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物
返回
朱同志是怎么批评人的?
时间:2022-01-14 来源: 一致通过的陈老师

  国史70多年,迄今共有7位总理。朱同志是其中个性极其鲜明的一位。

  他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有脾气。

  在公开的资料中,许多人都挨过他的批评,也感受过他强势和严厉的风格。

7.jpg

  1990年6月,上海工作期间的朱同志。

  01

  朱同志自己也知道自己脾气大。

  1988年,在上海人大选举市长的自我介绍时,朱同志说:

  我性情很急躁,缺乏领导者的涵养…对下面干部要求过急,批评过严。

  有的领导说这话是客套,朱同志说这话是认真的。

  就在这次讲话的同一年,时任上海大中华橡胶厂书记的韩同志,就领教了朱同志的厉害。

  一天,朱同志来到大中华视察。当时大中华的厂区,离康平路市委不远。橡胶加工有污染,市委大院里都可以闻到。

  朱同志见到韩同志,第一句话就批评他:

  你这个大中华啊,炭灰啊,搞得一塌糊涂,把我们市委里面人的衬衣都搞黑了。

  朱同志的批评让韩同志记忆犹新。2013年,在《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出版座谈会上,他回忆了这段往事。

  当朱同志的下属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是翻开《朱镕基讲话实录》洋洋洒洒四卷,就记录着他对诸多部门的批评:

  1998年3月24号,朱“内阁”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他就点名批评工商总局的局长,在高层已经批示取缔传销之后,又出了一个传销管理办法,“那不就是说传销可以不取缔了!”“还能让它继续害人吗?”

  2003年1月13号,在视察审计署的时候,谈到食品安全问题,他又点了质检、卫生和食药监部门的名,说对他们“批评得也够厉害了”“我看他们也是有心无力。”

  还有一次批评是2001年,对象是当时还存在的国家计生委。

  我实在没有考证出来,到底批评了什么,但似乎很严重的。因为随后计生委张主任,给朱同志手书了一封言辞十分恳切的检讨信。

  朱同志收到信后,或许也觉得当时批得太猛了,于是写了如下回复:

  我身为总理,实不相称,平生缺失,点滴自知。上次会上失态,并非对您,实为有感而发,然大失分寸,至今歉疚在心。知我谅我,希勿挂怀。自当引以为戒。

  怎样排山倒海的批评,可以用“失态”来形容?

8.jpg

  有意思的是,张主任的道歉信和朱同志的回复,都被收进了《朱镕基讲话实录》。所以说这部书跟其他一般的文集不一样,还比较真性情。

  02

  批评是一种领导的方式。

  如果一个领导永远和和气气,从不指出下属的错误,那这些下属是得不到成长的。

  作为领导者,朱同志让下属人畏惧的,恐怕还不只毫不留情的批评,还有超乎寻常的严格。

  我最近看到的一本书,讲到了具体的事例。

  这本书叫《筚路蓝缕》,作者张国宝同志曾担任发改委的副主任,多年分管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书里记录了许多超级工程的决策过程,比如西气东输、青藏铁路、西电东送等等。

  插一句,许多官员退休后撰写的回忆书籍很值得一读。他们是体制内的佼佼者,不仅具备超强的专业能力,而且情商极高。通过这类书可以窥见国家的运作体系,也可以学习到做事为人的方法。

  书里说,朱同志到地方视察时,就有干部汇报的数据不实,被当场核实,狠狠地批评一顿。

  而张国宝同志自己,就曾在朱同志面前“幸免于难”。

  他在书中写到2000年关于“西气东输”的一次高层会议。这个工程是把新疆的天然气,通过长距离管道输送到能源缺乏的上海。

  会上,朱同志忽然打断张国宝的汇报,问他,上海的燃气现在多少钱一方?

