增多,彼此的了解增加,双方关系发展平稳。上世纪80年代起双方的高层互访不断。1982年埃夫伦总统访华,还认了个孙女王晴,培养她在土耳其上了大学,一时传为佳话。1984年李先念主席回访土耳其,随之两国总理也实现了互访。到90年代 ,土耳其德米雷尔总统和议长等领导人也相继访华。我国人大委员长乔石、李鹏分别访问了土耳其。进入21世纪,江泽民主席、朱镕基总理、李瑞环政协主席等领导人先后出访土耳其。土总统居尔也于2009年来访。
    2010年温家宝总理访土,双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今年习近平副主席又访问了土耳其,不久前,土总理埃尔多安访华,这是事隔27年后土总理再次来访。这两次访问中双方签订了多项合作协议。
    现在双方在经贸方面的合作已今非昔比。双边贸易额2000年仅12亿美元,去年已达187亿美元(土方统计已达241亿),增加了十多倍。中方还参加了一些土方大型项目的建设,如中国与土耳其企业组成联合体正承担安卡拉—伊斯坦布尔的高铁二期工程的建设任务。中国企业还准备参与伊斯坦布尔第三座海峡大桥以及土第二座核电站等大型工程的建设。2001年以来,中国企业在土的工程承包合同超过了100亿美元。
    今年还是中土文化年,我国新疆歌舞团、秦始皇兵马俑展、珠宝展、深圳交响乐团等将赴土演出或展出。
    总之,中土关系发展前景广阔,古老的中土友谊之树一定会开出更鲜艳的花朵,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两点体会
    结合公共外交,讲两点在外工作的体会。
    一点就是,提高一国的形象和国际地位,不光要靠政府的努力,靠外交,还要靠经济实力作后盾,靠我们的产品去作无声的宣传。
    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而它的实力不仅体现在它的航空母舰和航天飞机上面,同时也体现在它的苹果产品i-phone和i-pad以及好莱坞大片上,也体现在可口可乐、麦当劳上。其实力体现在软硬两个方面。
    前几十年,日本的松下和索尼电器,还有丰田汽车为它挣足了面子。
    反观我国,由于经济实力不强,没有过硬的产品,我们在外总觉得腰杆还不够硬。
    我们要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就一定要发展我们的经济。所以,当年小平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制造出了丝绸、瓷器这些响当当的产品,推向世界,让我们这些后人也脸上有光。我们现在也应该制造出在当今时代能体现中国形象又能让各国民众为之心仪的拳头产品,为国争光。
    说到这里,我就想到七十年代刚去土耳其工作时的一幕。大家知道,在国外,对于祖国这个词的意义要体会得更深刻一些,不仅看到五星红旗或者看到中国两个字,心中会升起一股暖流,就是看到中国制造的商品,也会感到十分亲切。所以当时我就很留意土耳其市场上有无中国商品出售,但结果却让我大失所望。在正规商场找不到任何中国产品,有的只是来自欧美和日本的东西。唯有在一些地摊上还可以发现一些来自中国的商品,那也只是一些改锥、门锁、老虎钳之类的小五金产品。有一次,我偶然在一家商店发现了来自中国的某品牌的照相机,大喜过望,便与老板攀谈起来,谁知老板没说两句便抱怨这款产品质量太差,卖不出去。这让我很没面子,我只好借故匆匆离去。
    现在情况已发生很大变化,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幅提高,“中国制造”已遍布全球,外国民众对中国的印象也随之有很大改变。我们在外国人面前腰杆也可以挺得更直了。当然这还不够,我们还应把“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让更多的“中国创造“登上世界舞台。
    第二点我想说的是,现在中央号召文化产业要走出国门,这一决策非常重要,也非常英明。这会对增加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有所帮助,也会对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大有好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之不可小视。
    在土耳其工作期间我也有这方面的体会。1972年我首次去驻土耳其使馆工作,由于我们刚建馆,土耳其从官方到民间对我国还缺乏了解。尽管我们在工作中也很注意对外宣传工作,但短时间收效有限。第二年,上海杂技团应邀访土,在伊斯坦布尔和安卡拉演出十多场。由于这是第一个赴土演出的中国文艺团体,而且演出的又是土耳其老百姓特别喜欢的杂技艺术,这在当地引起巨大轰动。当地媒体用整版篇幅报道演出盛况。群众争相前来观看,可以用“万人空巷,一票难求”,来形容当时的情形。在安卡拉演出时,总统夫妇、政府总理及13位部长都亲临观看,这种情况在当地可谓空前绝后,使其他国家的使节感到既羡慕又妒嫉。那一阵子,土耳其朋友见到我们都会谈起杂技团的演出,不少人告诉我们,他家孩子看了转碟节目,也想亲手一试,结果家里的盘子几乎摔个精光。这次演出很快在土耳其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它一下拉近了土耳其民众与我们的距离。由此可见,有时候一次演出的效果甚至比十次八次报告会都要好,这就是文艺的特殊魅力。
    我国香港和内地的武打片带动世界武术热的情形也是一样,你看世界上多少青少年由于热爱中国武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习武,成了不折不扣的“中国粉丝”。我们在土耳其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七十年代在土耳其曾经放映过一部香港武打片,其主角名为王羽,结果我们走在街上,许多土耳其青少年见到我们就微笑着冲我们高叫wankyu,wankyu(王羽拼音的误读),一下子王羽竟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
    所以,经济活动中有外交,文化活动中也有外交,还有许多同志谈到过,个人对外交往中也有外交,这些恐怕都属于公共外交的范畴。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如有不妥,欢迎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