  张国宝刚巧在当地的报纸看到过相关报道,就脱口而出,1.56元。

  朱同志产生了怀疑。

  他觉得眼前这个人在“顺杆爬”。因为张国宝既不是上海人,更不是上海市长,怎么会对上海的气价这么了解呢。

  只见朱同志的秘书随后在会议室几进几出,还递“一个条子”,显然是在核实什么。

  果然,会议结束后朱同志当场说,刚才不相信这个1.56元的数据,就让秘书直接打电话给上海的徐匡迪市长确认,“张国宝这一次说对了”。

9.png

张国宝先生这本书的封面

  看到这段材料的感受是,即便做到总理的层级,竟然也需要和下属汇报的一个数字较劲,而且是当场较劲。

  通常情况下,领导分为容易糊弄的和不容易糊弄的。

  显然,朱同志是那种不容易糊弄的领导。而能在这样的领导面前过关的同志,一定需要极高的知识水平。

  这叫强将麾下无弱兵。

  03

  在某年的记者招待会上,朱同志曾经怒斥某香港媒体说他的本事就是“摔桌子、锤板凳、瞪眼睛”。

  可事实上,虽然他以严厉著称,但跟他争论过的人还不少。

  在张国宝同志的书里,就有这么一段。

  说是在2000年左右,广东省对电力的需求激增,预计在五年内需要新增1000万千瓦的电力才够。

  广东省的盘算是在自己的地盘上,新建100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项目。

  朱同志的想法是开发贵州、云南的水电资源,再将这些电力通过“西电东送”工程送到广东。如此一来,既解决了广东的电力需求,又帮助云贵发展了经济,而且水电价格较低又比较环保。

  双方的站位和角度不一样,谈不上绝对的对错。

  在当年8月的北戴河会议上,两个观点间产生了争论,有人质疑云贵能否按时按量向广东送电。

  争论之下,当时已72岁的朱同志“有点动感情了”。

  他说:如果不能完成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的任务,我总理辞职。他顺带还捎上了旁边的曾同志,说:你这个国家计委主任也辞职。

  话锋一下怼到这个程度,对方还能怎么反对呢?

  在这个关键时刻,还是江同志出来打了圆场。他说,

  朱同志是清华大学学电机的,他懂电,我们就听他的吧。

  一年后,2001年9月,朱同志在世界华商大会上演讲,当着众多企业家的面,宣誓要从西南往广东送电。既然是公开说的,那就没有退路。这个演讲视频今天还可以看到。

  后来,“西电东送”顺利完成,输送到广东的电,比广东本地燃煤发的电每度低2分钱。

10.jpg

“西电东送”示意图,南线就是送往广东。

  特定情况下,脾气也是推动事情的有力武器。

  领导者如果在关键时刻没有力排众议的强势,很多关键目标也是没法落地的。

  04

  在我自己的经历里,见过有的领导比较小心眼,会把与他的争论,当成对他权威甚至是自尊心的挑战。过后,会亲手织小鞋给你穿。

  合格的领导者是不能有玻璃心的。

  朱同志虽然强势,但他有一个好:不整人。他自称:我这辈子只是被人整,从来没整过人。

  你如果和他battle,他或许当场会生你的气,但之后或许会升你的职。

  这个就是high level!

  这样的好事,就发生在曾经担任财政部副部长的刘积斌同志身上。

  《讲话实录》中记载,因为发国债的问题,朱同志曾与他发生争论,吵得面红耳赤。但他认为刘同志很正直且有能力,所以新“内阁”成立后选拔他做了一个部门的一把手,从副的变成了正的。

  在工作现场发现人才,是朱同志们的一个特点。

  上面提到的徐匡迪市长,因为一次“回答正确”,得到了朱同志的“钦点”。

  那是1991年,他作为市高教局局长随朱同志到访问欧洲。在法国证券交易所,翻译因为知识水平不高,翻错了“可转换债券”。

  朱同志就问这是什么意思?

  匡迪同志因为在国外工作过,知道这东西,就给出了一个正确翻译。

  在回国的飞机上,朱同志就“钦点”徐同志去计委搞经济去了。

  匡迪同志后来成为市长,真就为上海的经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目前还在雄安新区的规划中,发挥余热。

  相当于一个人才,起了三十年的作用。

  优秀的领导者除了会批评人之外,一定是要能慧眼识英才的。

  ……

  去年底,我的一位朋友升职了,开始带领一个不大不小的团队。他很惶恐,觉得自己不是天生的领导者。

  其实,不少人都这样,搞业务是高手,当领导就成了菜鸡。朋友让我给他推荐一些管理方面的书,我就随口说还不如看看《朱镕基讲话实录》。

  昨天忽然想起这个话题,所以就顺带写了这篇文章。

  因为上一篇文章的末尾推荐了书,有粉丝就说我是卖书的。我不是卖书的,我只是在分享一点人生的经验。

  希望你们当领导的越来越会领导,还没当领导的早日当上领导。